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与意义

时间:2022-04-09 09:53:34  浏览次数: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本地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精神食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文化其重要组成部分,而积淀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它的价值与意义又体现在哪里?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 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神支柱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幅员辽阔的疆土和众多的少数民族,这一切使得中国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广大的农村代代相传。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们纷纷离乡,或经商办企业,或进城打工,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一些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古迹和文化场所遭到破坏或毁灭,致使许多结合农事或在农闲时进行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手工技艺以及器具等自然消亡。因此,如何兼顾好保护和建设的关系成了当务之急。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和关怀农村文化建设,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保护,对确属于濒危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要尽快列入保护目录,落实保护措施,抓紧进行抢救和保护。”因此,建设新农村要重视保护文化遗产,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和文化传统,保护好中华文化的根。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建新农村的精神依据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本地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精神食粮,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和情感之源。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有着难以割舍的地缘情节及群体认同感。春节、元宵、中秋等是农村中充满喜庆氛围的节序,在这些节日里,中国人喜欢用诗意的方式表达对宇宙和生命的理解。在农村,从腊月二十三就进入小年阶段,人们开始忙着备办年节食品。除夕到了,人们打扫庭院门户,贴对联,挂灯笼。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游子也要赶回家和亲人团聚,吃上一顿“团年饭”。大年初一,晚辈向长辈拜年,互道幸福平安,亲情自然而然地得到巩固。再如中秋节,同样诠释着国人“天人合一”、“月圆人圆”、“月是故乡明”的思想观。有人不惜动用一切交通工具往家赶,为的也是一圆“团圆”之梦。在这些节日的走访中,乡亲们也彼此熟悉起来,乡村成了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地方。而清明节、端午节这些节日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约定俗成地与祖先信仰联系起来。人们通过祭祀活动,强化着家族联系,保持着民族的稳定传承,潜移默化中宣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总之,人们就是通过传统节日习俗的许多细枝末节,强化着人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家族、村落和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农村人际关系的粘合剂,对于社会大众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更是从情感上维系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民族的标识。

此外,民间丰富的故事、文学因具有深刻的哲理性、教育性而深受群众喜爱,这些宝贵的民间精神财富对促进当前新农村的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如在浙江兰溪诸葛村,卖纪念品的小摊上、小祠堂内以及村民家中,到处都可见到《诫子书》。诸葛村党支部书记诸葛坤亨说,诸葛村有4000多名诸葛亮后裔,家家户户都珍藏着《诫子书》。每年祭祖时,村里还要组织孩子背诵《诫子书》。《诫子书》要求子孙从修身养德做起,励志成才,为将来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做好准备。明、清两代,诸葛村出进士5人、举人11人,正途出身的官吏50多人。其中,知县13人,京官及州(府、道)官10人。他们中没有出过一名贪官。30多年来,诸葛村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诸葛坤亨说,《诫子书》不仅仅教育年轻人如何励志成才,还教育我们每个人要在工作中忠于职守,在为官时勤政为民。“《诫子书》是诸葛氏的祖训,还可以作为党政干部廉政教育的辅助材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表现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恢宏的气度。当我们精细梳理的时候,才惊讶地意识到,在我们原本平常的生活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竟然隐藏着若干无形的文化遗产。民间传说、方言习俗、音乐舞蹈、礼仪庆典……几乎每一项遗存都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纪录着活灵活现的民族审美。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生长于民间,繁荣于民间,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无论其价值观念还是呈现形态上,都与人民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蕴涵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爱国爱民、重诺守信、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因素,因而是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我们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其实就是认识我们人类自己,是对人自身价值的确认。

农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地,丰富、灿烂、古朴又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以最传统的方式保留在农村,各类民俗、民族语言、生活民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和民间杂技,等等,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农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人们在劳作之余,追求精神的娱乐享受、身心的休闲调适,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也应运而生。如彝族火把节、打戛;苗族跳花节、赶花坡、姊妹节;侗族鼓葬节、萨玛节、龙舟节;布依族“六月六”等歌舞节……在这些地道的乡土节日里,农民画作者、编织艺人、挑花刺绣能手、民间文学创作艺人、雕刻艺人、器乐的制作和演奏者竞相拿出各自的“绝活”,让自己“显摆”的同时也娱乐了乡亲们。彝族丧事、道家法事、佛家法事、儒家法事等祭祀场面也非常讲究,特色各具的唱谱、腔调在对逝者的追缅中也使民间音乐更加丰富多彩。而山歌、古歌说唱、酒歌、小调、儿歌,彝族锁呐花鼓舞、跳脚舞、海马舞、毕谐舞,布依族铜鼓舞,仡佬族祭祀舞、傩舞等,都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中创作产生并且至今仍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文化活动,为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这些表演艺术包括其它民间文艺表现形式,是农村主要的文化生活,它既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同时也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文艺载体。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包括那些古民居和古村落,同时也包含许多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丰富的农业技术以及既成的生活方式等。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破旧立新的过程中,要保持当代乡村的历史魅力、民俗魅力,需要我们辩证地审视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不能脱离历史,更不能割裂历史。尊重民众信仰,回归传统、体现民俗是根本,但是在回归传统的同时需要不断创新,因为传统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只有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意义,它才能长盛不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就体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渗透着“以人为本”,把实现农民群众的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的福利当作根本出发点的精神。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文化其重要组成部分,而积淀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因此,我们要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将自身民族的内在精神气质与民族的外在精神风貌有机结合起来,倡导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鼓励向善的个人美德,对内在的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和发扬,同时有效整合、合理利用外来文化,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和传播方式来表达。

三 非物质文化产业是新农村产业的特色品牌

广大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尤其是民间世代口头传承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石湾公仔制作工艺、潮州大吴泥塑技艺、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德庆悦城“龙母诞”庙会、越剧表演艺术……数以万计的民间艺术瑰宝,承载着华夏民族多元化文化精华和民族精神。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不仅要给予深入的发掘和整理,同时更要给予充分的科学合理利用,并将其培育成为农村文化的特色品牌,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农村文化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例如,荣获“广东省最美丽的地方”称誉的岭南古文化村落金林水乡,就因其集历史变迁、历史人物、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俗风情、风味餐饮于一体,全面地展示着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因子,因而被开发为著名的旅游生态文明村,闻名遐迩。又如,潮州的民间工艺潮绣,经过近年来的深度开发利用,其产品远销国内外,仅民办潮绣企业就达数百家,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崭新活力。再如,河北省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经过二十多年的精心打造,成为惟一一个以国际赛事为核心的国家级艺术节,该节庆品牌所生成的系列文化产业,更成为推动吴桥县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柱。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古为今用,它的内在意识形态通过特定的物质载体外化彰显为文化艺术价值,促进农村文明建设的发展,其功不可没。

一项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背后,蕴藏的是一座座采之不尽的金山银山。非遗保护项目潮州枫溪瓷艺在“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日用化”两轮驱动中取得巨大成功,千年窑火“烧”出了一个年产值数百亿的现代产业,走出了一条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也为潮州赢得“中国瓷都”的美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潮绣”与婚纱晚礼服产业紧密结合,传统潮绣技艺和欧美时尚元素融为一体,使潮州婚纱晚礼服在国际市场上大受青睐,更让潮州成为“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

会昌县为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把筠门岭会寻安中心县委旧址(邓小平旧居)、文武坝粤赣省委旧居旧址群红色景区,分别列为2005、2006年全县十大工程之一,政府已投入200万元整修,并计划融入到周围村庄的新农村建设之中。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吉安陂古村,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把营造和谐旅游环境和人居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南昌市先后多渠道筹资数千万元,对安义古村群和新建汪山土库进行全面保护维修与环境整治,成为古色旅游的新亮点。开展民间文化搜集整理,为旅游开发注入活力。游仙川剧、皮影、龙舞、评书、传说等非常丰富,各地都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加大搜集整理力度,加以保护,会为旅游开发注入新的内涵,增加其文化含量。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财富,它对当前我国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把一个以民族习俗为载体,以宗教信仰为寄托、以地域风貌为背景、以古老建筑为陪衬、以传统服饰为焦点、以歌舞表演为看点,以民族节日为热点的完备的多元文化体系一并建立起来,这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参考文献:

[1] 应再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讨》,《台州数字报》,2008年7月8日。

[2] 刘文生、严俊杰、董凡:《〈诫子书〉在诸葛村》,《襄樊晚报》,2010年9月8日。

作者简介:陈斌,男,1970—,湖北应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农村建设,工作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访问:新农村 文化遗产 物质 意义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