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美国文化的困惑与信仰真空

时间:2022-06-09 15:00:02  浏览次数: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一2009)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中当之无愧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兔子四部曲”是厄普代克的经典之作,代表了他的最高文学成就。“兔子四部曲”的时间背景是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描写的内容涉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全面展示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现状。《兔子跑吧》是“兔子四部曲”的第一部。故事发生在1959年3月至6月,讲述年轻的主人公“兔子”哈利因不满平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而离家出走、不断逃跑的经历。在《兔子跑吧》中,厄普代克主要展现了二战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人的命运。通过“兔子”哈里这个普通美国人的经历,揭示了现代人面临的生存窘境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堕落,作品中流露出对美国文化深深的不安。

一、“兔子”的精神困惑

厄普代克通过《兔子跑吧》向读者展示了成长过程中的中产阶级在现实社会中的精神和生存状况,评论了困扰主人公哈里的社会及家庭问题。哈里作为中产阶级的一员,具有他的典型意义。可是,他的特殊性也正是他的魅力和价值之所在,他的经历和家庭背景决定了他并不仅仅是一名单纯的中产者。兔子由一名普通的销售员转变为中产阶级中的一员,并不像大多数人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获得的,与一般的中产阶级相比,他有着自己的特点。哈里从成长阶段的困惑和追求到成为富裕的中产者的平庸和保守,精神和思想上经历了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他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二战后大多数美国青年人所共同拥有的,是这个特定的时代和社会所造成的。兔子的“跑”成为了哈里这一人物最为闪光和最具有其个人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追求是通过一系列的“跑”来实现的。兔子在作品中不断重复着同社会之间的由决裂到调和,由调和到决裂的关系。因此他跑了又停,停了又跑。为什么他要逃离家庭社会,是什么使他总是采取逃离的行为?这个问题正是很多评论家要解读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方面。用厄普代克专家葛雷纳的话说,就是“兔子是应该用社会习俗来规定自己的行为,还是应该用自己的幻想来追求自己的信仰?”

哈利所遭受的精神困扰实质上是一种来自时代的困惑,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兔子跑吧》的故事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厄普代克把逃跑的兔子置身于50年代是有着深刻意义的。此时的美国刚刚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刺激了美国的经济,社会也处于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但是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改变着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心灵带来的伤害是再繁荣的经济也不能治愈的。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在战后受到了强大的冲击。人们面对困难的乐观情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近乎毁灭性的破坏,他们一方面对于政治、科技、经济、开始怀疑,另一方面甚至对政府和自己都丧失了信心。强烈的疑惑和恐惧使他们动摇了信仰,感到生活毫无意义。二战结束后,横行美国社会的“麦卡锡主义”使得冷战氛围不断升级,国内政治空气右倾保守,在这“富裕加顺从”的社会,弥漫着一种压抑个性的气氛。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美国青年,他们受到的打击最大,影响最深,对社会的反抗也就最强烈。他们对压抑保守的文化有着强烈的不满,蔑视权威,反抗家庭和社会,并且试图寻找新的方式强调自己的个性与独立,证明自己的存在和意义。他们选择用离家出走来打破这个沉闷的生活,借助酗酒、吸毒、纵欲、离家出走等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苦闷,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愤慨,他们选择以放荡不羁来冲破迷惘,寻求自我。从这个角度来看,厄普代克通过演绎哈利的人生折射出了50年代美国年轻人身上的“时代病”。而事实上,厄普代克也在之后的几部曲中为我们做出了回答,哈利的这种挣脱社会而寻求生活意义的努力只是徒劳,他和20世纪50年代那些寻找灵魂,期待出现心灵守望者的年轻人一样,注定只能失落地放弃自己的青春梦。

二、“兔子”的信仰危机

在现代物化社会中,作者深切体会到了宗教的衰落,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个时代美国人的信仰绝不可能等同于传统宗教那样放弃自我,抱着对上帝绝对忠诚的精神,因为传统的宗教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原有地位和影响力。正如作品《兔子跑吧》中,人们进教堂不是听神父之声,而是听魔鬼之声,牧师对哈里的感化丝毫不起作用。

的确,哈里似乎是为数不多的较为虔诚的信仰者之一。但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不太关注信仰的各种仪式,而是意义,用他的话说就是上帝存在于一切事物的背后。但是另一方面,对于他来说,这种超验的信仰观念不仅使他脱离了日常的现实,而且实际上是表现为一种虚幻的想象,在他正需要道德和信仰力量的支持时,却根本发挥不了作用。在詹妮斯生他们的女儿时,他在医院里等候,此时的哈里,一方面为詹妮斯担心,另一方面又因自己与露丝的关系而感到惭愧,内心在进行自我谴责。他似乎感到了一种空荡荡的、失去希望的感觉:“他的生活似乎是一连串没有目的的动作,一种失去信仰的乱舞,根本没有上帝,詹妮斯会死去的……”很明显,在现实生活中,在实际需要信仰的帮助时,他所谓的信仰却离开了他。女儿的死使他对上帝的存在发生怀疑,“他想,多么轻而易举的事啊!万能的上帝可没帮他一点忙,其实只须拉开那小小的橡皮塞就什么事都没有了”。虽然如此,哈里却还没有放弃上帝存在的观念,否则他的精神世界就是一片空白和虚无,那是一种无所依托的深刻的恐俱。因此,对哈里而言,信仰就像一种乌托邦式的图景,只能远远的观望而已。厄普代克在谈到这部小说的意义时,指出“《兔子跑吧》有意试图从神学(宗教)的角度来审查人的困境。”兔子在宗教信仰上的矛盾就颇能说明厄普代克的这个观点。事实上,兔子的行为代表了战后美国社会普遍的“星期天上教堂现象”。对于这些人来说,宗教并不是他们生活的中心,只是他们星期天早上的兴趣,并不能为他们提供鼓励和支持,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兔子或许不完全归为此类,但在缺少虔诚的宗教精神上与他们是有相同之处的。哈里的处境代表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信仰的危机和青年人追求人生意义的苦闷。

厄普代克在第一部小说中选择这样一位牧师帮助哈利走出精神困境是有一定用意的。一个被世俗化了的宗教工作者,劝说一个想要追求真我的年轻人放弃精神指引的寻找。而这个追寻自我的想法最初来自对上帝的相信——电视上偶尔提及的“认识你自己”,“上帝不会让一棵树变成瀑布,也不想让一朵花变成石头,上帝赋予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才能……但我们得尽力去发展这些才能”。厄普代克用这个看似矛盾的情节告诉我们:宗教在现代生活中不再是引导人们走出精神困境的良药,宗教复归也不能是神圣和世俗的简单累加。虽然厄普代克最终也不能明确地告诉我们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归属到底应该是什么,但是他关于美国当代宗教问题的思考仍是相当深刻的。

厄普代克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地暗示美国人在传统的价值观念崩溃后,文化上的优越感不断受到挑战,从而面临空前的精神危机。乔治·索尔斯在评论厄普代克的主题时说:“厄普代克眼里,当代美国已经失去了精神支柱,具体表现在文化上的庸俗和一种空洞的、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念……厄普代克的小说共同塑造了一群失魂落魄的、在迷惘中探索而又永远得不到满足的人物形象。他们失去了支持过去一代又一代美国人的精神支柱。”

三、“兔子”的追求幻灭

兔子拥有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与别的一般的家庭没有很大的区别。他在一家商店当推销员,妻子詹妮斯是一个家庭妇女,在家照看他们的儿子。表面上看哈里从家庭逃跑是因为詹妮斯的不善解其意,不爱干净、不照顾孩子、经常酗酒。事实上,促使他逃离的原因更多的并不在于此,而是脏乱的屋子和失职的妻子粉碎了兔子对于夫妻婚姻生活的梦想,他感受到了一种被一张大网网住的不能动弹的感觉,一种高度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背后反映的是一种理想的破灭,那种关于一个家庭应该是什么样的以及家庭主妇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样一种中产阶级的家庭理想。因此,当兔子面对由詹妮斯的不谙家务,无法沟通和经常抱怨,以及那些与一个家庭主妇相去甚远的行为组成的大网时,他只有选择“跑”。可以说,他是带着对现实强烈不满和追求而逃离家庭的,但他追求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是别的,正是中产阶级的家庭理想和模式。

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在战争爆发时大批美国男子因服兵役放弃了工作,也使社会中的很多职位都由女性暂时接替起来。当然,在二战结束后男性理所应当地又重新占据了战争中曾经由妇女接管的重要职位。于是“女性又重新回到家庭,成为‘幸福的家庭妇女’,为了安抚当时的女性,美国社会掀起一股‘女人回家去’的思潮。报章杂志、书刊广播都拼命鼓吹女人的职责就是伺候丈夫、生儿育女、照顾家庭。衡量一个女人的成就取决于她丈夫事业的发达、子女的教育和她家里的摆设。专家们谆谆教诲女人如何找丈夫、教育孩子、做可口的饭菜、如何穿戴打扮等,他们极力让女人相信,真正有女性气质的女人是不要什么事业、高等教育或政治权利的,当时最流行的广告词是‘为家人烹饪佳肴是人生的极乐”。厄普代克注意到了这个社会问题,并通过笔下的人物将美国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家庭问题、情感问题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从表面上平静的家庭琐事中察觉到了一种危险的潜流,它永远在蚕食人们的生命。这种可怕的力量在无声无息地、一刻不停地、一口一口地将人的血肉啃去,最后只剩下一架空空的骷髅。

50年代末,美国传统的价值观受到对生活意义持怀疑态度的现代人威胁,两种价值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我们可以看到,兔子的父母一辈都是属于传统的家庭,而他的儿子一代则完全是新的关系。吉米·卡特说过:“过去一个国家以艰辛的劳动,牢固的家庭,稳定的社会和忠诚于上帝而感到分外荣耀,如今我们大多数人都越来越放纵自己,追求消费了。”以哈里为代表的美国中产者正在抛弃忠诚和忍耐的宗教精神,他们缺乏对生活的热爱,怀疑生活,怀疑一切,逃离家庭,哈里一生都在寻找生活的真正意义,可最终仍一无所获。正如保尔·约翰逊所说的:“50年代后期艾森豪威尔时代的美国还是一个思想趋同、社会气氛压抑的时代,传统的价值观念主宰着家庭关系的方方面面。”在传统文化统治社会的大背景下,兔子一代人的探索肯定是不为社会所认可的,产生冲突也是必不可少的。兔子在观念上无法彻底摆脱传统道德,而他的生命表现则要求超越这种道德,现实中还不存在同时兼顾的解决方案,他不得不陷入道德困境之中。《兔子跑吧》也就不得不在“啊!跑。跑”中结尾。

【参考文献】

[1]穆志慧.用人本哲学分析《兔子跑吧》中兔子的心路历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索金梅,郝蕴志.失败的抗争者:《兔子跑吧》中兔子的人格与行为分析[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3).

[3]王宇容.约翰·厄普代克的宗教思想——以《兔子跑吧》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4]刘青.兔子哈里四次逃跑及其背后的力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1).

(作者简介:邓雪玲,安康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

推荐访问:美国 真空 困惑 信仰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