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药用植物绞股蓝研究进展

时间:2022-03-28 10:04:42  浏览次数:

摘 要: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作用,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本文对绞股蓝属(Gynostemma)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绞股蓝的主要成分与药用价值、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以及提高绞股蓝产量、提高有效成分含量、优化提取工艺的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并讨论绞股蓝现有的产品开发和今后的发展研究方向。

关键词:药用植物;绞股蓝属;绞股蓝;绞股蓝总皂苷;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识码:A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系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攀缘植物,又名“五叶参”、“七叶参”、“七叶胆”、“甘茶蔓”、“公罗锅底”、“洗漆草”、“遍地生根”等,在日本被称为“长寿草”、“福音茶”。绞股蓝是一种名贵的中草药,在各种重要书籍和民间偏方中常有记载,其全草均可入药。近年来,研究发现绞股蓝除含有多糖、黄酮、甾醇等外,还含有136种绞股蓝皂苷,已确定其中6种绞股蓝皂苷结构与人参皂苷结构完全相同。由于绞股蓝是除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以外,唯一含有人参皂苷的植物,且优良植株中人参皂苷含量甚至高于人参,故有“南方人参”、“第二人参”之美誉[1-2]。临床试验和药理试验证明,绞股蓝皂苷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且长期服用不会产生毒副反应,而被医学界誉为“东方神草”、“人间福音草”[3-4]。绞股蓝经过近几十年来的开发利用,以药食同源的两用植物的身份,在医药、保健、养殖等行业均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1]。

1 绞股蓝的种质资源

1.1 研究历史

绞股蓝最初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灾荒时期充饥的野菜食用,至1406年被收录入明永乐六年朱棣所著的《救荒本草》一书;在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一书中已具有“治疮疖、虫咬、凉血解毒、利小便”的药效;及至现代,绞股蓝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中药出现于各种中药书籍中,一些民间药方中,有以饮用绞股蓝浸泡液消炎解毒、止咳祛痰、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等病症的记载。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竹本常松和永井正博相继开始了对绞股蓝的研究。1976年,永井正博[5]首次揭示了绞股蓝含有达玛烷型人参皂苷类成分,而竹本常松[6-7]经过10a的研究,到1987年为止,共从绞股蓝中分离出了82种皂苷,其中4种皂苷与4种人参皂苷同物异名,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绞股蓝研究的热潮。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投入绞股蓝研究的热潮,1986年,绞股蓝被国家科委以“名贵中草药”的身份列入“星火计划”,开启了我国对绞股蓝研究与开发应用的新局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绞股蓝已成为高效经济作物,国家林业局保护司于2001年将绞股蓝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卫生部于2002年将其正式列为新资源药食两用,并将其列入保健品名单[8-9]。

1.2 植物学分类

绞股蓝系葫芦科(Cucurbitaceae)翅子瓜亚科(Subfam. Zanonioideae)翅子瓜族(Tribe Zanonieae)锥形果亚族(Subtrib. Gomphogyninae)绞股蓝属(Gynostemma BL),包括2个亚属,即绞股蓝亚属和喙果藤亚属[10]。

根据中国植物志[11]记载,中国的绞股蓝共2亚属15种2变种,其中10种2变种为中国特有,包括果为浆果的绞股蓝亚属9种和变种:绞股蓝、广西绞股蓝、缅甸绞股蓝、单叶绞股蓝、光叶绞股蓝、大果绞股蓝、扁果绞股蓝、毛果绞股蓝、翅茎绞股蓝,果为蒴果的喙果藤亚属8种和变种:心籽绞股蓝、小籽绞股蓝、聚果绞股蓝、喙果绞股蓝、毛果绞股蓝、疏花绞股蓝、长梗绞股蓝、五柱绞股蓝。此外,毛绞股蓝、白脉绞股蓝、小果绞股蓝和歙县绞股蓝未列入其中。

根据叶片数分类有三叶、五叶、七叶、九叶之分;根据功能分类有药用和食用之分;按性味分类有苦味和甘味之分。

1.3 品种分布

据记载全球有绞股蓝17种2变种,我国有15种2变种,其中9种2变种是我国所特有。从地理位置来看,绞股蓝多分布在亚洲的亚热带,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泰国、越南、尼泊尔、马来西亚、日本、朝鲜、韩国等亚洲国家[11]。

我国是绞股蓝的分布和分化中心,主要分布于秦岭和长江以南的18个省区。根据前人的调查[12-13],通过汇总与整理,湖北省和云南省的绞股蓝种类最多,各有11种;其次陕西8种、安徽7种,广西6种,分布也较多;其他省多数为1种或几种。另外,翅茎绞股蓝为贵州省特有种,小果绞股蓝为浙江特有种,歙县绞股蓝为安徽特有种,缅甸绞股蓝和毛果绞股蓝为云南特有种。但随着绞股蓝资源调查工作的继续进行,各省的特有种都可能在其他省同时发现。

1.4 品种选育与推广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野生绞股蓝被过量采收,数量日趋下降,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种植、引种、育种势在必行。绞股蓝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适应性广,在温带、亚热带的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并且植株自身抗病性较强,虫害发生较少,好管理,适宜推广种植。

绞股蓝品种选育目标为适应性强、产量高、总皂苷含量与营养成分高以及口感好。在绞股蓝各个品种中,九叶甘味绞股蓝皂苷含量最高,但我国境内非常少见,其次是七叶甘味绞股蓝,具七叶的绞股蓝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是普通五叶绞股蓝的5~10倍。

目前开发利用较多的是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在这个种的变异类型中,依据其复叶小叶数、叶片味道、叶缘形态、茎的棱数、雄花特征等性状又分为不同的变异类型。例如,湖北恩施的绞股蓝根据其叶片数及味道不同,分为五叶甜味、七叶甜味、五叶淡味、七叶淡味、五叶苦味和七叶苦味绞股蓝等6个变异类型,并选育出具有丰产、优质和抗病性强的“恩五叶蜜”和“恩七叶甜”2个甜味绞股蓝新品种,在全国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种植[14-15,16]。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 绞股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