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时间:2022-04-03 10:33:12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对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30例功能区脑肿瘤患者, 均予以全身麻醉后行脑部肿瘤切除, 观察其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30例患者, 麻醉前平均动脉压(MAP)为(37.20±4.08)mm Hg(1 mm Hg=0.133 kPa), 开颅时刻MAP为(38.16±3.97)mm Hg, 颅内手术时MAP为(39.19±5.64)mm Hg, 关颅时刻MAP为(41.22±3.17)mm Hg;麻醉前心率(HR)为(80.13±

6.97)次/min, 开颅时刻HR为(76.35±6.14)次/min, 颅内手术时HR为(73.25±6.13)次/min, 关颅时刻HR为(75.32±6.25)次/min。30例患者经肿瘤切除术后, 发生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1例,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短期加重2例, 癫痫发作1例, 经相应处理干预后其症状均消失或改善。结论 对功能区脑肿瘤患者采取神经显微外科技术、电生理技术行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对于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关键词】 脑肿瘤;功能区;肿瘤切除术;并发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04.011

功能区脑肿瘤指位于中央前后回、角回、枕叶视皮质周围邻近运动、语言等重要功能区的肿瘤, 若患者功能区出现肿瘤, 严重时导致肢体肌力下降、言语功能障碍、视力障碍等, 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1]。在最大限度切除功能区肿瘤同时尽力保护患者功能区功能, 以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

率[2]。本研究为探讨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 选取2014年2月~2017 年1月收治的功能区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行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 并观察其切除后的效果,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30例

功能区脑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男19例, 女

11例;年龄最大67岁, 最小20岁, 平均年龄(34.23±

10.92)岁;12例肿瘤主体位于中央沟前区, 18例肿瘤主体位于中央沟后方。排除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 不接受治疗或病历资料不全患者, 上述患者均符合功能区脑肿瘤诊断且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参与随访。

1. 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核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 确定为功能区肿瘤。反复阅片, 设计手术切口及入路, 手术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患者行全身麻醉, 并采取麻醉深度监测仪对患者的麻醉深浅程度进行掌握, 在此基础上调整麻醉药物的泵入速率并行适当调整, 严密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并确保其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 在对患者行手术治疗时, 锐性解剖脑沟蛛网膜, 充分利用脑沟解剖间隙, 减少皮层损伤。术中严密观察、监测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3], 采取表层电刺激仪器对其脑皮层实施刺激, 并指导患者活动肢体, 与患者语言交流, 对其运动区域、语言区域间的肿瘤关系进行监测、观察。沿肿瘤中心逐渐向周边将肿瘤切除, 扩大切除范围, 但需注意的是, 对肿瘤范围进行扩大时需尽量不损伤功能区域, 对患者行脑肿瘤切除时需对患者进行安抚, 鼓励其脑部肿瘤切除前进行计数或物品指认。完成功能区域的脑组织肿瘤切除术后, 对功能区域的脑肿瘤患者的语言功能、中枢功能进行评定后再行麻醉措施, 关闭颅脑[4]。

1. 3 观察指标 对麻醉前、开颅时刻、颅内手术时及关颅时刻的MAP、HR进行记录, 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

2 结果

30例患者, 麻醉前MAP为(37.20±4.08)mm Hg, 开颅时刻MAP为(38.16±3.97)mm Hg, 颅内手术时MAP为(39.19±

5.64)mm Hg, 关颅时刻MAP为(41.22±3.17)mm Hg;麻醉前HR

为(80.13±6.97)次/min, 开颅时刻HR为(76.35±6.14)次/min,

颅内手术时HR为(73.25±6.13)次/min, 关颅时刻HR为(75.32±6.25)次/min。30例患者经肿瘤切除术后, 发生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1例,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短期加重2例, 癫痫发作1例, 经相应处理干预后其症状均消失或改善。

3 讨论

功能区脑肿瘤为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 其主要困难在于病灶切除程度和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失状况之间的取舍[5-7]。临床中为促使功能区脑肿瘤患者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改善其生活情况, 在切除脑肿瘤的同时, 需对脑组织功能行足够的保护措施, 尽可能切除脑组织肿瘤, 在此基础上为避免术后偏瘫、失语甚至复发等情况发生, 故于肿瘤切除的同时可采取术前定位技术, 确定手术入路, 最大限度的对病灶进行切除, 同时可降低对重要功能区域的损伤, 最大限度的扩大切除范围, 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在对功能区脑组织肿瘤切除时, 使用显微镜下操作、锐性分离、解剖间隙进入、电生理监控等技术, 可以减少术后神经功能缺失的发生[8, 9]。术中皮层入路需避开中央前后回、Broca区及侧裂血管等重要结构, 临床中对突出脑表面肿瘤常采取沿瘤周电凝止血分离后分块切除;对于位置较深肿瘤需尽量避开重要功能区血管显露, 止血后分块切除。手术中需对手术部位周围皮层脑组织进行棉片覆盖, 保持湿润, 必要时局部使用抗血管痉挛药物、避免过度牵拉脑组织等保护措施。不仅如此, 功能区脑肿瘤患者术中、术后, 需注意脑组织灌流情况, 维持有效灌注压, 避免静脉液体量不足, 导致的脑组织灌流不够, 出现继发脑缺血症状;同时也需警惕脑组织灌流过度或肿瘤切除后血液再灌注导致的脑肿胀[10]。本研究对于功能区脑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后, 对于麻醉前、开颅时刻、颅内手术时及关颅时刻的MAP、HR进行记录, 患者于上述时刻的MAP、HR数据均较为平稳, 表明手术过程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维持了有效灌注压。本组30例功能区脑肿瘤患者经肿瘤切除术后, 发生不完全性运动性失语1例, 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短期加重2例, 癫痫发作1例, 经相应处理干预后其症状均消失或改善。亦说明了上述措施对功能区脑部肿瘤行切除术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并发症发生较少, 且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 对功能区脑肿瘤患者采取肿瘤切除治疗术前仔细分析病灶影像学特征, 设计手术切口及入路, 术中显微镜下仔细操作, 锐性分离, 解剖间隙进入, 维持有效脑灌注压, 术中有条件者结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 手术切除效果及功能区保护效果好, 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对于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黄梅, 雷春芳. 神经导航系统在脑肿瘤切除手术中的护理配合要点与对策. 微创医学, 2017, 12(2):289-290.

[2]练伙林. 超声介导在脑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6(8):1476-1477.

[3]林赛娟, 姚欢琦, 田国刚, 等. 右美托咪定与异丙酚复合麻醉对脑肿瘤切除术患者脑保护效应的比较. 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4, 34(6):657-660.

[4]薛莉, 陶玲, 钱志余, 等. 脑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脑结构网络拓扑属性研究.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7, 36(2):228-232.

[5]杨文凯. 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9):760.

[6]蔡润, 屈红艳, 聂晶, 等. 功能区胶质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 中国医师杂志, 2013, 15(1):109-110.

[7]周键, 陈奇翰, 邓刚, 等. 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重庆医学, 2017(A02):228-229.

[8]刘彦群. 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的临床治疗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59):250.

[9]王丽娜, 馮红燕, 高宝琴, 等. 全程清醒开颅功能区脑肿瘤切除术护理配合16例.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2, 29(8):637-638.

[10]章勇军. 神经导航显微手术治疗功能区及临近功能区脑胶质瘤效果分析. 中国乡村医药, 2015(4):5-6.

[收稿日期:2017-10-16]

推荐访问:治疗效果 临床 切除术 观察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