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2-06-10 16:28:01  浏览次数:

【摘 要】人文教育专业是高师院校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而设置的一个新专业。我院在该专业人才培养中,融合历史、地理、哲学等多学科基础为一体,配以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相衔接,呈现出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特点。

【关键词】人文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新课改 综合性 人文性 实践性

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我院于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创办了人文教育专业,培养能够在初中从事《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教学(也可从事历史、地理、政治单科课程教学)的教师,以及能够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复合型人文科学人才。该专业的开设,是我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新举措。几经寒暑,我们在这方面的创新与实践已凝结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2008年11月,陕西省教育厅将其确定为“人文教育专业(文科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该实验区的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凸显人才培养的综合性、

人文性与适应性特征

我们以往的人才培养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学生知识面过窄的问题。人文教育专业的创设是这方面改革的一个尝试,它打破了原有的专业界限,根据实际需要,将相关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起初,我们重点作了两方面的调研。首先,反复研读了教育部颁布的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它明确规定:该课程“是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的必修课程,是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文科课程”。[1]由此,我们对该课程的性质和知识结构有了确切把握;其次,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前景进行了摸底。我们先后走访了10余所城、乡中学,了解到在新课改条件下,各校急需高师院校为其培养具有综合知识底蕴、能融会贯通的新型史、地和政治课师资或综合课教师,他们认为我院筹办该专业正逢其时;我们进而还了解到,有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对复合型人文科学人才也十分欢迎。通过上述调研,并经有关专家仔细论证,我们制订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2006年、2011年又对其进行了两次修订和完善。

该方案有两个特点:第一,在课程和知识结构上,呈现出了综合性与人文性特征,体现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具体说,就是融合哲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基础为一体,设置了人文科学概论、人文名著导读、哲学、政治经济学、法学概论、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教育学、心理学等等课程。而且在课程的具体内容上,强调用多学科的眼光与方法透视、分析问题,注意了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第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增强了其适应性。鉴于基础教育新课改进展的不平衡性,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顶层设计上兼顾了三种需求,即初中学校对相关综合课师资、新型史地和政治课师资的需求以及其他单位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文科学人才的需求,拓宽了其专业口径。

在综合性与学科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将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作为综合性专业,必须考虑到另外一个问题,即学生如果要考研是否会受到局限?若从事中学相关单科课程教学,其知识的系统性和精深程度能否达标?这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该问题要是处理不好,本专业的发展就会失去活力。实际上,这里的关键是要在其综合性与具体的学科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持该专业的综合性,又要尊重学生在相关学科方向上的个性发展,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因此,我们并不主张学生在该专业所涉及的各学科方向上平均用力,而是要求他们在打好综合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到高年级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其中某个学科方向上有所侧重。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就是在选修课部分设置了历史学、地理学和综合方向等模块,分别包括了各方向一些必要的课程。学生选修哪个模块,完全根据其兴趣、特长以及对未来的考虑决定。

这样,就把该专业的综合性与学生在学科方向上的选择性需求较好的统一起来了。它既消解了人们对综合性专业“不专”的顾虑,也有利于我们对学生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思结合与知行统一,

多途径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该专业综合性强,若按一般单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办法,肯定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特别是要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切实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这方面,我们第一建成了人文教育实验室,设备价值数百万元。通过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自然、人文现象有了更多的直观了解和深刻感悟;第二,我们充分利用本地区得天独厚的校外教育资源优势,定期组织学生赴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碑林、半坡博物馆、秦始皇陵、司马迁祠、西安事变旧址馆、黄(河)渭(河)交汇处、翠华山等历史文物单位和自然、人文景区参观考察,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探索自然,到历史文物荟萃之地去感受人类文明;第三,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编印了该专业学生《阅读书目》和《论文参考题目》,办有学生学术刊物《史苑》,实施了“大学生创新计划”(即对学生科研进行立项,为其配备指导教师,并予以经费支持),引导、鼓励他们去研读经典,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第四,由相关教师组成学生从教技能训练指导小组,指导学生扎实开展备课、课件制作和试讲活动。并为其每人配有小黑板以强化其粉笔字训练;第五,展拓、充实学生第二课堂。定期组织他们开展诸如史地知识竞赛、演讲赛、辩论赛、“三笔字”比赛、讲课比赛等活动。支持学生社团开展“人文大讲坛”活动(每次活动或请教师作学术报告,或由学有心得的学生作专题演讲)。

上述这些活动连同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不再赘述)构成了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时间安排上循序渐进,有组织、有计划、有阵地,有考核奖励,师生热情参与,过程有声有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给力”颇多,扮演了重要角色。

形成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

上述三个方面的创新与实践,构成了我院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其鲜明特点有三:第一,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内在素质的要求上,力求与基础教育新课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衔接,凸显了综合性、人文性及适应性特征;第二,在课程设置上,既体现了多学科的综合与渗透,又给学生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造留有空间。人才培养既有明确的专业性,也有一定的开放性,关照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在人才培养的方法、途径上,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构建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近年来,该实验区的人才培养效果已开始显现。其毕业生在综合知识底蕴、人文素养、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性诸方面都表现出了自己的优势。他们大多数人应聘为各地的中学综合课和史、地、政治课教师。同时,也有考取公务员的,有做“村官”的,有在其他企事业单位就职的,就业率高于本院其他相关的单学科专业。其应届毕业生考研上线率也维持在较高水平,2011年达到了34%,说明他们在其所侧重的学科方向上基础也是扎实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一个战略重点,而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扩大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也是优化结构的一项重要任务。[2]从一定意义上讲,我院在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与实践,对其他相关专业的改革、发展而言,无疑提供了一种参考和借鉴。

最后要说明的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形成过程中,曾得到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多位专家的指导,在此深表谢意!

参考文献:

[1]欧阳青尼.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二)教师读本(修订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2010(Z3).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陕西渭南

推荐访问:人文 探索 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


[人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