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附9例报告)

时间:2022-04-03 10:48:51  浏览次数:

【摘要】对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恶性SPPT)的临床及CT影像学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在华西医院进修期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例恶性SPPT,均为女性,22-55岁,9例均行CT检查。结果:9例患者病变部位:胰头部2例,胰体尾部7例。结论:恶性SPPT有一定的影像特异征象:肿瘤明显突破包膜并侵润胰腺实质;血管和神经鞘受累;淋巴结、肝脏转移;肿瘤侵润左肾、脾脏、十二指肠等。CT检查,特别是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对鉴别恶性SPPT有提示价值。

【关键词】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R73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347-01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PPT)是一种逐渐被人们认识的组织发生尚未定的胰腺实体肿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不适感,肿瘤较大时可有上腹部包块,无血糖异常等内分泌改变。该肿瘤近几年来被人们逐渐认识,国内相关报道增多,近三年来约有100例,但恶性SPPT报道较少,恶性SPPT有一定的影像特异征象,能提高恶性SPPT的定性诊断准确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例患者均为女性,22岁-55岁,平均43.20岁。临床均有腹部肿块伴疼痛,病程1-1.5年,4例伴进行性消瘦,查体:神志清,发育正常,营养偏差,皮肤粘膜无黄疸。上腹膨隆,质较硬,左中上腹触及肿块,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常规正常。血清淀粉酶、胰腺肿瘤标记物CA19-9、癌胚抗原、甲胎蛋白无异常。9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均行手术切除。所有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

1.2 检查方法: 9例患者均使用GE HiSpeed Advantage 16层螺旋CT机扫描,患者在扫描前30-45分钟口服饮用水800-1000ml以扩张胃腔和十二指肠,上床检查前再口服饮用水300-500ml,造影剂注射器采用高压注射器(LF CT 90000),经18-G导管针由肘静脉注射80-120ml非离子性碘对比剂(Omnipaque 300),团注注射,注射速率2.5-3.0ml/s,扫描体位为仰卧位,吸气后屏气扫描,9例患者均作了平扫,并在25s(动脉期),60s(门脉期),90s(平衡期)进行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参数如下:管电压125kv,管电流250mA,螺距1.5,层厚2.5mm,重建间隔1.25mmm,进床速度15.0mm/转,重建使用软组织算法。

2结果

9例患者病变部位胰体尾部7例、胰头部2例, 9例患者均行CT检查,胰体尾部3例患者CT表现为:后腹膜见约15cm×15cm-18cm×15cm的混杂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呈囊性、软组织密度,密度不均匀,病灶内见条状钙化及低密度坏死;增强后病灶囊实性成分更明显;病灶侵犯左肾、脾脏实质,手术所见:胰腺体尾部实质性肿块,约16cm×15cm-18 cm×16cm,包膜欠完整,与左肾、脾脏实质分界不清,活动度差,肿瘤呈暗红色,肿瘤来源于胰腺体尾部,行后腹膜肿瘤+脾脏+左肾及胰腺体尾切除术,肿块约20cm×20cm。病理:大体观察见胰腺体尾部肿瘤边界欠清、类圆形肿块,肿瘤外有纤维性包膜,部分与胰腺、左肾、脾脏实质分界不清。镜下观察:肿瘤由两种典型的细胞排列成实性和乳头,形成乳头结构的肿瘤细胞由若干上皮细胞围成的纤维束构成,实性区域可以看到坏死、泡沫状巨噬细胞,胆固醇肉芽肿和钙化等,病理诊断:后腹膜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肿瘤,肿瘤倾及脾及肾组织、网膜淋巴。胰头部2例患者CT平扫示:腹腔内16.5cm×16cm-16cm×15cm混杂密度病灶,未见正常胰腺;肝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病灶不均匀强化;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进一步强化,强化程度比肝动脉期高,Volume Rendering 示脾静脉中断,大量侧支静脉开放,行胰腺体部大部、十二指肠切除术、Child术(门静脉重建人造血管)。手术所见:胰头部大部见实质性肿块,活动度差,肿瘤与门静脉壁、十二指肠肠壁浆膜分界欠清、粘连。病理:大体观察:见胰头、体部肿瘤,类圆形、边界欠清,肿瘤外有纤维性包膜,与胰腺体部、门静脉壁及十二指肠肠壁浆膜分界不清,肿瘤长径16.5cm×16cm。镜下观察:肿瘤以囊性区、实性区及乳头状突起为特征;瘤细胞多呈实性片状排列,部分呈乳头状,其间见泡沫细胞及血管排列。病理诊断:胰头恶性实性假乳头肿瘤,侵犯门静脉壁、脾脏,累及十二指肠肠壁浆膜。

3 讨论

临床和病理 SPPT自1959年Frantz 首次报道以来,曾有诸多名称,包括Frantz肿瘤、胰腺实性囊状肿瘤、实性腺泡肿瘤等。直至1996年才正式命名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认为更详实地描述了肿瘤的病理学特征。在我们收集的9例恶性SPPT病例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SPPT具有明显的病理特征:据报告,肿瘤的大体标本一般较大(平均最大直径9.3cm),包膜完整,并有不同程度出血,坏死,囊变(无囊变者多体积较小)。最大直径小于4 cm的病灶以实性成分为主,而大于4cm的病灶则以囊性成分或囊实混合成分为主。镜下观察由两种典型的细胞排列成实性和乳头,形成乳头结构的肿瘤细胞由若干上皮细胞围成的纤维束构成,实性区域可以看到坏死、泡沫状巨噬细胞,胆固醇肉芽肿和钙化等[2]。

临床特点: SPPT患者大多无典型临床症状,可出现上腹部包块,体积逐渐变大。上腹部隐痛或不适,多无触痛。

据WHO分类标准,恶性SPPT有明确的诊断标准:血管和神经鞘受累或淋巴结和肝脏转移。结合文献有下列征象者可考虑为恶性SPPT:①肿瘤明显突破包膜并侵润胰腺实质;②直接侵犯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等邻近大血管和(或)侵润邻近脏器;③胰周淋巴结转移性肿大;④出现远处脏器转移,如肝、腹膜、卵巢等。

总之,恶性SPPT在临床特征,影像学特点,及其病理成分上有一定的规律性联系[3]。对于发生于年轻女性患者的胰头或胰尾部肿瘤,体积较大,边界欠清晰且包膜欠完整;CT上呈混合密度,病灶实质部分逐渐性强化,且血供中等,局部区域淋巴结肿大;肿瘤明显突破包膜并侵润胰腺实质、血管和神经鞘受累、淋巴结、肝脏转移;肿瘤侵润左肾、脾脏、十二指肠等影像学特征者要高度考虑恶性SPPT。

4 结论

恶性SPPT有一定的影像特异征象:肿瘤明显突破包膜并侵润胰腺实质;血管和神经鞘受累;淋巴结、肝脏转移;肿瘤侵润左肾、脾脏、十二指肠等。CT检查,特别是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检查对鉴别恶性SPPT有提示价值。

参考文献

[1] 曾蒙苏,严福华,周康荣,等.非功能性胰内分泌肿瘤的螺旋CT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

[2]高虹.李新功 男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瘤一例 期刊论文-中华外科杂志2003(7)

[3]胰腺囊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诊断及体会 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 - 2010

推荐访问:胰腺 诊断 影像 价值 报告


[恶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附9例报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