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基于全国视角的自贸试验区产业比较优势调查与评估

时间:2022-04-07 10:53:27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不仅能够提高对外贸易额、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也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实惠。我国不同区位的自贸区都包含本地区的优势产业,结合自贸试验区产业比较优势研究理论,运用全国比较视角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全国各大自贸试验区的优势产业进行调查和评估,可以分析出各个自贸区的优势和特点,进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自贸试验区 比较优势 调查 评估

引言

自贸试验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对外经贸活动中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自贸试验区与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相比,具有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自贸试验区实质上是关税隔离区或贸易自由港,即在主权国家的关境之外划定特定区域豁免外国商品的关税,广义的自贸试验区还包括特定的转口贸易区。我国自贸试验区试点工作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战略相一致,2013年9月国务院批复设立了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2014年12月我国决定增加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增加了广东、福建和天津3个自贸试验区;2017年3月国务院又批复了辽宁、河南、浙江、四川、重庆、湖北及陕西7个自贸试验区,至此我国已经形成了“1+3+7”的自贸试验区格局。我国自贸试验区的覆盖范围兼顾了中、东、西部地区,布局较为合理,并且能够发挥这些自贸试验区在整体经济运行中的带动作用。如何把握我国现有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发展的良好契机,充分发挥出不同自贸区的产业优势,使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更好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融合,是摆在自贸区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做好自贸区的产业优化,实现城市、自贸区与产业的协调联动发展,对于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及优化国民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开展的自贸试验区政策是對原有区域性开放政策的提升和优化,自贸区主要包括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综合实验区等。自贸试验区能够保证企业的航运自由、投资活动自由、贸易自由和金融自由,特别是在企业投资管理方面能够全面对外资企业开放,构成一种超越原有关税壁垒的新框架和新格局。自贸试验区除了本身的区位优势之外,国家在政策导向、海关监管等方面也都给予大力的扶持,其在体制上实行的创新分线管理模式,加快了自贸区向自由港方向的转变。

自贸试验区产业比较优势的相关理论

我国各大自贸区由于不同地域的产业基础不同,各自的产业优势也不尽相同,自贸区优势的核心就体现在不同区域的特色产业方面。自贸试验区的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源于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学说,西方经济理论中的钻石模型也对不同产业发展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是对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批判与继承。钻石模型不仅解释了产业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而且明确指出了影响产业比较优势的各种制约条件。

竞争优势理论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理论学说,其通过对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和钻石理论的兼收并蓄,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竞争优势理论为新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它也具有一定的弊端,主要是其没有揭示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产生的内在机理和原因。资源、土地、劳动力等因素也对产业比较优势的形成构成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制约因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进步的差异性才是造成地区间比较优势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所创立的比较成本理论是欧美国家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西方国家产业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贸易学说的演进和发展,主要是在李嘉图学说、钻石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纵观国际贸易和比较优势理论学说的发展,从“比较成本说”、“资源禀赋说”、“技术差距论”到“产品周期论”,这些比较优势理论的范围囊括了诸如需求偏好、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不完全竞争等内容,它们从不同角度深入地诠释了比较优势的相关理论研究,如表1所示。

自贸试验区产业比较优势的调查与评估实证研究

(一)产业比较方式及研究方法选择

从我国自贸试验区的整体布局来看,分布较为合理,包括了东北地区的辽宁省,华北地区的天津市,东南沿海地区的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和广东省,中部地区的河南省和湖北省及西部地区的四川省、陕西省和重庆市。我国的自贸试验区从上海市开始进行试点工作,因为上海是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第二批的试点地区包括天津、福建和广东,同样也是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因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的贸易活动原本就很活跃,在对外贸易方面更为突出,我国自贸试验区的空间分布拓扑图如图1所示。

就全国范围内的各个自贸区而言,每个自贸区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产业,因此自贸区的发展也要结合自己原本的优势产业来发展。例如,辽宁省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尽管近些年辽宁省的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但是钢铁冶金、机床加工、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有色金属冶炼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天津市是华北地区、京津唐工业区的重要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依托于天津港的发展,在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加工制造等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上海是我国的重要工业中心,拥有精密仪器制造、微电子、汽车制造、船舶制造等传统的优势产业;浙江省的轻工业十分发达,在纺织、服装鞋帽、小商品制造等方面优势极为明显;福建省是农业大省,第一产业中的茶叶等经济作物在全国范围内的比较优势明显;广东省位于珠三角地区,也是我国传统工业基地之一,其在金属冶金、汽车制造、微电子加工方面的产业优势明显;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第一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河南省在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制造方面发展迅速;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工业大省,形成了以武汉和十堰为中心的汽车制造基地;陕西、四川和重庆自贸试验区的建设是依托于西部大开发战略而设立的自贸区,西部地区在自然资源尤其是清洁能源的分布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四川省、重庆市的工业发展虽然对比东部沿海地区缺乏优势,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能够有效控制产业的发展成本。在西部地区自贸试验区的两省一市中,陕西省的工业基础最为薄弱,但第一产业优势明显,第三产业中的历史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陕西省西安市也是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确定了陕西省将借助“一带一路”的政策导向,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从表2中各自贸区的优势产业分布情况能够分析出:东北地区的辽宁还是以重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主;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中西部地区以农业和工业为主,但近年来这些地区的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迅速。

本文基于全国视角的自贸试验区优势产业进行比较分析,采用了一种专业化指数分析方法来具体衡量特定区域内的产业变化情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异。设Li为区域产业的区位商,可以表示为:,其中,ei和et分别为自贸区区域产业就业量和总就业量,Ei和Et分别为全国相同产业的就业量和就业总量。分三种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当Li=1时,证明该地区的产业优势并不明显,各个行业的发展较为均衡;当Li<1时,表明该自贸区缺乏有效的竞争优势;而当Li>1时,则证明该自贸试验区的相关产业竞争优势十分明显,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Li的值越大,证明产业专业化程度越高,比较优势越明显。自贸试验区的专业化指数分析方法,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当地某一产业部门的发展程度,及在该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自贸试验区优势产业的评估排除了地区规模所带来的效应差异,真实地还原出全国不同自贸区的产业比较优势,从而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促进和提高的作用。

(二)自贸试验区产业间比较优势数据统计分析

本文基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视角,列举了2016年全国11个自贸试验区的产业专业化指数统计,可以分析出各个自贸试验区产业的比较优势情况和程度,具体的数据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数据能够分析出,不同区位的自贸试验区的优势产业表现十分明显,但自贸试验区之间的优势产业也互有交叉。辽宁自贸试验区的制造业和造船业优势明显,农业和旅游业的总体指数偏低;天津自贸试验区由于毗邻天津港,因此在传播制造、精密仪器及微电子等产业比较优势十分明显;上海作为我国的金融中心,其在金融、旅游、微电子和精密仪器等方面表现强势;浙江省在小商品的批发零售、服装鞋帽加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福建地区的海洋渔业资源和特色农业方面的比较优势较为明显;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原有工业基础就十分雄厚,其在汽车制造、计算机及微电子产业等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

西部地区的四川、重庆和陕西地区的经济基础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相对薄弱,但是在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政策的指引下,近几年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十分迅猛,重点表现在汽车制造和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方面。综合我国11个自贸试验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要依托于该省市原有的产业基础,但这种地区间的产业界限逐渐被打破。另外从长远的战略角度来看,发展以服务业、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也将是未来自贸试验区的主旋律,坚持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绿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也是自贸试验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体方向。

结论与建议

我国坚持以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产业优先发展,以此来带动本地区落后产业的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尤其加强各地区及各自贸试验区的经济合作与分工,能快速拉动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全球经济低迷、我国国际贸易优势逐渐消失的当下,拉动内需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够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本文基于全国的比较视角,对比较优势产业的理论展开分析,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11个自贸试验区的优势产业进行系统分析。分析数据表明,当前各自贸试验区的优势产业与本地区原有的优势产业分布相一致,但这种优势分布的趋势正在减弱。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自贸试验区在打造特色的比较优势产业基地的同时,都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金融产业的比重,推进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各城市自贸试验区的合作与分工更加地紧密,可以积极推进一体化的协调发展,逐步推进以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发展的总体战略,并使自贸区未来的发展与“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相融合,推动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宾建成.积极借鉴亚洲主要自由贸易园区经验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又快又好发展[J].国际贸易,2014(8)

2.黄梅波,陈冰林.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立下两岸金融合作的探讨和展望[J].东南学术,2015(5)

3.李思敏.广东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若干问题探讨[J].南方金融,2015(5)

4.余颖丰.化解改革瓶颈:关于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思考及政策建议[J].经济学动态,2013(11)

5.沈玉良,彭羽,李墨丝.国际贸易新规则与我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发展方向[J].经济体制改革,2016(6)

6.徐雨青.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对产业结构及就业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4(31)

7.王芳.试论我国自贸区建设的积极效应与国际接轨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5(30)

8.王珍珍.四地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比較研究:共性、个性及着力点[J].东南学术,2015(5)

9.曹旭平,张丽媛,汤杰.苏州市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机遇与对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6(3)

10.郑兴碧.谈21世纪自贸区战略在全球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兴起[J].商业经济研究,2016(9)

推荐访问:试验区 视角 比较优势 评估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