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抗战时期重庆高等音乐院校的几点认识

时间:2022-06-17 19:21:02  浏览次数:

【摘 要】抗战时期重庆高等音乐院校的发展,在近代重庆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笔者将重庆高等音乐院校在抗战时期与抗战前的各自发展概况进行梳理,在两段历史中考察、分析,目的在于能更好地把握和认识抗战时期重庆高等音乐院校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重庆;高等音乐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3-0165-02

从目前搜集的文献看,抗战时期重庆高等音乐院校的个案研究偏多,以重庆为整体性视觉研究的文献较少,为了理清这时期情况,本文将其与抗战前的发展进行梳理、分析,以期能进一步了解抗战时期重庆高等音乐院校发展的特点和意义。

一、抗战前重庆高等音乐院校的发展

抗战前重庆高等音乐院校的发展不容乐观。民国成立以前,重庆的高等学校几乎是法政学堂一类。民国成立后,重庆高等音乐院校获得发展,出现了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和私立重庆艺术专门学校两所学校。至抗战时止,只剩下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

民国成立至抗战时为止,这时期重庆的高校“共11所之多”[1]:其有:江州法政专科学校、重庆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留法预备学校、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西南体育专门学校、中法大学四川分校、省立陶业专科、私立重庆艺术专门学校、省立重庆大学、世界佛学院汉藏教理院、私立四川省立乡村建设学院。

以上是民国成立至抗战时为止重庆的高校概况,这时重庆地区割据严重,高等学校发展滞后,又四川省管辖下,常常受到各方约束。临时性强、建立短是大多高校办学的特点。抗战时止,重庆高等音乐院校中只有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简称西南美专)。为弄清民国成立至抗战时为止的重庆高等音乐院校情况,笔者将私立重庆艺术专门学校(简称重庆艺专)列入研究对象。

重庆艺专:1927年建立于重庆管家港。该校专业设有“西洋画系、中国画系、音乐系、艺术教育系及普师科”[2]。该校有一段招生资料:“重庆艺术专门学校第七次招生简则规定:1.班级名额有……2.音乐系新生30名;3.艺术教育系新生30名……4.报名日期:1930年2月5日-24日。”[3]

西南美专:1925年建立,原西南艺术职业学校,由杨公庹、万丛木创办。“1927年1月,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在重庆市督办公署立案,设有音乐组及艺术师范。”[4]该校“旨在培养中小学艺术师资”[5]为目标。

材料可知:一是这两所高校都设有音乐专业。二是两所高校以师范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培养为主。三是两所高校是近代重庆较早开设音乐的高等院校。两校各成立于1925年和1927年,西南美专在先,但1927年立案时才增设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重庆艺专1927年创立时是否开设音乐专业,笔者未目及此资料,但又1930年的第七次招生资料,可判断其在1930年前已设。由此可见,重庆艺专与西南美专应该是近代重庆较早开设音乐专业的高等院校。

二、抗战时期重庆高等音乐院校的发展

抗战时期,重庆高等音乐院校的发展有三方面:一是进入抗战时重庆已设有高校;二是抗战间在重庆新设立高校;三是抗战间迁入重庆的高校。这些高校因战争等各因素影响,发展情况相当复杂,为此,笔者做了以下梳理[6]。

(一)战时重庆已设高等音乐院校

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是抗战时止重庆唯一一所高等音乐院校。于1925年创建,原西南艺术职业学校,由杨公庹、万丛木创办。1927年在重庆督办公署立案,因私立筹建,经费短缺,一直未获教育部批准。该校“抗战期间,屡遭不幸。1938年,為避敌机轰炸,迁渔洞溪……1940年秋,其大礼堂和宿舍遭敌机炸毁…遂迁成都办理。在成都三载……迨迁还重庆,始行恢复”[7],该校抗战八年,在重庆办学时间约4年(1937年到1940年左右迁往蓉城的3年与1944年返回重庆到1945年的1年)。该校专业“设有音乐组及艺术师范,抗战爆发迁成都后暂停招生…迁返重庆,改设绘画与文艺教育两科。艺术教育科分音乐、绘画、雕塑三组,旨在培养中小学艺术师资。”[8]专业上以师范音乐教育培养为重。

(二)战时重庆新设高等音乐院校

1.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该校1940年在江津成立,“设有音乐系。音乐系以造就中等学校音乐师资为目的…学制为五年。”[9]该院院长为谢循初,音乐系主任先后由杨仲子、吴伯超等担任。学校于1946年迁入重庆市内。该校以师范音乐教育培养为重点。

2.(青木关)国立音乐院。该校1939年着手筹备,1940年成立于青木关,该校成立时融入了国立艺专师生,设五年学制,有“国乐、理论作曲、声乐、键盘乐器、管弦乐五组”[10],该校为大后方最高音乐学府,注重专业音乐教育培养,师资力量雄厚,有大批音乐名家执教。抗战结束,该校迁去南京。

3.(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分院。1943年成立,它由中央训练团音干班改组而来,戴粹伦任院长。其“学制分五年制本科及三年制师范科两种”[11],该校有大部分为原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生。该校的创立有融合、组建的特点,以专业音乐教育与师范音乐教育培养为重,抗战胜利后迁离重庆。

4.国立歌剧学校。该校原是山东省立剧院,1942年在北碚成立,校长王泊生,专业“分初、高两级……高级部学生除一年级新生不分科外,余者分以下三科:1.歌剧科;2.理论科;3.管弦乐科。1945年该校奉令停办”[12]。该校以专业音乐教育为主,抗战期间,在重庆办学约三年多。

5.陆军军乐学校。“由于军乐训练班属短期性质,既得不到上面重视,在社会上也很难招到学生,故于1942年底或1943年初,改称为陆军军乐学校,我并同时任军乐学校的教育长。”[13]该校以“培养军乐人才…学制为3年专科…学校设声乐科与器乐科。…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14]为宗旨。可见,该校属专科性质,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从1943年创设来到抗战胜利后才离开重庆。

(三)战时迁入重庆的高等音乐院校

1.中央大学。该校在抗战初就迁往了重庆,1938年其教育学院根据相关政策改为师范学院,设有音乐组,不久停办。之后“1943年9月,艺术系恢复停办了六年的音乐组。学制五年”[15]。该校以师范音乐教育培养为主,其在重庆办学为抗战初和末两时间段,抗战胜利后,迁离重庆。

2.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该校原为国立戏剧学校,1938年迁入重庆,1940年成立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该校“学制五年,设话剧、乐剧两科…1944年乐剧科全体师生合并至青木关国立音乐院。”[16]该校1940年开始,1944年并入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以师范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为主。

3.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20创立,1930年改称私立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39年迁江津,1946年迁回。专业上从1939年起,开设有“三年制艺术教育科”[17],设图音组,以师范音乐教育方式培养。该校办学情况较为稳定,自1939年迁至重庆,中途一直未离开重庆,抗战之后迁离重庆。

4.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该校在湖南阮陵于1938年由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抗战时期办学十分艰难,后1940年迁入重庆,其音乐系划入新成立的(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因其刚迁入重庆就被合并,办学时间短,为此笔者直接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作为研究对象。

综上,笔者小结:一是10所高等音乐院校归为9所。因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刚迁重庆被合并、办学短,为此,笔者直接将其归入(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中进行研究。二是专业设置上,这9所高等音乐院校,都以师范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为目标开展办学的。

三、抗战前与抗战时期重庆高等音乐院校分析

(一)从数量上看

抗战前,重庆高等音乐院校仅有: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私立重庆艺术专门学校。抗战期间有: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分院、国立歌剧学校、陆军军乐学校、中央大学、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从战前2所到战时9所,数据上呈现四倍多的增长,这反映了重庆高等音乐院校迅速的发展。

(二)从专业设置上看

抗战前,仅有的两所高等音乐院校:私立重庆艺术专门学校与私立西南美术专科学校都以师范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作为培养目标,而抗战时期重庆高等音乐院校,在专业培养上也偏于这两方向。可见,抗战时期高等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仍是在延续战前高等音乐院校办学的思路和方向。

四、对抗战时期重庆高等音乐院校的认识

通过对抗战前与抗战时期重庆高等音乐院校发展的梳理,面对各自发展异同,笔者认为:

首先,重庆高等音乐院校在抗战时期是重庆音乐教育史的重要发展期。抗战时期重庆高等音乐院校的发展,从原前2所到9所,数量明显增多。这时期,重庆云集大批名家,拥有强大师资阵容,同时又建立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等一批院校,这些都促进了当地音乐办学质量,使抗战时期的重庆高等音乐院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其次,抗日战争为重庆高等音樂院校的发展带来了一次机遇。1937年7月,全面抗战开始,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的政治中心迁至大后方——重庆。重庆位于西南之地,周围山势连绵,交通滞后,与沿海地区相比,经济、教育等存在巨大差异。随着国民政府西迁,各行各业涌入山城,重庆迎来了一次机遇,高等音乐院校也得到了发展。

最后,抗战时期重庆高等音乐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在当时,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的教育与西方、甚至日本都存在巨大差距,“每一万人口中才有一名大学生”[18],要想缩小差距,唯有教育救国,教育先行。如此,首先得拥有一批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教师队伍和专业性人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音乐领域也做了相应措施,如中央大学的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设音乐组,1940年江津成立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同时还新建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等,这些举措保证了人才的培养,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7]李定开.重庆教育史(第二卷)[M].95,320.

[2][3]重庆教育志编纂委员会.重庆教育志[M].426,427-428.

[4][5][9][12]孙继南.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M].78,124,133-134.

[6]此资料综合自: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重庆教育志编纂委员会.重庆教育志、李定开.重庆教育史(第二卷)、余子侠、冉春.中国近代西部教育开发史.

[8][10][11][16][17]教育部教育年鉴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五编)[M].300,256,52,257,279-280.

[13]洪潘.旧社会军乐回顾[M].60-63.

[14]唐守荣,杨定抒.国统区抗战音乐史略[M].237-238.

[15]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M].321.

[18]徐辉,冉春.抗战大后方教育研究[M].6.

推荐访问:抗战时期 重庆 几点 院校 音乐


[对抗战时期重庆高等音乐院校的几点认识]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