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思想汇报 >

周恩来党群关系思想探析

时间:2022-06-09 17:21:01  浏览次数:

摘 要:党群关系既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执政党必须处理好的重要的政治关系。它主要通过党的领导干部与群众间的关系体现出来。周恩来的党群关系思想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他不仅对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进行深刻分析,而且对如何保持和增进党群间的血肉联系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关键词:周恩来;党群关系;执政党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11)06-0018-07

党群关系是以执政党为核心的政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执政党必须处理好的重要的政治关系,它主要通过党的领导干部与群众间的关系体现出来。我们党历来重视群众工作,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周恩来不仅首先提出了“群众路线”的观点①,而且自觉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并做出杰出贡献。周恩来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丰富的党群关系思想,对于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进一步发扬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和增进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党密切联系群众是革命与建设的首要条件,是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根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周恩来认为:“革命胜利靠群众路线,建设也要走群众路线。”[1](p.3)“全国各族人民同党和政府密切合作,这是战胜困难的最大保证。”[2](p.386)1943年周恩来在延安欢迎会上的讲话中着重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靠山不是共产国际而是中国人民。建国后,面对执政的新考验,周恩来总结历史经验,探索中国革命规律,强调指出:群众观点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问题。1964年周恩来在谈到党的三大作风时说:“一个党,如果不是联系群众的党,那这个党是没有生命力的,没有革命力量源泉的,光有个人的英勇,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联系广大的群众。在群众中生了根的党,那才是有领导力的党,才能产生出具有智慧和思想能力的领袖。”[1](p.679)周恩来还强调:领导人,特别是无产阶级领导人,一天都不能离开群众,这是一个真理。“毛主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具体化在中国土壤上,生长出来成为群众的力量,所以中国革命得到如此伟大的胜利。”[3](p.338)周恩来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索成败规律,深刻阐明群众路线成为党的生命线,密切联系群众成为党的一种科学工作方法,是被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的。

(二)党密切联系群众是拒腐防变,保持先锋队本色的有效途径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成为执政党。面临和平建设的环境,周恩来提出,执政党党员必须用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在党内要反对个人主义和官僚主义,密切联系群众以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性,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周恩来认为,我们的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要率领人民走向社会主义,因此党员在政治见解上、思想意识上要比别人水平高,执政党党员要有自觉性,严格用党性原则要求自己。他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对领导机关中常犯的官僚主义病症深刻揭露,予以批判:“高高在上,孤陋寡闻,不了解下情,不调查研究,不抓具体政策,不做政治思想工作,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旦发号施令,必将误国误民。”[2](p.418)“必须看到,官僚主义在我们执政的党内,在我们的国家机关内,的确是十分有害、非常危险的。”[2](p.422)“官僚主义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命令主义、事务主义、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都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反对官僚主义,也就必须联系到反对这些主义。”[2](p.418)要坚决克服党的机关、党的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正确运用权力为人民服务。因此,“党回到群众中去,受群众监督。这样的党才真正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不然,就要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1](p.259)。为防止党的领导干部脱离群众,腐败变质,周恩来强调指出,党员应进行自觉的党性修养,过好“五关”——即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同时要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本色不变,就要到人民中去学习,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他说:“一个人之所以犯错误,一方面是由于对理论、原则认识得不清楚,所以需要向进步的理论求教;另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相信的那一点道理跟实际相矛盾,行不通,所以必须向广大群众求教,从实践中求得新的认识,发现新的道理。”[2](p.60)“这里有两种教训值得注意:一种教训是看不起别人,脱离群众;一种教训就是蜕化了。”[3](p.343)周恩来通过强调密切联系群众的必要性,提出了保持我们党的先进性,防止腐败蜕化的方法途径。

(三)党密切联系群众是多快好省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前提

周恩来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科学基础很薄弱的国家,要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要多快好省地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要求,就必须改进各方面的关系。他强调指出:“首先是党群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党群之间的融洽相处。”[2](p.415)这是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前提。而加强思想工作,组织科技力量,调整各方面的关系,解决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等,这是党组织要做的主要工作和担负的责任。“只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把这些条件运用好,群策群力,自力更生,就一定能后来居上,做出超过前人的贡献。”[2](pp.414,415)在这里,周恩来从发展科学技术的角度,把密切联系群众,建立和谐融洽的党群关系提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党与群众密切联系,党群关系亲密融洽,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有条不紊地向科技现代化进军,这是实现科技现代化所不容忽视的前提条件。它为我们今天运用科学发展观,抓住主要矛盾,推动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南。

(四)党密切联系群众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是对党的领导的检验

周恩来认为,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必须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要进行解剖。事物总存在内在矛盾,要分别主次;总有几个侧面,各人所处的环境总有局限性,要从多方面观察问题,要倾听不同意见,这样才有利于综合。事物总是发展的,有进步和落后,有一般和特殊,有真和假,要进行比较,才能看透。“下去调查要坚守毛泽东同志的三条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智慧是从群众中来的,但对群众的意见领导方面还要加工,然后回到群众中去考验,在这基础上再加工。脱离我们的基本阶级群众,就会丧失党的基础。尾巴主义,随着群众跑,就会放弃党的领导。”[2](p.314)他还指出:“战争也好,经济建设也好,一个根本问题是依靠人民,为着人民。我们党离开了人民,还有什么党的领导?去领导谁?”[1](p.4)周恩来主张:“我们的计划工作必须走群众路线,倾听群众的意见,吸取各方面的专家、科学家们的意见。”[4](p.479)领导者要面向群众,吸取群众经验。党是在不断地发现错误,改进错误的过程中前进的,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丰富经验,“包括许多正面的经验和一些反面的经验,使我们有可能进一步地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把工作做得更好”[4](p.480)。在实际工作中,周恩来始终坚持深入群众做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吸取群众经验,在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以便取得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依据。1943年4月22日,他在《怎样做一个好的领导者》的报告提纲中,曾明确提出领导者的工作方法,其中首要一条就是:“在斗争中审查理论原理和原则。”通过躬行实践,“这样,就能从实践中证明党的路线和策略之是否正确和是否需要补充”[3](pp.132,129)。他还说:“在科学问题上,共产党应该服从真理。共产党不服从真理,那就不是共产党。如果共产党不服从真理,共产党会被推翻的。要有这个勇气和信心,对于凡是不合真理的,我们就承认是错误,这就解决问题了。”[4](p.258)

二、密切党群关系的基本内涵

(一)密切党群关系是党的性质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曾针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标榜自己超阶级、非阶级政党的特点,旗帜鲜明地提出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指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他们认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的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5](pp.264,228)。恩格斯还认为,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一旦改变,就不能称其为共产党了。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党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它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密不可分。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周恩来就指出:“没有革命底群众,哪来革命底党”[6];“中国共产党人是从中国劳动人民中生长起来的,它是存在在中国人民中间。我们党是群众的党”,“并与近万万的群众在实际的战争的生活中血肉相连起来了”[3](p.139)。周恩来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与中国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形成了不可分离的联系”[3](p.350)。我们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由党的根本性质所决定和要求的。同时,人民的愿望成为党的纲领,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特点,也是一切民族民主革命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党的一切理论、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坚持以符合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基准和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党的干部,必须以人民群众的实际为出发点,依靠人民群众自己的力量,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人民的翻身解放,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逐步胜利。

(二)密切党群关系是党的宗旨的生动体现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p.283)党的根本立场和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内容。周恩来指出:“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分水岭,是真共产党员和假共产党员的试金石。”[7]他在实践中反复强调:“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2](p.421)我们党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根本原因是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群众,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我们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始终不渝地坚持的真理,也是每个共产党员必须时刻牢记的。

党的宗旨集中体现在党的政策、方针上,对党的领导干部来讲,只有让党的宗旨意识通过密切联系群众,在实践中砥砺升华,自觉增强思想作风建设,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求实效,才能从根本上打牢党的根基,使党群关系永远保持紧密的血肉联系,保持和谐融洽的鱼水之情。

(三)密切党群关系是共产党人必须坚持的原则和立场

党的性质和宗旨充分表明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和意图。然而,要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落实到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心系人民,服务群众,还必须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周恩来认为:“无产阶级是先锋队,但不能仅靠先锋队。”[3](p.339)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密切党群血肉联系,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他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指出,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共产党怎样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同志的根本着眼点就是把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到中国,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争取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团结在无产阶级周围来取得革命的胜利,而不是把自己缩小到最小的圈子里来空谈革命”。“为把最反动的敌人消灭,就需要集合一切可能集合的力量,而不是只靠先锋队办事。”[3](p.339)革命年代如此,建设时期也同样如此,“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在中国胜利实现,一定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做许多艰苦的具体工作,不屈不挠地前进,长期地奋斗,努力争取大多数的人民,争取大多数的青年群众跟着我们走,而不是靠着我们这个小队伍”[3](p.340)。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密切联系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价值观,也是共产党人在面临大是大非的考验时所必须坚持的原则和立场。

三、密切党群关系的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团结广大群众一道前进

1.改进领导作风,积极参加群众劳动。周恩来认为,党要领导群众,就必须深入群众。首先,要切实改进领导作风。在执政条件下,党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平等观念,以民主作风深入群众,经常接近广大群众,说服教育群众,向群众学习,团结带领最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既要反对关门主义,防止少数先进分子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又要防止迁就落后、尾巴主义两种倾向。“凡有困难的时候,干部都是当先,这是革命的好传统。……我们的干部是关心农民生活和农民疾苦的。但另外方面,由于工作多,干部不善于处理自己的工作,有时官僚主义滋长起来,作风就差了。所以,农民有这样的批评:过去革命的时候,干部天天有说有笑,天天在一起;现在到了县政府、县委,不太容易看到他们了。这种脱离群众也是真的,值得我们警惕。”[4](pp.219,220)周恩来还多次反复强调:“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要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以平等态度待人;要反对特殊化作风,恢复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当好人民的勤务员,树立新风气。”[4](p.455)其次,党的领导干部要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周恩来认为,和平建设时期,要密切党群关系,党的领导干部须建立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要参加生产劳动。要积极提倡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如果干部定期参加生产劳动,就会造成一种新的社会风气,干部就能与群众打成一片。同时,要从思想上深刻认识这个问题,牢固树立劳动观点。因为有了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才能有正确的群众观点,才能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而不至于脱离群众。干部通过参加生产劳动,接触实际问题,倾听群众的心声,便于沟通交流,增进感情,收获到真知灼见,有利于科学决策,化解矛盾,赢得群众的信任,获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周恩来把干部参加生产劳动作为执政条件下党的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一条基本措施和有效途径,这对我们今天在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新要求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过好“五关”,树立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既要上升到理论层面来认识,更要付诸实践去锤炼。周恩来认为,我们党执政后,为了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党性修养,过好思想关、政治关、社会关、亲属关和生活关,真正起模范带头作用,为社会树立良好形象,以此感召群众,获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如果党的组织把群众的意见和利害放在一边,不闻不问,怎么能要求群众信任和爱戴这样的党组织的领导呢?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违反党的原则,闹派性,搞特殊化,走后门,铺张浪费,损公利私,不与群众同甘苦,不实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服从组织决定,不接受群众监督,甚至对批评自己的人实行打击报复,怎么能指望他们改造社会风气呢!”[8](pp.177,178)只有把住了思想关,站稳了党性立场,从工作态度、政策水平、群众关系、党性观念上认真对待,处理好亲属关解决好生活关,把整个身心放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群众利益上,以人民疾苦为忧,以世界前途为念,加强政治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克服官僚主义作风,才能被人民群众接纳。时代在前进,我们的思想和工作要跟上时代,多思教育和改造,做好人民公仆。周恩来多次强调党和国家的干部是人民公仆,要与民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2](p.421)。反之,如果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做好表率,时刻想着群众,关心群众,与群众同甘苦共命运,一定是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和积极支持的。

3.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逐步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周恩来认为,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克服忙于事务,脱离群众,又被封锁的状况,接触群众,接触实际,通过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为群众解决好实际问题。“下去调查,要敢于正视困难,解决困难。一个困难问题解决了,新的困难问题又来了。共产党人就是为不断克服困难,继续前进而存在的。畏难苟安,不是共产党人的品质。”[2](p.314)要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保持密切联系群众,出主意,想办法,积极为群众办事。还要研究工作,研究问题,遵循客观规律,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关键是干部带头蹲点,向群众学习。”[4](p.593)“不仅要教育群众,还要向群众学习。因为领导者本身知识还不完全,经验还不够,领导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识和经验”[3](p.131),所以要求:一是与群众接近和联系;二是倾听群众意见;三是向群众学习;四是教育群众,不做群众尾巴。

(二)探索民主管理体制,建立沟通渠道和监督机制

1.改善党的领导,实行多方沟通。周恩来主张,首先,要改变领导方法,做到三多:即“个别指导要多于一般号召”;“领导要多和群众相结合”;“多到群众中去取宝,从群众中取经,要自下而上多于自上而下,从群众中来多于到群众中去”[4](p.579)。“一切问题的解决,关键还是在于领导,在于中国共产党各级的领导、政府各级的领导、各种企业事业部门的领导,同时在于各级人大的领导及政协的讨论和监督。”[4](p.349)其次,深入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包含着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思想,要把加强领导与向群众学习结合起来,做到两者有机统一。周恩来还提出,在生产和科学研究实践中,要搞两个三结合,“我们提出领导、专家和群众三结合,因为真正有本事是群众,其次是专家,力量最次的是领导。另一个三结合就是科学研究要和教学、生产相结合”[4](p.604)。第三,要进一步发扬民主风气,实现民主生活。“党内外应该相互多交朋友,特别是共产党员应该主动多交党外的朋友。”[2](p.393)同时,通过在统一战线中,有目的地团结党外朋友,“经过他们把党的政策传达到他们所代表的那一部分人民中去,这是很有效的”[2](p.102)。“我们共产党员要多听不同的意见,才能多知道各方面的意见。”[2](p.393)还要多接触不熟悉的事和不熟悉的人物,才能认识,才能了解,才会得到有益的东西。“习惯于只限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只喜欢听相同的意见,听不到不同的意见,对不熟悉的事也不愿意去熟悉,把自己局限起来,这样工作就会越做越窄了。”[2](p.394)这里,周恩来对党的领导的方法和规律作了认真探讨和总结。

2.逐步建立民主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9](p.809)周恩来认为,我们党是执政党,要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好作风,必须坚决反对和克服党的领导干部中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正确运用手中权力为人民服务,要逐步建立起民主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从制度上把关。首先,要整顿好党的基层组织。通过整顿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内外民主,共同审查党员领导干部,一方面使群众尽可能反映自己意见,密切群众与党组织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使党组织充分听取党内外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处置问题,建立起党内外民主生活,极大地提高党的威信。另外,一切基层党支部在讨论有关群众利益问题,包括党的批评检讨会议在内,均应有党外群众参加,使党内一切好与坏的现象都暴露于群众面前,为群众所监督所批评所拥护。其次,完善监督机制。一是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对执政党的监督。这带有更本质的意义。二是必须搞法制,抓制度的改革与建设。破除封建性的高度集中体制,避免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弊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管理体制,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分权问题。“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消灭剥削阶级。专政的权利虽然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但这个权力是相当集中相当大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忽视民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我们的国家制度上想一些办法,使民主扩大。”[2](p.207)周恩来还指出:党在取得全国政权以后,党内少数人可能被资产阶级糖衣炮弹所腐蚀,容易滋生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甚至出现个人野心家、背叛群众。因此,解决的最好办法是人民监督党,监督党员干部。同时,共产党执政后,要与其他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产党要请人家监督,要欢迎唱“对台戏”,使我们从不同方面来发现问题,其实质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周恩来的这一思想,是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新的执政条件下的丰富发展,是加强执政党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团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正确而有效的途径。

(三)处理好其他关系,促进党群关系和谐发展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党群关系不是孤立的存在,它涉及其他许多重要关系,如党政关系、内外关系、上下关系、城乡关系、劳资关系、公私关系等。周恩来认为,应当认真处理好这些关系,以促进党群关系向深层和谐发展。

1.理顺党政职能关系。建国伊始,周恩来就主张理顺党政关系,各司其职,克服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现象。党政有联系也有区别,当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国家政权,党在政权中又居于领导地位后,一切号令应该经政权机构发出。党的方针、政策要组织实施,必须通过政府,党组织保证贯彻,党不能向群众发命令。要纠正党政关系中的不正常现象,以实现党群关系的融洽、和谐发展。

2.改进各方面的关系。包括上下关系、城乡关系、劳资关系,也有内外关系、民族关系等,在实际工作中,处理好这些关系十分重要。比如,周恩来提出:“中央与地方也要互相影响。中央包括党中央和国务院,处在领导地位,可以比较全面地看到大局的发展,但也比较容易忽视某些实际问题、局部利益和群众的眼前利益,而在这方面地方是处在有利地位的。地方比较容易接触群众,接近实际,能更多地看到实际问题、局部问题和群众的眼前利益,这正好弥补中央的不足。单靠一方面不能够很好地实行领导,必须双方合作,互相影响,才能很好地领导。因此,中央与地方尽管是上下关系,必要时也要唱‘对台戏’。”[2](p.209)他认为,“这样做能够推动我们的工作,减少官僚主义”[2](p.209)。他要求:“在中央工作的同志以及省、地、县区的各级领导,思想上一定要警惕,要接触实际,接触群众。”[2](p.209)“因为我们搞社会主义,为最大多数人民谋最大利益,集中最大权力,做最大的好事,人民比较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做错了一点事情,容易为人民谅解,这就使我们很容易忽视发扬民主而犯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2](pp.209,210)周恩来的这些思想和主张,集中反映了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际中高屋建瓴的思考与探索,对我们以大局意识来思考、认识问题,把握问题本质,找准位置,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密切党群间的血肉联系,促进党群关系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了正确的途径和办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四、周恩来党群关系思想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一)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促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作风建设

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10](p.867)“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担负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员干部队伍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经济和社会、党内和党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领导干部身上滋生不正之风的现实危险性在增加,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10](pp.871,872)周恩来的党群关系思想深刻阐述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揭示了党群关系的本质规律,对我们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特点和规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密切党群间的血肉联系,努力为人民利益,有很强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要求我们在理论上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意识;同时结合实际,从根源上防止和铲除腐败现象的发生,端正党风,进一步促进廉政勤政建设。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我们党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无往而不胜。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我们党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这个最大优势,有效防止脱离人民群众这个最大危险,关键在领导干部。”[10](p.873)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领导干部能否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折射出干部政治素质,更关乎干事创业的兴衰成败。正如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替代亲自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在加快社会全面发展进程中,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能否站稳立场,坚持群众利益,能否尊重群众的意愿和照顾群众的承受力,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有序地推进社会发展,关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应以周恩来为楷模,以党的使命为动力,在实际工作中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自觉践行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带头弘扬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过好“五关”。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始终保持崇高的精神追求,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坚决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作风的侵蚀,保持政治上清醒,经济上清白,生活上正派,工作上清廉,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信任和支持,团结带领广大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同时,针对不良风气和社会现象,要探索改革创新党内民主制度与形式,着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改革创新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着力增强干部制度的竞争力,完善干部制度和监督机制,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

(二)不断学习、创新,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在今天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面临新的世界格局和国内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学习研究周恩来党群关系的重要思想,对于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因地制宜,进一步深入探索密切联系党群关系的方法途径,创新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借鉴作用。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提出:“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做到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11]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一种境界,在实践中要善于抓住和解决那些关乎根本的、制约发展的、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和现实问题,在理论上保持清醒认识,在工作中找准坐标,实践中反复锤炼,把贴近群众,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作为突破点。同时,虚心学习,不仅向书本学习理论,更要向群众学习知识经验,努力培养优良素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民主法制素质和健康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履行职责能力,掌握好各方面的新知识、新技能、练就新本领,随时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发展要求。这不仅是新的历史时期新形势下新目标新任务对党的领导干部执政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而且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

同时,探索改革创新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强调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在于它能够针对变化了的实践,为我们开启智慧,开阔思路。要学习周恩来谦虚谨慎、心胸似海的崇高精神,和善于倾听各种意见、博采众长、善于化解各种难题的高超领导艺术和水平。在实践中探索制度建设,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一项制度确立下来,坚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和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想问题、作决策、做工作都要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体制,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关切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防止因决策不当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把党建工作成效落实和体现到解决群众疾苦、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夯实执政根基上来,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群的血肉联系。

注释:

①叶笃初、甄小英、谢俊在《周恩来同志对党的建设的贡献》(《理论月刊》1988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活动中的体现。周恩来同志是我党第一个明确使用‘群众路线’概念的领导人。1929年,在他主持起草的《九月来信》中专节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指出红军的筹款工作‘要经过群众路线’,没收地主豪绅的财产,也‘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上卷第36、39页)。”(此处的“上卷”指人民出版社1980年12月版《周恩来选集》上卷--引者注)另外,巩玉闽在《周恩来: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典范》(《福建党史月刊》2003年第1期)一文中提到:“周恩来对于群众路线概念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在党的文献中,最早提到运用群众路线工作方式并赋予群众路线概念明确含义的,便出现在周恩来1929年9月主持起草的《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中。该信中提到,‘党的指导绝不要忽略群众日常生活上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应该细心去了解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从群众日常生活斗争引导到政治斗争以至武装斗争。这种斗争才是群众本身所需要的,才不是单纯军事力量的发动,才不是少数个人英勇的硬干,才会团结广大群众在党的周围’。( 《周恩来选集》(上卷),35页)”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2]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周恩来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周恩来经济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6]周恩来.中国的政治现状[J].赤光,1924(21,22).

[7]周恩来在党的十大上作政治报告[N].人民日报,1973,08,31.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论党的群众工作[N].人民日报,2011,05,19.

[责任编辑:段志超]

收稿日期:2011,06,30

作者简介:李 潇(1957-),女,河南耶陵人,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

推荐访问:周恩来 党群关系 探析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