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05-31 13:49:01  浏览次数:

[摘要]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独特的作用。文章从人文素质和人文教育的内涵、丰富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内容、拓宽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渠道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使人文素质培养贯穿历史教育的全过程。

[关键词]历史教学人文素质培养

[作者简介]李晓春(1964—),女,陕西乾县人,成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革命史教学研究、历史教学与研究。(陕西成阳712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29—0130—02

人文素质的培养依赖于人文教育,人文教育的实施依赖于人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历史学,由于它比其他学科更深刻、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的存在意义,因此在学科培育人文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正确把握人文素质和人文教育的内涵,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特有的魅力,不断拓展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渠道,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和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等学科知识。二是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其核心是基本文化理念。三是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它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四是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和方法。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它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政治等教育内容。其次是文化教育,包括民族文化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教育内容。其三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其四是精神修养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

二、挖掘历史学科魅力,丰富人文素质培养内容

历史是“关系公民意识的关键学科”(见布什1990年签署的《关于教育目标的报告》),历史学科以其特有的魅力彰显人文价值,推动着历史学科和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首先,历史教学内容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教育资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既是一部中华儿女精忠报国、勤奋好学、尊师敬长、勤劳节俭、励精图治的艰苦创业史,又是一部热情讴歌无数仁人志士和先辈高尚品德的传统美德史,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教育资源。比如从原始人钻燧取火、农人戴月荷锄归等历史场景中使学生受到劳动创造世界的唯物史观教育;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中使学生受到奉献社会良好品德的熏陶;等等。又如讲孔子“仁爱”思想时,着重强调爱心、宽容,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学生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合作。丰富的人文资源使历史学彰显了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独特魅力。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和解决历史问题的根本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把握好史实、史观、史法三个层面的教育是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一是把握好史实。史实是学习历史的基础,首先是教师要深入浅出、左右逢源地讲;其次是要求学生“记”,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加强对学生记忆的指导、督促与检查;再次是理解要深,要区分历史事件的表面现象和本质内涵,引导学生去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二是把握好史观。使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事件,注意中外历史比较,形成“大历史观”,把握中国史和世界史间的有机联系,使学生思维品质得以优化,思维能力逐步提高。三是把握好史法,通过归纳、演绎、分析、比较等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

再次,以史为鉴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服务社会的重要思想。历史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它可以给后人以启示和借鉴。如在总结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景象时,从西汉的“文景之治”到清朝的“康乾盛世”都离不开这些共性:整顿吏治,以达“政通人和”;大力发展经济,实施“裕民”政策,达到家给人足;坚持国家统一,采取正确的民族政策,使边疆安宁,长治久安;重视文化教育,发展社会事业,促进持续发展;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使政局稳定。从这些共性中使学生认识到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党必须坚持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

三、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拓宽人文素质培养渠道

(一)突出课堂教学在培养人文素质中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历史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主渠道。要以创新教学理念为先导,以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以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措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1.要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它渗透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和观念,是指导教学活动的灵魂。在历史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史为鉴、服务社会,以情为主、情理相融”的教学理念,由此统领历史教学工作。实现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尊重差异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以这种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培养。

2.要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典型的、稳定的教学程序或阶段。现代教育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勇于创新,形成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个性化教学。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精心设计导语,从教学内容中抽出有概括意义的若干问题,将其与学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联系起来,使之能集中学生精力,激发学生兴趣。比如,在讲解《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时,从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人手,然后打出19世纪末的中国时局图。既能引起学生学习这段历史的兴趣,也能树立“大历史观”。

其次,要精心组织教材。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体现在教材处理上,就是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要切合学生认知水平,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实践、探究相结合,体现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上;要以生动充实的史料作支撑,有效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更好地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比如,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中,利用地图、图表等手段,将每一个列强修筑的铁路、开办的工厂、开采的矿藏、

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勾勒出来,使学生了解经济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到了哪里,政治掠夺就到了哪里。

再次,要夯实教学环节。要充分体现学生人文素质的生成性和建构性。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确保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板块;要保证教学环节的连贯性,使教学过程成为环环相扣的认知整体;要把握各环节的逻辑性,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中,甲午战争的失败一政治借款一经济、政治侵略一中国殖民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使学生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同时了解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要精心设计结语。结语是教学过程的升华,重在总结提炼一节课知识、能力、方法的精髓,对后续学习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结语设计要体现完整、精炼的特点,具有感染力和启发指导作用,对教学效果画龙点睛。比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课的结束语: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进一步加剧,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国家主权被瓜分殆尽。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国已不国的局面,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苦苦探索,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一个又一个的奋斗历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3.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不断地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师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比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采取了故事激趣法、形象再现法、艺术表现法、问题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合适的方法辅之以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突破了以往历史教学单调、枯燥的格局,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发挥选修课、活动课在培养人文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历史选修课、活动课,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历史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历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1.要准确把握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开设原则。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开设要遵循开放性、自主性、人文性、综合性、层次性等原则,积极创造条件,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确立选修课的教学模块。根据不同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结构的需要,开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等模块。同时适当体现地方特色,开设“秦汉文化史”“汉唐文化史”“陕西历史”等,使学生了解乡情、县情和省情,对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有着重要作用。

2.要准确把握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主要特征。历史选修课、活动课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适应性。要适应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能够引发多数学生的兴趣。二是激励性。要让学生参与制订活动计划、选择活动伙伴、组织活动开展、参与活动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三是实践性。要以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活动课题为载体,展开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活动起来。四是创新性。课外活动在时间、空间、内容、过程等方面的拓展,赋予学生创新的责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五是合作性。要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既有共同要求又有明确分工,团结协作,发挥特长,使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

3.要准确把握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基本类型和活动形式。历史选修课、活动课的基本类型和活动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一是组织历史专题讲座。要根据课堂教学反馈和学生求知兴奋点,确定专题,如“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等。二是组织历史主题班会。根据教学实际和思想教育的需要确定主题,设计方案。三是编辑历史报刊。四是组织历史参观。组织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博物馆和大型历史活动展。五是组织历史知识竞赛。如组织知识竞赛、专题辩论会、演讲比赛、小论文评比等。六是组织课外阅读。丰富的课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l生,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人文素质。

另外,历史教师高尚的师德、宽广的胸怀、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也是感染学生,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推荐访问:浅谈 人文 素质 培养 历史


[浅谈历史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