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儿童青少年肥胖相关研究进展

时间:2022-03-16 10:28:21  浏览次数:

【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151.1 R 17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875-03

【关键词】 肥胖症;人体质量指数;危险因素;干预性研究;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肥胖是成年人高血压、高血脂、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随着儿童超重和肥胖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流行,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在对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现状、流行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评定标准、危险因素以及对身心健康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论述了儿童青少年肥胖总体性干预和选择性干预中的若干策略问题。

1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流行概况

1.1 肥胖流行趋势

1.1.1 肥胖率持续增长 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均在上升,但增长速度和发展模式不同:北美和欧洲国家的肥胖率最高,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1.1.2 地区分布不平衡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2000 年全球5~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10%左右,肥胖率为2%~3%。世界各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的分布并不均匀,非洲和亚洲在10%以下,而北美和欧洲在20%以上。

1.1.3 社会经济对肥胖影响明显 在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而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从营养不良到营养过剩的转变,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并且可能存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双重问题。

1.2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动态变化 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orking Group on Obesity in China, WGOC)推荐的超重肥胖筛查标准[1],对1992和2002年全国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数据进行分析[2],结果表明:2002年我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4.5%,肥胖率为2.1%;与1992年比较,2002年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上升了18.4%和16.7%。

对1995和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数据[3]进行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的分析(表1),结果表明:1995年大城市7~18岁男、女中小学生的超重率分别为7.63%和4.85%,男、女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分别为2.95%和1.77%。2000年超重、肥胖开始在大城市流行,大城市男、女中小学生的超重率上升为11.74%和6.75%,肥胖检出率增加为5.36%和2.94%;在中小城市,主要表现为中小学生的超重率增加,肥胖率仍较低;在富裕乡村(省会城市郊区)和中下水平乡村,尚未形成中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流行。

罗飞宏等[4]采用整群系统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区、郊区各1个区的所有中小学生(共65 006名)进行超重和肥胖率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上海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13.25%,肥胖检出率为3.58%。

2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评定标准

2.1 身高别体重 1985年以来,我国学校卫生工作都是应用“身高别体重标准”来评定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不良和肥胖。

评定标准要点:“以同等身高体重的第80百分位数(P80)作为标准体重”;“以同等身高标准体重值为100%,体重在标准体重的91%~110%范围内为营养状况良好,低于90%为营养不良”;“超过身高标准体重20%为肥胖,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超过30%~50%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为重度肥胖”。

2000年身高别体重标准(修改版)继续沿用肥胖的评定标准,但对“营养不良”界值点过高的问题进行了纠正。

使用“身高别体重标准”评定青春期肥胖误差较大,这主要是因为青春期生长突增和性成熟早晚的个体差异大,身高变异大,对体重尤其是对瘦体重的影响也大;此外,青春期的体重增长,除体脂肪以外,瘦体重也明显增长。

2.2 体质量指数 体质量指数BMI(kg/m2 )和儿童青少年体脂率之间的相关性较高,目前国际上广泛应用的是美国NCHS标准和欧洲IOTF标准。

美国NCHS标准:美国CDC/NCHS的研究人员利用1963-1994年美国全国营养调查资料,建立了年龄别、性别的BMI超重和肥胖筛查标准,将BMI的P85和P95作为超重和肥胖的界值点,在NCHS标准中,18岁青年超重和肥胖的BMI界值点分别为25 kg/m2和30 kg/m2

欧洲IOTF标准:欧洲国际肥胖工作组采用巴西、英国、香港、荷兰、新加坡和美国等地区的大规模横断面生长研究数据,于2002年发表了年龄别、性别的BMI超重和肥胖参考值。

中国WGOC标准: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以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为基础,充分考虑我国儿童青少年遗传生活背景、身体发育(体成分)特点等因素,于2004年发表了“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质量指数分类标准”[5],在WGOC标准中,18岁青年超重和肥胖的BMI界值点分别为24和28 kg/m2(表2)。

虽然“体质量指数”通过身高平方校正体重,使得身高对体重的影响要小于“身高别体重标准”的影响,但是对于特高身材者,还是容易造成超重和肥胖的低估“漏网”,假阴性高;对于体型矮壮者,也易造成超重和肥胖的高估“筛出”,假阳性高。

2.3 腰臀围比 肥胖的筛查“检出率”和肥胖症的诊断“患病率”是2个不同的概念,“体质量指数”BMI标准只是肥胖的筛查标准,并非肥胖症的诊断标准。通过BMI筛查标准检出的肥胖还需要进一步判定肥胖的程度,区分有无代谢异常;即使肥胖程度相同,也需要根据脂肪分布特征将肥胖类型判定为“中心型肥胖”或“外周型肥胖”,因为中心型肥胖(腹型肥胖)的脂肪主要堆积在腹腔,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代谢综合征的发生更为密切相关。

通过计算肥胖青少年的“腰臀围比”(腰围/臀围)可以较好地区别出腹型肥胖和外周型肥胖。“腰臀围比”数值高,提示脂肪多分布于上半身或腹部,属于腹型肥胖;“腰臀围比”数值低,提示脂肪主要分布在臀部和腿部,属于外周型肥胖。

3 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属于多基因遗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3.1 遗传因素 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肥胖有着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肥胖父母所生的子女肥胖发生率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子代的肥胖发生率为40%~50%。

近年来,对于肥胖遗传影响的实验室研究[6]主要集中于分子遗传学领域,研究热点如“瘦素、瘦素受体”、“基因及其突变”和肥胖的关系等。

瘦素是肥胖基因(o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类激素,瘦素和其他激素一样,需要与瘦素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在生理状态下,瘦素使下丘脑神经肽Y分泌减少,从而使机体食欲下降及能量消耗增加,导致体重下降。

可以按基因的功能和作用,将肥胖的易感基因划分为三大类:影响能量摄入、影响能量消耗和影响脂肪细胞储存脂肪。

3.2 环境因素 由于能量摄入过多,超过人体能量消耗,使体内脂肪过度积累所致的单纯性肥胖,其发生原因有别于因内分泌系统异常等所导致的病理性肥胖。

目前,有关儿童青少年单纯性肥胖的环境因素研究[7]主要集中于:(1) “出生体重”和婴儿期的“喂养方式”;(2)“看电视、电子游戏、体育锻炼不足、户外活动少”的静态生活方式;(3)“饮食结构不当、能量摄入过剩”的营养模式。

高出生体重是儿童期肥胖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2001年北京市对近万名6~8岁儿童的调查发现:随着出生体重的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率呈直线上升,当出生体重超过3 500 g后,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人数显著增加;当出生体重超过4 000 g后,1/3以上儿童发生超重和肥胖,并且肥胖程度以中重度居多。

已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儿的肥胖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母乳喂养儿,并且母乳喂养时间越长,其肥胖的发生率也越低。

4 儿童青少年肥胖对健康的影响

4.1 躯体症状 由于超重,肥胖儿童青少年经常出现气喘、疲劳、乏力、关节痛和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

4.2 心理问题 许多研究发现:肥胖儿童青少年经常表现为自尊心受损、情绪障碍和社交能力下降[8-9]。

自尊心受损:由于体型臃肿、动作笨拙,肥胖儿童青少年在集体活动中与同伴相处时,常常受到排斥和讥笑,自尊心容易受到伤害。

情绪障碍:在社交环境中,当察觉到自己的超重体型与别人存在差异,并且不符合社会主流文化时,肥胖儿童青少年会对自己的体像不满意,产生窘迫、害羞、内疚、自卑,出现抑郁、焦虑、孤僻等不良情绪。

社交能力下降:由于在同伴群体中受到歧视,肥胖儿童青少年一般不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往往过分地依赖家庭、依恋父母,表现为害怕接触社会,被动地与他人交流,从而导致社交能力下降、缺乏社交技巧和社会适应能力差。

4.3 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 MS),也称“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通过易感基因各自与环境因素发生作用或通过基因—基因相互作用,导致机体的神经内分泌调控功能受损、脂代谢异常或胰岛素抵抗发生,从而出现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糖耐量异常、高三酰甘油血症、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最终导致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研究表明:7岁儿童肥胖的40%、青春期肥胖的70%~80%将持续至成人,使成年期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增加和早龄化。美国哈佛大学进行的一项长达55 a的跟踪调查还发现:儿童时期的肥胖不论是否延续到成年,其成年后的疾病发生率及早死率均显著增加[10]。

5 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干预策略

5.1 总体性干预 总体性干预面向全体儿童青少年群体,提高全社会对肥胖危害性的认识及干预对象的依从性是取得干预效果的关键。要坚持抓小抓早,富裕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起抓,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抓。重点是要抓住肥胖发生的关键期,即围生期、“脂肪重聚”期(4~5岁)和青春期。

围生期和婴儿期:在孕晚期,应避免母亲营养过度和胎儿体重增加过多;在婴儿早期,应提倡母乳喂养,鼓励纯母乳喂养4~6个月;给予婴儿喂养的具体指导,如在出生后的前4个月不添加固体食物;普及婴儿期过度喂养的潜在危害知识。

儿童早期:培养良好的进食习惯,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避免过度喂养和过度保护。

青春期:加强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引导正确的食物选择,鼓励多吃水果和蔬菜,控制大量进食高脂多糖食物;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要求青少年坚持经常、持久、足够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如每天至少进行中等强度体育运动30 min;有效控制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

5.2选择性干预 选择性干预的对象是筛检出的肥胖者,应采用以学校和家庭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饮食调整、运动处方、行为矫正、健康教育等。

饮食调整:不仅要制定膳食指南,对摄入能量进行严格控制,避免进食高脂、高能量食物,还需要对摄食行为和食物烹调方式进行调整。

运动处方:遵循安全、有趣、价格便宜、便于长期坚持、能有效减少脂肪的原则,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交替进行,推荐运动方式如走路、跑步、游泳、骑车和跳舞等。

行为矫正:找出个体致肥胖因素,确定矫正目标,制定矫正速度、正负诱导等具体内容,创造有助于坚持体重控制训练的环境。

学校健康教育:将肥胖干预措施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加强健康教育,使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能认识到合理营养、体能运动和学生身心发育的关系,使学生掌握营养知识和肥胖控制技能;促进学生自觉选择健康的营养模式和生活方式。

家庭整体参与:通过健康教育,使家长真正认识到儿童肥胖潜在的成年期疾病危险,做到自觉地选择母乳喂养,合理地添加辅食,改变家庭不良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5.3 针对性干预 针对性干预的对象是被诊断为“肥胖症”的个体。针对性干预需要临床医生的参与,首先要采取减肥措施,防止体重进一步增加,再逐渐使体重有所降低,重在长期持久的综合治疗方案,同时对可能出现的肥胖并发症要进行监控和治疗。

在针对性干预中特别需要强调一点,不要轻易使用肥胖筛检标准将儿童青少年误诊为“肥胖症”或“肥胖病”。因为对于儿童青少年不恰当地限制饮食和不科学的减肥治疗,不但得不到好的结果,反而会给其健康成长造成危害。

6 参考文献

[1]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值分类标准.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2] 马冠生,李艳平,武阳丰,等.1992至2002年间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变化.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5):311-315.

[3] 季成叶,孙军玲,陈天娇.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1985-2000年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动态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103-108.

[4] 罗飞宏,沈水仙,屠月珍,等.上海市6~18岁少儿肥胖患病率调查.中华糖尿病杂志,2004,12(6):427-429.

[5] 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4,25(1):125-128.

[6] 季成叶.儿童肥胖的遗传基因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93-94.

[7] 张永福,戴耀华.儿童单纯性肥胖的环境影响因素.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6,17(6):494-497.

[8] JONIDES L, BUSCHBACHER V, BARLOW SE. Management of child adolescent obesity: Psychological,emotional,and behavioral assessment. Pediatric, 2002,110(1):215-221.

[9] VILA G, ZIPPER E, DABBAS M, et al. Mental disorder in obesit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sychosomatic Med, 2004,66(3):387-394.

[10]RILEYMR, BASS NM, ROSENTHAL P, et al. Under diagnosis of pediatric obesity and under screening for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metabolic syndrome by pediatricians and pediatric subspecialists. J Pediatr, 2005,147(6):839-842.

(收稿日期:2008-01-14)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肥胖 青少年 儿童 相关


[儿童青少年肥胖相关研究进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