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ESP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2-03-13 09:43:18  浏览次数:

摘 要:文章回顾了2000以来,国内核心期刊所刊载的ESP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从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四方面对其进行了整理和剖析,梳理出我国ESP教学研究发展的脉络,进而反思我国ESP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并对未来ESP教学研究的方向做以前瞻。

关键词:ESP研究;英语教学;专门用途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1-0030-03

Abstract: This paper overviews the research on ESP teaching in China since 2000.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scope, content, methodology and subject, the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 of China"s ESP teaching were analyzed. Reflections on the current problems were mad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SP teaching in China.

Keywords: ESP research; English teaching;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中文翻译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兴起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上世纪 70年代末, 我国一些高校陆续开设 ESP课程, 但ESP教学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并未获得普遍认可,发展也相对滞后。最近20年,ESP教学发展突飞猛进,这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深化,都有着一定联系。蔡基刚将这一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2004)是理论探索时期,第二阶段(2009-)是实践试点时期[1]。随着ESP教学日益受到重视,对ESP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和关注。对ESP教学研究成果的梳理和剖析,对提升我国ESP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2000年以来CSSCI发表的ESP教学论文为基础,对我国学者在ESP教学方面的研究做以整理和归纳,从中探析我国ESP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未来ESP教学和研究提供有益參考。

从研究范围来看,我国ESP教学研究可以分为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两大类。由于ESP教学与职业需求联系紧密,专业针对性极强,因此ESP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实践较多,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是ESP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ESP教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模式和师资培养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教学模式上,很多学者对高职ESP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例如,有学者认为[2],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程设置不科学,缺乏ESP教师队伍,学生对ESP重视不够,ESP教材不够完备,应从思想上提高对ESP教学的重视,多渠道灵活培养ESP教师,合理选用教材,改革教学方法。邵荣也在《高职ESP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指出[3],把ESP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提高上”是脱离高职学生英语基础水平不高的实际的。同时,教学师资匮乏、教材凌乱、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缺失和学生水平差异大,也阻碍了ESP教学的开展。他认为,明确合理的目标、实施分级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加强教材建设、完善评估体系,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也有学者在具体操作层面对ESP教学进行了深入分析。例如,丛悦、王微娜就探讨了在高职ESP班内开展分层教学的可能性,提出了具体的架构模型[4];李志萍提出了计算机ESP课程建设的可行性[5];顾忆华探讨了CBI(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教学理念在ESP教学中的应用[6]。另一方面,ESP师资力量的培养,也是很多学者关注的问题。ESP 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一般用途英语,ESP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用英语讲解专业词汇与文本、表述专业知识的能力。肖德钧就指出[7],ESP教师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是行动者、合作者、研究者、评论家和职业指导师的“多重角色灵活转换”,ESP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是自我发展、师徒合作、校本教研,学校也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以促进ESP教师的自我提升和角色转换。

与高职院校ESP教学具有较强职业导向这一特征不同的是,普通本科院校的ESP教学以培养学生相关学科专业的专业英语综合能力为主。从成果数量来看,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整个ESP教学研究中占据绝对优势,是ESP教学研究的重心,研究方向的划分也更为详细。首先,大学英语ESP教学的定位仍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大学英语是否应该向ESP教学转型,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看法。例如,杨枫、孙凌就认为[8],“ESP滥觞于英语国家,更适合于官方语言或教学语言是英语的国家;其本质与我国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定位相背离;只是契合某些关键学科和专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蔡基刚认为,上述观点是对ESP教育的误解,“到了大学生阶段,ESP教学是继续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惟一有效途径”[9],“我国的大学ESP教学应定位在学术英语上,着力培养学生学术口语和书面交流能力”[10]。学者们在ESP教学概念上的分歧,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对ESP教学抱以不同的态度,限制了ESP教学的发展。

其次,就研究内容而言,ESP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大学英语ESP研究的核心。这其中既包括从不同角度对ESP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等的探究,也包括将ESP置于不同教学理念背景下的尝试与讨论。例如,针对ESP教学方法,刘法公提出了“对比教学法”,通过词义比较、搭配辨析、构词法分析和案例分析促进学生对语言点的掌握和专业知识的理解[11]。也有学者认为,ESP课程应实施任务型、案例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12]。从ESP教学策略来看,“有效解决师资遗乏是关键、合理选择课程教材是基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是途径、制订完善评估体系是保证”[13]。“需求分析”是研究ESP教学的又一主要视角,很多学者从需求分析入手,探求其对ESP教学的意义和影响,如《工程师英语需求分析及对高校ESP教学的启示》[14]、《从职业需求角度论高校ESP教学设计和需求》[15]、《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ESP教学研究》[16]。另一方面,吸纳不同的教学理念,借助网络等科技手段,ESP教学方法和模式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例如《“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17]、《云计算视角下ESP教学的理念探新》[23]等,这些都为ESP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再次,在研究方法上,“案例研究”是大学ESP教学研究的一大特征。作为一个融合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教学体系,ESP教学与特定学科专业和职业密切相关,这其中医学专业ESP教学的实证研究较为突出。例如《对医学院校ESP教学需求的分析》[19]、《包头医学院ESP教学模式学生目标需求的分析研究》[20]、《涉外护理专业开展ESP教学的实践研究》等[21],都围绕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提出了医学专业ESP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路和想法。在案例研究中,ESP教学效果也是研究的重心之一。例如,王蓓蕾就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作了调查,指出了在课程目标、教学安排、师资保障及教学效果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22]廖乃帜对西部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ESP课程开展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投入和教材建设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23]。

最后,在研究对象上,ESP教师的培养与职业发展,也是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师资不足是当前ESP教学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如何使大学英语教师成功转型为ESP教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刘露就指出,ESP是大学英语教师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24]。陈冰冰在《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中提出,ESP教师教育基础模式须由以下两个部分构成:知识基础结构和专业实践环节[25]。刘欣认为应从夯实ESP理论基础,增强与专业教师合作,教师转变自身意识三方面来规划ESP教师的职业前景[26]。ESP教学研究的另一个主要对象是语料库,很多学者都肯定语料库在ESP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在《語料库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词汇教学探讨》一文中[27],作者就指出语料库在专业词汇的采集和翻译等方面,可以有效帮助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扫除专业词汇上的障碍,也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专业核心词汇,提高教学效率。在《基于语料库“数据驱动”的非英语专业ESP教学模式》一文中,作者详细分析了语料库在ESP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语料库“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的科技英语教学是必然选择[28]。

从近年来我国ESP教学研究的回顾中可以发现,中国ESP教学研究还是取得了长足进步的,研究覆盖面较广,成果丰富,包含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实践案例、语料库等各个方面,但从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反思。首先,我国学者对于ESP教学的理解与认识仍未达成一致,ESP教学的定位模糊在客观上阻碍了ESP教学的发展。扫除对ESP教学的误解是发展ESP教学的前提。其次,ESP教学的推广仍面临很大阻力和困难,师资匮乏问题非常突出。一方面,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迫切愿望,希望能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专业外语能力;另一方面,ESP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教材,也成为阻碍ESP教学发展的一大困难。因而,ESP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转变,也是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ESP教师在扎实ESP教学理论,摸索ESP教学实践的同时,也需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主动学习、了解相关专业背景知识,尽快实现角色的转换。除了教师个人的努力外,ESP教学更需要从上至下政策上的推动和支持,在教材选编、政策引导等方面都需要加大投入。最后,我国ESP教学研究中对语料库的研究相对薄弱,在检索到的论文总数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这与国外ESP语料库研究的火热程度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学者在语料库研究方面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ESP教材的编写和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加强ESP语料库的研究,不仅能够为ESP教学积累大量教学素材,也能为ESP教师学习专业知识提供便捷的途径,更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力工具。ESP教学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对过往研究的回顾,也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蔡基刚.中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发展回顾、问题和任务[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1):68-72.

[2]高扩昌,张惠玲,任桂婷.关于地方高职高专院校开设ESP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125-127.

[3]邵荣.高职ESP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12):48-49.

[4]丛悦,王微娜.高职ESP班内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10):105-107.

[5]李志萍.高职公共英语(EGP)与计算机专业融合的ESP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J].外国语文,2016(3):153-156.

[6]顾忆华.基于CBI教学理念的高职高专ESP教学模式探讨[J].外国语文,2011(5):134-137.

[7]肖德钧.产教融合下的职业院校ESP教师职业发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8):102-104.

[8]杨枫,孙凌.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1-6,87,94.

[9]蔡基刚.误解与偏见——阻碍我国大学ESP教学发展的关键[J].外语教学,2013(1):56-60.

[10]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6):47-50,73.

[11]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25-27,30.

[12]陆伟成.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计原则、程序及教学指导[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45-148.

[13]李彦良.高校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现状及教学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3(20):135-136.

[14]雷霄.工程师英语需求分析及对高校ESP教学的启示[J].高教探索,2016(3):93-97.

[15]郭剑晶.从职业需求角度论高校ESP教学设计和需求[J].外语电化教学,2012(2):61-64,68.

[16]鲍明捷.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ESP教学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12):191-193.

[17]王守宏,刘金玲,付文平.“慕课”背景下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97-101,120.

[18]孔维晟.云计算视角下ESP教学的理念探新[J].教育科学,2013(4):54-58.

[19]刘艳峰,刘盈利,毛红.对医学院校ESP教学需求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11):137-139.

[20]申俊丽,付慧欣.包头医学院ESP教学模式学生目标需求的分析研究[J].科技通报,2015(2):240-242,255.

[21]胡奇军,吴艳霞,黄宁益.涉外护理专业开展ESP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9):51-52.

[22]王蓓蕾.同济大学ESP教学情况调查[J].外语界,2004(1):35-42.

[23]廖乃帜.西部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ESP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4):134-136.

[24]刘露.ESP——大学英语教师未来职业发展方向[J].湖北社会科学,2012(10):181-182.

[25]陈冰冰.关于建立ESP教师教育模式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5(3):75-78.

[26]刘欣.试论ESP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规划的影响——从EGP教师到ESP教师的蜕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85-87.

[27]张济华,高钦,王蓓蕾.语料库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词汇教学探讨[J].外语界,2009(3):17-23.

[28]单宇,张振华.基于语料库“数据驱动”的非英语专业ESP教学模式[J].新疆大学学报,2011(2):149-152.

推荐访问:教学研究 中国 展望 回顾 E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