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云南元江那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究

时间:2022-03-28 10:04:30  浏览次数:

zoޛ)j馟iK_5
9׾]ם;}4iJ۝ʉਞǫbtj۬jwRZv޽hgzW^
m-ݱƩzjxzqE])j{b槎&*.܂)CPYnYF
詊x6,(fG9F.jz
Dy֥2ⶊjب)ع㉩
&.jxjxyڟwM6Ej!	z%bp蕩%jT^+jب+T+ޮȭɋ}ti--iǝ~'vƬj(W\[nejwlq^sZ(}8.v>/wނy%jWz&Ƨv[zwazǭzqyr)0j׫+ȧ'y鮋^rبuޖfz{b˞˜%i(~~'V)N'zˬi^uޖfz{h|v׫u主题,设计一些基本问题,并到那诺乡对村民进行访问。田野调查法通过和村民到田地里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对各类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和造成的生态后果进行详细记录,再应用科学知识作出判断和证明。

2结果与讨论

2.1现有梯田面积和保护区范围的划定

全乡现有梯田面积480.2 hm2,水田412.6 hm2,雷响田67.6 hm2。梯田核心区域面积358 hm2,分别是红土坡梯田(梯田人家)113 hm2,那诺中学右侧梯田(万亩天梯)130 hm2,闷龙梯田(人间仙境)115 hm2。除以上核心区重点保护片以外的哈尼梯田属于缓冲区,梯田大多分布在海拔1 000~2 000 m,层级少则几百多至上千。

2.2保护梯田中存在的问题

2.2.1梯田缺水现象严重,梯田面积逐年减少。

当前那诺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元江县处下游水平,由于当地群众的贫困、科技教育的滞后、经济增长方式的传统等原因,资源的滥用和低水平开发现象十分普遍,给那诺乡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近年来,造成梯田面积逐年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方面:①由于那诺哈尼梯田区森林植被减少,导致来水减少而灌溉水量不足、梯田崩塌等问题。②基础性投入不足,沟渠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老化,出现有沟无水或有水无沟,沟渠不畅通等问题,梯田无水现象严重,致使梯田不断减少。③为发展农村经济,农户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烤烟、甘蔗成了梯田区农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适应种植需求,一部分核心区的梯田水田改旱地,呈现梯田面积逐年减少的趋势。④外出务工人员多,劳力减少,致使梯田荒废。

2.2.2梯田传统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增加。

由于杂交水稻相比传统水稻产量更高,抗倒伏和抗病性更强,梯田区更多的农户选择种植杂交水稻来代替传统水稻,这就使得传统水稻的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甚至有些村民不再种植传统水稻,使得传统水稻部分品种流失。再者,为增加稻谷产量和维持生计,村民不断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这不仅影响了梯田的生态环境,还影响了梯田区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对当地病虫害防治提出了新的挑战(表1)。

表1云南省元江那诺梯田区2011、2012年耕地组成和农药化肥使用量情况

年份耕地面积∥hm2水田及雷响田总面积∥hm2水浇地及旱地面积∥hm2化肥使用量∥kg农药使用量∥kg薄膜使用量∥kg

20111 093.5480.2613.32 015 33016 59046 290

20121 093.5480.2613.32 095 20018 00048 700

2.2.3梯田旅游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合理规划和引导。

那诺哈尼梯田主要分布在那诺乡政府驻地的东面和南面坡度平缓的山梁上,自然景观与人文资源丰富,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好去处。但目前景区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没有将梯田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以梯田稻作农业为生的农户、为稻作农业提供水资源保障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旅游开发作为有机整体来考虑,进而造成哈尼族人民创造的山体、森林、水系、村庄、梯田、云海六大要素被打破,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系统被破坏,导致哈尼梯田文化消失,生态与经济发展趋向不平衡[20]。

2.3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3.1扩大梯田保护区的面积,发展生态农业。

对于哈尼梯田的保护不应只重视保护梯田,而应保护以梯田为基础的农业、以农业为生的农户和为稻作农业提供水资源保障的森林与水系,以及维持森林与水系的传统文化[16]。当地管理者应该扩大梯田保护区的面积,使那诺哈尼梯田保护区不仅涵盖那诺乡境内,还要包括哈尼族为代表的各民族开垦和耕种的水稻梯田,以及与梯田相关的水源林、灌溉系统、民族村寨和其他自然、人文等景观构成的文化景观区域。

哈尼梯田除了是世界文化遗产外,还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发展需要进行综合考虑。其中最为核心的一个问题是,对于哈尼梯田这样的遗产维持的前提是梯田农业的维持[16]。针对那诺哈尼梯田区存在劳动力流失、传统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增加等问题,当地管理者应该指导梯田农户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插控制稻瘟病,对水稻品种多样性进行保护,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促进稻作景观的保护;当地管理者应该利用梯田生态农业和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品牌,发展以水稻为载体,推广稻田田埂套种大豆、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等种养结合的新模式,开发认证以水稻为主的系列生态产品,如梯田生态大米、生态蔬菜、稻花鱼等,以提高梯田农户的收入,最大限度地避免农户将梯田改作其他农业用途,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保证梯田稻作农业文化景观的稳定性和持续性[15]。

2.3.2统筹规划,发展哈尼梯田生态旅游业。

那诺梯田反映了哈尼族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规划应突出重点、照顾全面,构筑以那诺哈尼梯田为中心的放射型结构,包括塔朗民俗文化景区、云海梯田景区、闷龙人间仙境景区、猪街战场遗址景区,同步开展田园山寨观光。对重点文物古迹要划定保护带,尽量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对民俗村要保护建筑物的民族特色,对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并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对民间流传的山歌、民间故事等进行抢救性收集、整理和出版。形成以哈尼梯田为中心的那诺乡生态特色旅游路线,全方位打造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1)哈尼梯田与民俗文化体验线。

那诺哈尼人勤劳善良,在与自然千百年的抗争中创造了许多人文景观,“十月年”、“黄饭节”、“苦扎扎节”等一系列多姿多彩的民族民俗节日便是其杰出代表。哈尼梯田景观要与这些民族民俗节日结合起来,以这些民族民俗节日为契机,使梯田景观与民俗文化充分融合,以建设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区为目标,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策划和创新民俗旅游活动内容,全面展示云海梯田、哈尼民族风情,使之成为功能较完备的旅游目的地,最终打造成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2)梯田景观摄影线。

哈尼梯田具有一年四变,一季多变,一日数变的景观特点,吸引了国内外无数的摄影爱好者聚集于此。那诺哈尼梯田主要集中在乡公路两旁,摄影爱好者一路驾车,都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景点带来的视觉盛宴。

(3)旅游设施配置。

以那诺哈尼梯田各景区游览路线的分布为依据,根据景区土地利用协调规划以及景区保护规划的要求,科学地配置景区游览设施,游览服务设施规划如下:①在每个景区周边选择合适的村镇,在遵循原有村落布局及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将部分条件尚好的民居改造成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特色的游客接待点;②在景区内建造必要的观光步道,观光步道的建造要依照原有的田埂,不破坏现有水系的流向和流量;③住宿设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彰显本地特色;④观景台四周放置具有当地特色的垃圾桶(竹箩、竹筐等)。

2.3.3建立和完善哈尼梯田的保护法规。

(1)建立和完善哈尼梯田保护机构和预警系统。

哈尼梯田作为“中国湿地经典”[6],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元江那诺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长期生产劳动所形成的智慧结晶,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体体现,在哈尼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发挥生态作用的同时,蕴涵着哈尼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元江县政府应当尽快成立保护那诺梯田的组织机构,并通过出台梯田保护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向社会公布梯田的保护范围和落实机构各岗位的保护职责。同时,那诺梯田的保护机构应当建立梯田生态系统的预警系统,监测梯田崩塌、破损、水量、水质的变化等,从而使哈尼梯田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有据可循,使保护工作建立在科学原则的基础之上。

(2)建立哈尼梯田的水稻生态补偿机制。

针对元江那诺梯田农户种植传统水稻产量偏低、普遍收入不高、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群众对保护梯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等现状,当地政府应当建立哈尼梯田水稻的生态补偿机制,采用政策补偿、资金补偿、项目补偿、实物补偿等补偿方式,提高农户收入,采用技术补偿和智力补偿等补偿方式[6],提高农户对梯田的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

当地应建立由政府、社会各界、受益各方参与的补偿金融资体系,通过公共财政预算资金、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补偿基金、征收遗产保护税(费)[21] 、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保证金[22]、社会捐赠、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保证、发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补偿彩票等方式,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地筹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经费。保护元江哈尼梯田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对哈尼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既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旋律,更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结论

云南元江那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那诺乡各族人民经过几千年的开垦、周而复始生产劳动创造出的劳动产品,是那诺乡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农耕文明的历史见证。那诺哈尼梯田也是一个文化深厚的农业生态体系,是非常珍贵的生态遗产。哈尼梯田具有特殊的两面性:一面是自然界观,它依赖于地形、地貌、森林、水源、江河、云海等自然要素而存在;另一面是人文景观,它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日积月累而成的劳动产品,其中蕴涵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针对目前梯田区面临的梯田缺水现象严重、梯田面积逐年减少、保护和开发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为实现元江那诺哈尼梯田的可持续发展,当地应尽快成立梯田的保护机构,扩大梯田保护区的面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为稻作农业提供水资源保障的森林生态系统;统筹规划,发展哈尼梯田生态旅游业的同时建立补偿机制,实现梯田保护和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后,当地应加大哈尼梯田的研究力度,为哈尼梯田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和理论支撑。

安徽农业科学2015年

参考文献

[1] 邹辉,绍亭.哈尼族村寨的空间文化造势及其环境观[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2(6):55-59.

[2] 角媛梅,程国栋,肖笃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6):733-740.

[3] 黄绍文.生态农业奇观:哈尼梯田[J].生态经济,2001(10):85-87.

[4] 新华网.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6/22/c_ 116249559.htm.

[5] 玉溪文明网.元江哈尼梯田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EB/OL].http:///xwzx/1543291.shtml.

[6] 史军超.中国湿地经典——红河哈尼族梯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7-81.

[7] 高凯.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形与神[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6):91-96.

[8] 侯甬坚.红河哈尼梯田形成史调查和推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3-61.

[9] 角媛梅,张家元.云贵川大坡度梯田形成原因探析-以红河南岸哈尼梯田为例[J].经济地理,2000,20(4):94-95.

[10] 角媛梅.哈尼文化区的特质——哈尼梯田文化景观[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15(1):51-56.

[11] 角媛梅,杨有洁.胡文英,等.哈尼梯田景观空间格局与美学特征分析[J].地理研究,2006,25(4):624-633.

[12] 姚敏,崔保山.哈尼梯田湿地生态系统的垂直特征[J].生态学报,2006,26(7):2115-2124.

[13] 任华丽,崔保山,白军红,等.哈尼梯田湿地核心区水稻土重金属分布与潜在的生态风险[J].生态学报,2008,28(4):1625-1634.

[14] 王冲,祖艳群,李元.元阳梯田区域不同植物群落枯落物及表层土壤水分涵养功能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1(5):43-46.

[15] 白艳莹,伦飞,曹智,等.哈尼梯田传统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红河县甲寅乡作夫村和咪田村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98-702.

[16] 闵庆文.哈尼梯田农业类遗产的持久保护和持续发展[J].世界遗产,2014(9):60-63.

[17] 关磊,黄绍文,廖国强.云南哀牢山区哈尼族梯田湿地生态功能与经济社会价值[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2,8(1):57-59.

[18] 卢明强,陈丽军.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市场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223-7225.

[19] 夏青,沈梅.元阳梯田红米百年不衰的原因及特性探析——以月亮谷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0):10826-10828.

[20] 喻庆国.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湿地生态旅游生态补偿机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902-7908.

[21] 陈祖海.试沦生态税暾的经济激劢——兼论西部生态补偿的政府行为[J].税务与经济,2004(6):55-57.

[22] 胡仪元.西部生态经济开发的利益补偿机制[J].社会科学辑刊,2005(2):81-85.

推荐访问:梯田 云南 探究 可持续发展 景观


[云南元江那诺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