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自拟紫薏方治疗寻常疣的临床体会

时间:2022-06-03 14:07:01  浏览次数:

【关键词】紫薏方;治疗;寻常疣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69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4076-02

笔者近年来运用自拟紫薏方内服外治治疗寻常疣25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资料报导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5例病人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9-12岁15例,15-28岁6例,30岁以上的4例。其中13例寻常疣发生于足背部,12例为双侧手指背侧。

1.2治疗方法紫薏药方组成:紫草15.0,薏苡仁12.0,黄芩9.0,板蓝根15.0,白花蛇舌草12.0,白术10.0,防风9.0,苍术9.0,焦三仙各9.0,丹参9.0,当归9.0,每日1剂,分2次煎煮,每次150ml口服,8剂为一疗程。每剂煎完后的药渣用纱布包起来,趁热外敷摩擦患病部位,一直到皮肤微红为止,每天一次。

1.3疗效分析

1.3.1疗效标准痊愈:服药及外用4剂后疣体开始萎缩,再服4剂后疣体脱落消失。好转:服药及外用后疣体萎缩,数目变少,部分脱落。无效:服药及外用后疣体无变化。

1.3.2治疗结果25例患者中19例痊愈,随访2月均无复发,5例好转,1例无效。

1.4典型病例患者张清玉,男,10岁,本县人,2011年8月2日初诊,双侧足背有10个约黄豆大小的褐色赘生物2月余,在当地私人诊所用抗病毒中西医方法治疗,及用偏方外用均无效,来本院诊治,自觉患处发痒,无疼痛感,大小便正常,纳差,形体较瘦,舌淡红,苔薄黄,脉细。给予自拟清热解毒方内服外用5剂后来复诊,见褐色赘生物明显萎缩,颜色变淡,原方加赤芍10.0生地6.0继续3剂,于2011年8月15日再次复诊见双足赘生物消失,患者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2体会

寻常疣是一种较常见的病毒性赘生物,与祖国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疣目”、“枯筋箭”、“千日疮”“悔气疮”、“疣疮”、“瘊子”相类似。春秋时代《五十二病方》中即有“疣”的记载,《灵枢﹒经脉》中就有“虚则生疣”的说法。《诸病源候论》疣目候记载:“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裹,粗强于肉,谓之疣目”。《外科启玄》千日疮记载:“一名疣疮,又名悔气疮,此疮如鱼鳞,生于人手足上,又名瘊子,生一千日自落,故名之”。《外科正宗》枯筋箭记载:“枯筋箭,初起如豆大,枯点微高,日久破裂,趱出筋头,蓬松枯槁”。俗称“子瘊”。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脾失健运,湿浊内蕴,复感风毒之邪,凝聚肌肤所致,或为风邪侵袭,客于肌表,风毒久留,郁久化热,气血凝滞而发;或肝火妄动,气血不和,阻于腠理而生。本病的病位在肌肤,与肝脾肺有关,病性属实,以实证为主,也有虚实夹杂者。西医认为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皮肤黏膜所引起的良性赘生物。病毒分型多为HPV1、2、4型。

主要症状为皮疹散在,直径数毫米至一厘米大小的半球形或多角形高出皮面的损害,皮损稍为褐色或和正常皮肤相同,表面粗糙不平坚硬,呈肉刺状,一般无自觉症状或有发痒稍痛感,好发于手指,手足背,足甲缘的面部。本病根据临床观察好发于小儿及青壮年。

所用自拟紫薏方中紫草性寒,味甘,归心、肝经,凉血活血,解毒透疹,薏苡仁性凉,味甘、淡,归脾、胃、肺经,健脾渗湿解毒,两药均为主药;白术,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白花蛇舌草甘、淡,微寒。归胃、肺、大肠、膀胱经。板蓝根性苦,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作用。防风、苍术味辛,性温。祛风燥湿健脾,丹参、当归补血活血,养血安神。黄芩苦寒。泻实火,除湿热;以上中药,现代研究表面有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本病治疗比较棘手,不易治愈。现代医学主要用抗病毒,激光、冷冻等方法治疗,但容易复发,根据笔者临床经验,自拟紫薏方治疗,以祛湿解毒,疏风清热,调和气血为大法,兼软坚散结,并用原方局部外敷,摩擦患处至微红,内外兼治,所治患者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参考文献

[1]杨志波,何清湖.皮肤病特色方药.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

[2]陈红风,等.中医外科学.第一版.上海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

[3]冯永山,袁皓琛.皮肤性病临床医嘱手册.第一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4月.

推荐访问:寻常 临床 体会 治疗 拟紫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