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打造特色校本课程,,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时间:2022-03-09 10:15:26  浏览次数: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受特定的教育对象的影响,无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校园文化的建设上都具有独特性、校本性。文章从工作实际出发,以校本课程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关系为切入点,总结了通过打造自理、劳动、家政技能、适应社会技能的校本课程,丰富校园文化形式,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成功经验。试图为相似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校本课程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182-02

校本课程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类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能够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特殊教育学校的校本课程更在于满足不同残疾类型、不同障碍程度学生的兴趣、特殊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而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的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是以学校组织领导,以师生为主体,以学生为核心,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亚文化。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本身也是一种挖掘校园文化的过程。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生理和心理具有特殊需要的一些学生。我校是一所综合性质的特殊教育学校,全校147名学生中,听力障碍16人,智力障碍89人,低视力6人,脑瘫13人,自闭症23人。学生认知水平、残疾类别千差万别,对他们的教育难度极大,但是尽管教育对象个人素质不同,但是教育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挖掘潜能,补偿缺陷,实施素质教育,为“他们能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由于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生从进到校园,几乎每时每刻,他们都潜移默化的受到校园文化气氛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在课堂上,可能是在课外活动中,又或者是个体生活和集体生活中。因此,研发特色适性的校本课程、建设健康和谐而富有特色的特教校园文化,对于引导特殊学生坚定做人方向,培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新时代特殊人群具有重要的意义。

陶行知说“生活即课程”。只有围绕“生活”要素去組织教育教学,才能让残疾儿童在生活中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生活。既然目标为了生活,就要给学生一个生活的环境,使其身临其境,才能获取有用的知识。如何把校园文化环境打造成课程,使其在育人方面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成为我校在教改方面的着力点。因此,我校基于实际研发了一下特色课程:

一、宿舍是培养特殊学生自理能力的课程。

自理能力是人生最基本的能力。特殊学生在学校住宿,每天早晨面临着一系列的任务,如穿衣、叠被、洗漱、打扫卫生。简单的生活能力对于年龄尚小,有行为能力障碍的学生来说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有的穿衣不知反正,有的被子叠的不够整齐,有的洗脸洗不干净,有的擦地东一下西一下没有章法,有的磨磨蹭蹭迟迟下不了床,还有的昨夜尿了床正抱着被子琢磨怎么掩饰。面对这么混乱的场面每年的新生报道季都会重复上演。是不是就让生活老师包办代替这些自理能力有困难的孩子呢?当然不是。让学生上好第一节课就从早晨自理开始。对自理能力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分类,采取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结对子的方式,让孩子们结成对子,应用行为矫正学中行为塑造的一些方法,逐步让困难孩子在榜样引领示范中逐步动手习得技能。孩子们结成对子之后就会出现一对一的训练,一对一的指导,日复一日,自理能力自然习得。同时会使能力无障碍的孩子锻炼成为能力更棒的老师的助手,也培养了他们的协助意识,他们会把这种能力和意识迁移到家庭生活,成为父母的助手。

二、晨擦午扫是培养特殊学生劳动能力的课程。

劳动能力是特殊学生提高生活品质的最重要的能力。我校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如何利用好这个环境使孩子们练就劳动能力呢?147个孩子就是校园环境的建设者和维护者。我校把整个校园卫生维护任务分解成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劳动任务,能拿动笤帚的要扫操场,能拎动一片抹布的要擦墙面砖,太小太弱的孩子要学会捡拾一片树叶或者一片纸屑。早晨、中午,听到音乐就要行动起来,即使走廊很干净整洁,也要重新擦一遍,在这简单重复的劳动过程,学生们养成了劳动习惯,培养了劳动技能,为他们走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阳光大课间是培养特殊学生运动能力的课程。

我校的学生虽然残疾类别不同,但是都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学校虽针对学生的问题开设了感统课程和蒙氏课程。但是单纯的一周上三到五节课并不能达到训练目的,而且由于教室和教师配备的局限,高年级学生没有安排感觉统合课程,但高年级学生也有参加康复训练的需求,于是操场上的塑胶跑道就成为了他们康复训练的课堂,操场上投放的康复训练器材就成了他们的学具。康复训练器材种类繁多,如大陀螺、小推车等促进个体和协调发展的玩具;大龙等需要合作玩耍的玩具;大型积木,有利于益智;球类,锻炼学生奔跑、运球等的协调性。每到课间,学生们都会跑到操场上玩耍,他们在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环境自然生发出对各种器材的玩法,或合作,或独处,在游戏中建立友情,在游戏中锻炼身体,在游戏中感觉统合功能得到改善。脑瘫孩子由于羡慕聋生投篮帅气的形象,也会抱着球努力往篮筐里投;自闭症儿童骑着大龙,会有许多孩子加入其中;智力障碍的孩子推着小推车走来走去,会把跑出去的球运回来。于是语言有了交流,合作中愉快玩耍,积极心理品质得到激发……所有的发生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兴趣、愉快的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促使学生不自觉的在行动上发生着改变。脑瘫孩子身体变得强壮,大课间练习行走30分钟,全校16个脑瘫孩子都能坚持下来,从来不曾掉队;自闭症孩子会开口说话,从单字到一句句说;智障孩子会细心的把玩完的器材恢复原位。

四、食堂是学生增长家政技能的课程。

我校在食堂中开设了家政课。家政课不仅仅是做面点等高大上的食品。对于特殊学生来说,能参与到日常的家常饭菜的制作是他们生活所需。我校从培养学生摘菜、洗菜、削土豆皮等基本功练起,帮助食堂师傅承担相应的劳动任务。因为每天都有参与,要领不断掌握,学生也就习得了相应的家政技能,并把获得的技能迁移到家庭。孩子们回家后能帮助父母做家务,削土豆皮、蛋炒饭、刷碗、擦地、摘菜,看似简单的家务劳动把孩子们成功的送进生活的大门。家长们看到孩子的变化,欣喜的向学校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更愿意配合学校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对孩子们的训练,架起了家校共育的桥梁。特殊孩子能否成功的走向生活,除了能自理,还要会劳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能适应家庭生活,这种适应不是被动的,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家长包办代替,而应该成为孩子们必备的主动的个体的能力,也就是生活能力,这种能力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才能够习得。因此,学校为学生打造文化和开展校本课程的时候要把这两个因素考虑进去。

五、让社区成为特殊学生适应社会的课程。

特殊学生走向生活不是孤立的个体,要成为社会的人就要培养他们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的培养要成为学校的课程。一要让学生熟悉校园周边环境。校本课程中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带学生到社区走走看看,了解附近的社区基本功能设施。各个社区的基本设施的功能是怎样的。例如我校的对面有游泳馆、文化馆、剧场、博物馆、图书馆。我们经常性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对学生开展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进剧场看演出,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到游泳馆玩玩水,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感觉统合也得到锻炼;到社区派出所看看蓝色的建筑标志提示孩子们外出迷路或者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可以找有相同标志的场所或者求助于人民警察;学校后门不远的距离是医院,我们领着学生真实的到医院进行挂号、问诊。二是利用社區功能对孩子进行校本课程拓展。培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生活语文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一般性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沟通交流。”课堂教学局限性很难产生真实的语言实践机会。我校周边有个市场,教师每天带一位学生到市场购物,先观察,了解商品名称,研究所需物品,鼓励孩子前去购买和商贩讨价还价,返校向全班同学陈述这个过程,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与小伙伴们分享。这个过程既是学习生活了解社会的过程,更是语言沟通交流的拓展性课程。这个过程的语言实践都是生活真实发生的。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运用的数学知识都是真实发生的。对于特殊学生来说对现在和未来生活适用的生活技能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这种知识源于课堂,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和内化,成为学生适应生活的关键能力。

我们相信以我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引领校本课程建设,为校本课程提供资源和思想上的指导,又以校本课程建设为抓手、为载体来发展独特的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应该可以为校园文化发展与校本课程建设提供经验,为相似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从军.生态系统下培智学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J].教科导刊,2018(5):138-139.

[2]江超群.校本课程开发:一种文化建设[J].基础教育参考,2008(12):55-60.

[3]颜廷睿.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思考[J].绥化学院报,2014(4):143-145.

作者简介:

宋桂芝(1969.9-),女,汉族,吉林磐石人,本科,副高级职称,研究方向:培智语文。

推荐访问:校园文化 内涵 校本课程 提升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