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影像记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再思考

时间:2022-05-31 16:42:01  浏览次数: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的一部分,而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生存困境和保护难的问题。通过新的影像记录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再思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记录融入互联网中,利用多种影像记录方式和手段,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关键词: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J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0-0-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为贯彻落实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2005、2017年国务院分别出台《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及《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上述立法意见作为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互联网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影像记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一)影像记录新述

影像,指的是人通过视觉呈现出对物质、精神、文化的感知。影像可以由一定的专业设备获取,也可以是人的创作成果,如绘画、素描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影像也是一种视觉符号,通过设计的影像,可以成为不用对话就能进行交流的“视觉语言”。而传统的影像记录就是通过专业设备将物质感知记录下来,再由技术手段使之成为数字影视,从而达到传播、复制、保存影像内容的功能。

但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更新,数字化、电子化产品对影像设备、影像记录提出高要求的同时,也降低了影像记录的标准门槛。影像记录也不再是“专业领域”的专利,对普通人而言,一台智能手机就能代替专业设备发挥出“记录”的功能,并且有的手机应用软件还能直接为作品进行后台剪辑,只需要几步简单点击,一部作品便可完成。

因此,影像记录不应该仅仅限定于通过专业的设备把人对感知进行记录,而应该扩大专业设备的范围,即只要具备影像生成、记录功能的机器,能够发挥保存、复制等作用的仪器,都可以作为影像记录的工具。依据该种方式,能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复制与传播产生巨大作用,从而实现人人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播者”。

(二)类网络直播手段与影像记录

类网络直播手段是指,拍客或网络主播使用智能手机对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直播、录播的方式主动展现给受众从而达到传播非遗的目的。受众在通过观看直播后能够及时了解到非遗的现状和困境,由于非遗本身就凝结着民族记忆和过往,保存着这个民族集体无意识①的过去,其本身就是回忆的重要载体②。网络红人通过直播手段吸引普通受众关注非遗,同时利用自身流量优势以增强传统非物质文化的娱乐性、趣味性,提升非物质文化在普通人群之間的影响力,唤醒人们对民族记忆的认同感。

因此,利用类网络直播进行宣传和保护非遗,有如下优势:

1.能迅速扩大对非遗保护的宣传

网络直播的观看流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当代年轻人不愿意出门,更愿意透过直播镜头向外界学习和汲取经验的情形下,通过直播的方式由主播客串主持人,透过镜头寻找那些即将消失或者尚未发现的文化遗产。更甚者,可以让非遗传承人通过网络直播教授或者分享传统的非物质文化,以使非遗不再是少数人需要守护的文明。

2.能使非遗及其传承人得到相对应的经济支持

在历史上,每一种古老的遗迹或文明能够保存至今,除了有技艺的接班传承人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建设性保护。因为诸多非遗在现今社会是得不到过多关注的,而缺少关注即缺少商机,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少有人愿意投资一个无法盈利的项目。

没有经济支撑只会使得传承人在保护非遗时更加入不敷出,这也是为什么非遗越来越难找到人传承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宣传非遗保护,让更多的年轻人以第一视角了解到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在带来巨大的人气流量的同时,社会资本能够在其中寻找到诸多商机,从而能改善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情况,也有助于对非遗文化的保护。

比较之下,通过影像制作类似纪录片的方式来保护非遗,其固然有譬如故事背景的真实可靠和记录全面真实的优势,但其制作周期过于冗长,太依赖主导部门的政策和支持。有人认为,某些非遗纪录片一经播放便取得巨大收视效益,且引起了社会关注非遗的热潮争先恐后来中国旅游,这无疑是影像记录对非遗的传播提供直接效益的有力证据。但笔者认为,我国近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下的非遗数不胜数,算上已经明确列为非遗的项目,还有很多尚未来得及挖掘和发现的文化遗产,若都等着传统的影像记录来保护和宣传,不说受众能否关心得过来,制作花费的时间成本足以使该文化真正成为“历史”。

三、影像记录对非遗的保护需要同互联网信息化发展与时俱进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现实困境

首先,非遗传承者在对技艺传播和保护的过程中逐渐力不从心。要认识到,非遗作为古老技艺在当下得不到有力保护原因之一是因为传承者们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且传承者们自身年龄、记忆力等限制,导致对传统的非遗技艺延续受到一定影响。

其次,现代社会新兴的娱乐模式和娱乐文化对非遗产生巨大威胁。现代化、数字化的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络将更多的年轻人“捆绑”在电视机和手机前,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这使得传统的技艺、娱乐、音美等艺术的受众面越来越少,加上其娱乐性单一等性质,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关注古老的技艺和文化,这些因素极大地影响着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最后,由于传统非遗技艺本身的复杂和枯燥,导致其传承受到困境。传统的非遗技艺大多没有以文字的形式流传,多是通过口传相授或者家族传承的方式而延续,这其中本身包含了复杂的学习过程和烦琐的记忆步骤。因此,不管是技术类的非遗技艺还是单纯的技艺类非遗对传承者都有较高要求,这些因素同样也导致非遗接班人越来越少③。

(二)互联网信息化发展的同时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机遇

在当今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非遗保护并不是要坐以待毙地被动等待,而是要把握时代发展的契机,利用网络直播、拍客等新手段将非物质文化融入影像交互环境中,采用年轻人喜欢的独特方式吸引其关注,并迅速传播扩大影响,还可以借用网络大咖具有引导性的微博制造话题,最终使非遗文化能够以自身的价值魅力吸引年轻人。乐观的是,基于网络社交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此类影像手段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方面所具有的优势,都愿意尝试用这种手段去传承与保护,以非遗为主题的各类旅游型主播、探险型拍客以及小成本微电影的数量不断增加。对记录设备和手段要求的变更使得拍摄者或记录者阵容不断扩大,因而从简单的对非遗技艺寻找传承到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魅力,这对于文化保护而言,又前进了一大步。

但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模式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进行创新并不代表着不遵循和不尊重传统文化技艺所应当保全的规则或方式④,网络主播、拍客等新的传播方式在宣传和寻找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中要保证传承者的自愿性,要在尊重基本事实的前提下进行网络互动,避免“影像暴力”延续到新的传播方式中去⑤。

四、结语

传统的影像记录方式仍然是传播、保护非遗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优势体现在几乎能够永久性保存影像,使其在时间和空间的延伸上能够多维把握的特点,把非遗的生存空间和其所在的文化背景在影像中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不至于在时间长河中消逝地毫无踪迹。但此种方式仍无法解决非遗传承者稀缺和传播范围过窄以及非遗巨大的保护费用问题。而通过新的传播和记录方式,能够有效缓解非遗传承过程中得不到及时保护和关注度低的问题,其传播方式也使年轻人更易接受。

注释:

①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沉淀在整个民族群体内心深处的共同的文化体验,集体记忆的追寻主要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理念的回顾。

②周伟,韩薇,茹曼.影像技术带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以“同州梆子”为例[J].当代戏剧,2018(02):32-34.

③郭妮丽,新媒体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D].山西大学,2012.

④杨国兴.影像参与非物質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作用及方式[J].民族艺术研究,2015,28(03):99-103.

⑤陶蕾伃.影视戏剧中的多媒体影像技术在采茶戏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8,40(09):323.

其他作者简介:

彭国斌,男,汉族,江西樟树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数字化保护。

推荐访问:文化遗产 影像 物质 思考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