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心得体会 >

婴幼儿腹股沟斜疝180例诊治体会

时间:2022-06-03 14:07:01  浏览次数:

摘 要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特点。方法:收治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患儿180例,分析临床资料。结果:180例均治愈,随访1~3年均无复发,无鞘膜积液、附睾、会阴精索水肿、血肿等并发症。手术具有创伤小、寻找离断疝囊容易并发症少等特点。

关键词 婴幼儿 腹股沟斜疝 诊治体会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25

一般认为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是一种先天性疾患,是由于胎儿的鞘状突随睾丸下降时未闭合而残留形成腔隙,是疝发生的解剖学基础,肠管或其他内脏由此进入而形成疝,出生后随腹压增加,肠管或其他内脏经内环、腹股沟管、外环口疝入而发病,2007~2010年收治腹股沟斜疝患儿180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180例,男167例,女13例,双侧疝15例,右侧137例、左侧28例;其中嵌顿性斜疝9例,年龄53天~4周岁。

治疗方法: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经腹股沟管外环口处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予以自制沙包(8cm×10cm)150g压迫创面4~6小时,抬高阴囊3~5天,术后2周内避免腹压增加。

手术要点:手术采用腹股沟管外环口处1~2cm切口,不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于外环处顺精索顿性分离精索外筋膜和提睾肌,疝囊切开后距疝囊颈部远端1cm横断,向近端高位游离时放入手指作引导以见到腹膜外脂肪为界,后行高位结扎。远端疝囊<2cm予以切除;>2cm予纵形切开充分外翻,下牵睾丸将精索睾丸复位;对于外环直径>1cm,给予缝合1针加强腹股沟管前壁,使缝合不压迫精索为限。对于女婴给予直接缝闭外环口,对于嵌顿性斜疝关键是充分切开嵌顿的外环口,观察疝内容物血运,之后决定是否复位或切除嵌顿的内容物,同样行高位结扎疝囊,再修补切开的嵌顿环。

结 果

180例患者均治愈,术后精索及阴囊均无明显水肿,随访1~3年均无复发,无继发隐睾、睾丸鞘膜积液、精索囊肿、睾丸萎缩等,无阴囊会阴血肿。

讨 论

腹股沟疝是婴幼儿中最常见的外科疾患之一,其发病高峰期多在出生后的前3个月。事实上所有的先天性斜疝都是由于鞘状突残余未闭所造成的,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肿块,可向下坠入阴囊顶部。其足月儿发生率3.5%~5%,早产儿中可达9%~11%,右侧多于左侧,男性多于女性。女婴疝囊多较小,发现相对较晚,其常与睾丸鞘膜积液、腹股沟淋巴结炎及睾丸肿瘤相鉴别,超声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由于一部分鞘状突1周岁以前有自闭的可能,故择期手术尽量选择1周岁以后,常用的手术方式有经腹股沟入路及经腹部入路,近来亦有开展腹腔镜手术。本组180例均采用经外环口入路,定位准,寻找横断疝囊容易等优点。距疝囊颈部远端1cm处横断时截面较小,组织间隙疏松,便于向远近端游离,且游离时手指在疝囊内作引导,便于观察疝囊是否撕裂,辨别与精索的关系,有效防止复发及精索的损伤。对于远端疝囊较小的予以切除,较大的充分敞开后,可有效防止睾丸精索水肿,继发鞘膜积液,结合自制沙袋压迫,进一步减轻手术刺激引起的局部肿胀渗出,通过随访结果验证本组具有创伤小、用时短、并发症少等优点。

参考文献

1 陈孝平.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 叶蓁蓁.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应注意的问题.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2).

3 沈魁,何三光.实用普通外科手术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4 王廷宙,王刚,译.小儿外科手术图谱.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腹股沟 诊治 婴幼儿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