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多元文化视域下德育实效性研究

时间:2022-06-10 18:42:01  浏览次数:

21世纪是信息、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个时期的特征表现为:全球经济一体化,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空前紧密。全球化使国际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观念更新不断加强。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社会人群的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关注人们思想变化和内在需求,结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理论、基本要求和道德规范,正确定位德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实效性德育教育模式,让德育走向生活,走向现实,走向社会,挖掘社会人群自身的道德潜力,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这是以培育人们价值观念为己任的德育工作者必须审慎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德育实效性是学校德育管理的本质的反映,是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坚持德育实效性原理,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教育思想路线的反映,是学校德育任务和目标的要求。

一、各具特色的德育模式

在长期的德育研究中,国内外已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丰富的德育先进理论,构建了各具特色的德育模式,其中,影响较大并能为我们提供借鉴的主要以下几种:

(1)20世纪初,以杜威代表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提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批评性探究的能力,教育的功能不是通过传授固定的规则、训练固定的行为,而是通过发展儿童的理智和探究能力来实现的;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儿童参与实际生活的过程中,在与人的交往和合作中发展起来;道德教育不能简单的归结为“问答式教学”或某种“道德的课程”,而应该扩展到整个学校生活,因此教育要“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的强制的灌输”等。这些理论对本课题研究有借鉴作用。

(2)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对于当代道德教育影响最大。他提出活动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和动力;与儿童是自己认知结构者一样,儿童也是其道德世界的建构者。他的研究不仅勾勒了道德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让儿童借助自己的智慧和活动主动求得道德发展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基础。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研究以及中国当代著名班主任,如丁如许、任小艾、李镇西、魏书生等在长期德育教育第一线实践中,积累的许多宝贵的德育经验。在课题研究中可以加以应用和借鉴。

(4)北京市一些学校进行国家级研究课题《尊重,基础道德教育》的研究,在德育观念、德育内容和德育方式改变上作出了新的探索,为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方式方法的实践上指出新的借鉴。

(5)江苏省部分学校进行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研究,逐步形成的中小学学德育工作新模式、新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开辟新的方向。

国外研究认为:“道德是被感染的,不是被教导的”在倡导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并不要求教师对学生强行灌输道德准则,也不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而是采取全方位的道德教育方式,创造各种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对我国的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目标

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定位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德育目标如果“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和层次性,目标过高而不切实际,未能靠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就会导致社会群众理解的“假、大、空的弊端”,使德育实践事倍功半。在开放的现代社会中,多元化的社会文化观念和多样化的社会生活环境,使人们形成更鲜明的生活对比,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多层次的德育目標模式。

(1)政治觉悟目标。对处于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众,相应地确立爱国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三个目标层次。忠于祖国、热爱祖国是对社会群众最起码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塑造一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觉悟的先进者,以思想政治觉悟高的人民群众带领更多的社会群众去提高觉悟。

(2)服务社会目标。其层次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引导:第一层级是为社会之所需,主要培养遵纪守法,讲文明、有礼貌、爱护环境、保护生态资源、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好公民,这是健康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基础文明。第二层级是为社会之所树立,主要培养人格健全、职业道德高尚,具有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这是现代社会所要求树立的道德品质,也是全体社会成员要逐步确立和不断提高的道德素质;第三层级是为社会之所倡,主要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觉悟、努力创造新的生态文明和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先进者,也是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三个层次,简而言之,就是“文明礼貌、敬业奉献、社会责任感”。

三、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内容

(1)开放性的道德教育。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作为社会个体的个人无法拒绝来自各个方面的各种浪潮的冲击,特别是西方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要实行开放性道德教育,联系当代社会实际,通过环境接触与社会实践,让群众理解生活,理解社会,理解世界,内化自身的道德品质,践行自身的道德行为。

(2)互动式的道德教育。大多社会群众接触到的德育方式都是采用政治灌输式的方法,从而人为地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形成一道藩篱,难以激起他们对道德真理的热情和执着追求。社会群众的自我判断意识和道德选择的能力是决定他们思想行为的关键,相应地,道德教育工作将不可避免地由社会代替选择方式向帮助群众个体自主选择的方式转变。

(3)人性化的道德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社会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自我管控能力、社会参与意识明显提高和增强,其思想方式、生活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已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在思想意识上更关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正义的追求。

四、提高德育实效性要走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成就任何一项事业,都必须能够做到相信和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走群众路线,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平凡事做起,通过实践使人民群众认知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好处,通过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产生的力量来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1)提高社会德育实效性,必须抓住群众的利益诉求来组织道德建设。人民群众是在争取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推动历史前进,人民群众看不到自己利益就不会去奋斗,没有人民群众的奋斗,我们任何一项事业都办不成。道德建设也关系着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见难不助、以怨报德,诚信缺失、违诺违约,人口流动带来的空巢老人得不到照顾等等,抓住这些群众的利益诉求来组织道德建设,我们才有可能做到一呼百应,把道德建设变为群众的实践,为道德建设聚集巨大的社会力量。

(2)提高社会德育实效性,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人民的主要道德诉求做起。任何一个人只有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都讲道德,他才能成为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比如社会公德包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等,职业道德我们讲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等,家庭美德我们讲孝老敬老、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等等。所以,在组织道德实践中还必须突出重点。道德建设的重点,就是群众主要的道德诉求。这些都与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反映了群众意愿,人们有了参与的积极性,道德建设就会有内在活力。

(3)提高社会德育实效性,把各界群众和各行各业最大限度地引导到道德实践中。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既要靠群众的自觉参与,同时也不能忽视组织指导工作。一是要发挥党群部门作用,把各界群众组织起来。组织、人事部门把党员、公务员组织起来,发挥带头作用。工会、共青团、妇联发挥联系企业员工、青少年、妇女的优势,把各方面群众组织起来。二是要发挥具有行业管理职能的政府有关部门的作用,把各行各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把职业道德建设抓起来,把各条战线的干部、职工、生产经营者组织到道德实践中来。三是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有关的理论研究、媒体报道、文艺宣传一起上,形成扬善抑恶的舆论强势。

推荐访问:视域 德育 实效性 研究 文化


[多元文化视域下德育实效性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