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校园文化的可再生保护

时间:2022-03-09 10:17:18  浏览次数:

zoޛ)j馝^}))))vvvv^۾um5]}iw^?omiM{vi总结整理。

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果树9301志愿团”便是最初由果树专业9301班学生自发组成的团体,后来逐渐演变为校级弘扬和发展的团体组织。由于管理与建设得当,果树9301班的精神,在校园内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且体现在了学生身上。

这种保护与建立模式,在以上提到的三种模式中,是运行起来最为持久和有成效的工作模式,不仅仅能够完整地传承相应校园文化,还能在师生的共同工作中,为相应校园文化注入新的精神实质,达到传承和发展的目标。

但是这种保护与建立模式,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正确指导与引领,如果一味交由学生建设与管理,则很容易涣散并失去建立的初衷,最终导致相应校园文化的变形、失传。这意味着,这种模式的保护与建立工作,难以由学生自发组织并长久维持乃至发展传承,需要学校投入一定数量的经历和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工作。

如此,创立一种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并且能够由学生自发维持和保护,仅仅加入少量学校管理工作就能完成的校园文化保护与建立模式,便是我们要探索的方向和工作的方向。

3 校园漫游社交平台保护方案

一届届的学生与自己所在学校的校园建筑朝夕相处,难免每个人都会在学校的某个角落里,有着特别的记忆。一间教室、一间宿舍里都有可能有着一段难忘的回忆,但是这些故事情感与共鸣感的传播只局限在当事人的人际交往圈中,无法达到多个人际交往圈的重叠并产生更高程度上的情感共鸣。我们团队所做的校园漫游社交APP正是为此而生。团队旨在将这个APP建立成为一个情感寄托与联系的平台,为还在学校的以及已经毕业的莘莘学子,创造一个记录服务校园生活,分享交流对学校的情感,稳固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建立牢固关系纽带的一个记录分享服务型平台。

用户可以通过登录账号的方式,进入app,可以实现以第一人称视角进入到校园建筑的各个房间,并且可以在房间任意位置放置信封,并且可以在信封上留言自己在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什么事情,其他用户也可以通过登陆的方式进入到这个虚拟校园,发现这些信封并在上面留言,时间一长校园建筑的各个地方都会布满信封,建筑本身也会被加上人的情感,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建筑。

4 校园漫游社交平台的建设(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4.2 系统框架设置

4.3 保护方案的实现

1) 展板文化

宣传展板是大学校园里宣传工作,弘扬文化精神最为重要也最为普遍的方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宣传效果不盡人意,每个板块宣传周期短,或有同学没有经过而会降低宣传效率,关注度和影响力不高。

在河北农业大学校园漫游APP搭建完成后,在固定位置和走廊墙壁上等位置设立宣传展板,宣传李保国精神、太行山精神、9301班精神等河北农业大学的传统文化,并定期进行更新,但是旧宣传展板不删除,采取覆盖模式,同学们可以向前翻阅学习河北农业大学的传统文化精神。

2) 纪录片放映

纪录片往往是传承文化精神的最直观、最有力的手段,放映纪录片、话剧、小品等,往往并不是所有的师生都会有时间去现场观看,并不能得到广泛宣传的效果,而且会占用场地和学校领导大量时间去组织。

而河北农业大学校园漫游APP的建立,可以定时在指定教室播放李保国事迹、太行山精神、9301班事迹的纪录片、话剧和小品录像,并且也同时可以播放名人访谈录像,APP中还会保存视频源文件,供学校师生下载使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

3) 便签交流文化

大量研究表明,对文化的认识也离不开对交际的认识。文化和交流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沙皮尔(Sapir)指出,文化是交际的同义词,实际上二者在很大程度上同构、同质[5]。语言交际与文化既共存于一体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同学们在大学校园里生活四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会在交流中被人们得知,每个人的点点滴滴汇总起来就是河北农业大学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而河北农业大学校园漫游APP的建立给在校师生和毕业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同学们在曾经发生过难忘的事的地方运用便签功能,分享自己的经历,在大量分享的积累下,校园漫游APP也会变成那些离校学习的感情寄托。在莘莘学子的分享之下,这将是河北农业大学独有的风景线,也将演变成河北农业大学的独有文化,并发展和继承下去。

5 结语

校园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群体,见证了学校的发展演变,也见证了每一位与校园建筑有过交集的人的成长,同时密集的凝聚了高校教职工、历届学生所共同凝聚的校园文化。对校园建筑进行保护从而达到建立巩固与保护校园文化是有必要的,新型校园保护方式-校园社交漫游平台,满足了人与人,人与建筑相互交流寻找认同感、共鸣感的需要。对校园的文化再生与文脉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晋.高校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浅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4)

[2] 李凤木.高校校园建筑风格与建筑文化的思考[J].低温建筑技术,2018(8)

[3] 陈晨.大学建筑归属感公共空间设计与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6.

[4] Sapir E.Culture,Language and Personality[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0.

【通联编辑:唐一东】

推荐访问:校园文化 可再生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