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课程改革中的新型地理教师

时间:2022-05-30 12:49:01  浏览次数: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材重视选取材料的时代性,充分体现了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重点,注重“人地和谐”的综合性学科。尤其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问题。地理新教材普遍摆脱了“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较多地采取了真实的“案例”来引入课文,围绕“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教材重视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应用图表进行分析,或提出某种地理情景,让学生进行分析或决策。在教科书中还设置了“阅读”、“活动”、“实验”、“探究”等,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接受与理解知识。教科书的内容和要求有了层次性和可选择性,“选学”能够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情况的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学,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基于以上对地理教材的看法谈一谈新课程背景下,对地理教师的新要求。

●形成自己的语言魅力

教师的魅力,源于教育个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应该有趣味性,教师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教师作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语言要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尤其对于一些比较深和难懂问题,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学生一旦觉得难学就不爱学了,因此,教师要善于把课讲得深入浅出。深的知识讲浅了,决不是只讲表面,不讲实质,而是把难懂的原理用生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常常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那些深奥的理论。比如《地质灾害》一课,讲地震的分布时,我把地球看做是壳裂的鸡蛋,煮鸡蛋时,如果蛋壳裂了,蛋青会从哪里溢出来?学生回答是壳裂处。接着提出地球在释放内能的时候最容易从哪里释放出来?学生很容易答出来是地壳中岩体破裂的地方,岩体破裂,如果沿断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就形成了断层,进而得出地震主要分布在有断层而且断层又具有活动性的地带。

教师还要用幽默的语言吸引学生。例如,在讲地震前动物中老鼠异常反应时,我是这样讲的:“老鼠也会郁闷,在灾难来临前,它们看起来不仅仅是郁闷,简直是痴呆,它们会在街上明目张胆地散步或者休息,在人的脚边静静地扒着,怎么赶也不走,连猫也不怕。”学生们不但被吸引了,而且容易地理解了此现象。

●把更多的地理课堂搬到教室外

我们正处于一个科技发展迅猛、社会变化激烈的时代。而我国的基础教育的优势是在于“基础扎实”,我们一直很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但是从未来人才的要求来看,除了“基础扎实”以外,还非常需要具有不断学习的能力、需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探究意识、需要有科学的态度、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美国士兵不懂地理,但是美国的士兵都会看地图,这说明他们的实践能力很强。在当前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中也着重强调这一点,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呢?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完成这一更高的目标,实现教师真正的价值呢?我们就要寻找更多课堂之外的舞台,在实践活动中使我们的地理课堂舞台多元化。

例如,“全国第一张中学生编制的地图”的问世就值得我们深思。华东师大二附中曾经组织学生到新落成的上海市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去活动,这个投资巨大、占地五六千亩的营地,当时还没有一张正式的地图。有一个班级的同学们自发提出要为营地绘制一幅适合青少年“导游导学图”,马上得到了老师的支持。在大约五六个月的时间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制定了工作计划,设计了编图方案,学习了测量技术,学会了计算机制图,并且到实地测绘多次,在原有工程施工图纸的基础上,把营地中的建筑、道路、水面等地物通过定位测距,标注正确清晰。而且在地图上还设计很多适合学生在营地开展研究性活动的栏目,非常富有新意。该图最后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被誉为“全国第一张中学生编制的地图”。

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不仅学生本身感兴趣而且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与感悟到必须要用团队合作的科学方法、用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去做好事情,同时让同学获得了成功的感觉,对自己的潜能充满了自信。哈师大附中曾组织学生环保社团开展了“保护哈尔滨的母亲河”的系列环保活动,学生还曾自发地对哈尔滨的“马家沟”的“前天” 、“昨天”和“今天”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其实,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只是在大力推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它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涌现的潜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激发的,因此地理课堂教学舞台的多元化是一种必然,也值得地理教师深入挖掘,把更多的地理课堂搬到教室外。

●研究、使用、质疑、改造教材

教材(这里主要指的是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文本,也是课程标准的具体负载。每位称职的教师都必须研究教材,使用好教材。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多种版本的新教材陆续推出,并在许多实验区使用。但是,教材的编写与出版需要一定周期的,任何教材在使用的时候,都会存在因时效问题而造成缺陷。同时,教材也不是经典著作,错误在所难免。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表述提出异议,提出不同的见解,“尽信书,不如无书”。质疑教材,是一种思考型的学习。

比如,我教的学生曾经对“天体”的定义有不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宇宙空间中的物质可以包括“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因此应该把人造卫星、航天器都列入“天体”概念下属的“人造天体”范畴;又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中“地下水示意图”中的自流井画法(井口高于承压水位线)也提出了质疑,并引起激烈的争论,结果都认为自流井的井口应低于承压水位线。

教材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激发学生研究学习的“亮点”。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从各个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在某方面完全可以超过教师。在这种背景下,教材绝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的知识载体,也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文本。过去我们过多地依赖教材在教学中不可动摇的作用,使得教学从教材出发、“以本为本”,教材的图文表述都成为考试、测验评分的依据,导致教学过程脱离现实,人才被教材所束搏。新教材已经不全是由知识构成的体系,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一种“文化中介”,“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摘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应该非常重视关于教材观念的变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将不是“教教材”,学生也不是“学教材”,而是要“活用”教材来促进学生发展,教会他们学习、发展他们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更要恰当地选用教材,灵活地增删内容,处理好教材的详略。为了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同时为了体现“学习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地理”。

我在讲《地质灾害》时附加了“求生专辑之避震攻略”,它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普及防灾减灾的意识,消减灾害对人类的危害,集科普性、趣味性、知识性和生活性于一体。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而且也为教师形成有个性的独特教学风格提供了可能。

同时,新课程背景下,为了满足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校有权让教师开发和建设学校课程,这对中学教师是一项新的任务。如何确定学校课程的科目,是按照教师的学科特长、还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如何来建设一门学习课程,需要哪些基本技术、达到哪些基本要求?如何来评价一门学校课程,是由学校领导来判定、还是由学生来评价?这些都是新课程背景我们面临的新的问题。

开发和建设学校课程,应该以“让课程满足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宗旨。比如我校的自主教材制定,学校首先认真分析了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提出了学校课程建设的规划,同时给教师提供了学习机会和技术指导。在编写过程中,教师非常重视吸取学生的意见,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写成课程纲要和教案。在试教过程,普遍尝试了在教学组织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和多种评价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验,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这些课程的实施也推动研究性学习的深入,为学生提供了不少可供研究的小课题。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和教材都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已经在初步的探索中基本掌握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如何更深入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还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E-mail:114153580@qq.com

编辑/岳凤

推荐访问:新课程改革 地理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