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作文范文 >

孟宪承作文教学法及其当代启示

时间:2022-06-12 09:28:01  浏览次数:

孟宪承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与教育理论家,为国文教育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积极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撰写了大量的论文、著作。其中《初中作文教学法之研究》一文系统研究了初中作文教学法,广泛引述各家的言论,通过分析比较,提出了有关初中作文教学的一系列见解;《初中国文之教学》也谈到了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措施。本文在概述孟宪承作文教学法的基础上,分析其对当今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孟宪承生平及其著述

孟宪承(1894—1967),字伯洪,江苏武进人。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外文系。1918年入华盛顿大学专攻教育学,192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倫敦大学研究生院深造。1921年回国后,先后在东南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后,分别与刘大白、胡适等共同草拟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并颁布了我国第一套具有教育法性质的课程标准,对中国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1933年,在杭州创办民众实验学校,研究和推广民众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教育局局长。1951年出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并曾担任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等职务。

主要专著有《教育通论》《教育史》《西洋古代教育》《大学教育》《民众教育》等,译著有《思维与教学》(杜威)、《教育哲学大意》(博德)等,同时编写了《教育哲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等教材。

二、孟宪承作文教学法

孟宪承系统研究初中作文教学法,指出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习惯于课前出作文题目、课后批改的机械化模式,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难以引发写作动机;强调“作文的教学,要引起动机,要指导练习,要批评和整理成绩”[1];并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应用。

1.写作动机

孟宪承提出:“在实际生活里说话作文,本是为着有种思想和感情,必要向人表白,才用语言和文字的工具来表白的。倘若没有话说,而勉强说话,就没有意义。”[2]

孟宪承认为首先要注意命题式作文训练中题目的选择。“要使作文时有思想感情要表白,先要题目合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内容”,而传统刻板的命题式作文训练,教师出的题目多不是学生表白意思的正当刺激;认为“除了教师要用同一题目测验学生个别的成绩以外,文题本不必限定一个,最好出几个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3]

同时强调,不能专靠单调的命题式作文,而须多方面地变换作文的方式。“口语练习中,有演说,有辩论,有关于一问题的公开讨论,有对于一事件的个别报告。写作练习中,除了习惯的教师命题作文以外,也有记录(演说辩论的材料,讨论的结果,教师的讲话)、笔记(观察调查的材料)、书信、翻译等形式。”[4]提倡霍来氏《初中英文教学法》一书中提出的团体设计,如现代思潮的讨论、定期刊物编辑和发行、家庭工业的调查等。

2.练习时间的分配

孟宪承主张“作文是一种技能的练习……凡技能的娴熟,练习愈多愈好……练习的时间可以短些,而次数则不可少。如果每天有一次两次的练习,那么,短时间的练习,间以长时间的休息,是收效最大而统算起来最经济的”。教师命题的作文可每星期一次;“共同讨论、个别报告、笔记、书信等,……是学生日用所需的语言文字的应用,是天天要训练的。……至于演说和评论,除有时特别在课内施行指导练习以外,应该在课外另行组织。”[5]

3.作法指导

孟宪承从文法指导、练习指导两个方面探讨了作法指导。

首先是关于词类、句式、章法的文法指导。

孟宪承认为,文法教学先要讨论词类,但单讲词类实用性差,学生背得出名词、动词的分类和定义,并不能了解词怎样组合成句,所以文法教学要以句式和章法为重点。

句式指导方面,孟宪承提出“句子是语言的单位”,应“依着句子自然的发展,作修习文法的程途”,但“句式的研究,是向来文法所缺略的”。他指出,当时社会《国文作法》《作文法讲义》《记叙文作法讲义》等书,很少注重句式探讨。因此,他建议将来的文法学家、修辞学家创作一种适合学生实用研究的课本,即“一种混合文典。其目的在训练学生运用文字发表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内容为文法修辞上普通规则的说明,各体文章的示范(包括应用文程式的举例),各种作文和练习……尤须有语法和文法的比较与联络”[6]。

至于章法,孟宪承引述了叶圣陶的观点,“把所有的材料逐部审查,而以是否与主旨一致为标准,……检定一致的、必要的,去掉不一致的、不切用的,或者还补充上遗漏的、不容少的,……然后把材料排次起来,而以是否合于论理上(心理上)的顺序为尺度。……让某部居开端,某部居末梢,某部与某部互相衔接”[7],并从中发现并修补段落的重叠或间隙。孟宪承同时指出,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章法时,常常会举出模范文为例,也会概括出很多方法,如王梦曾编《中学文法要略》书中列序“总括大意法”“出奇制胜法”“贯珠法”等;他认为这种教法并不算错误,但这种分类不是逻辑分类,天下文章的作法不能穷尽性概括,用这种教学方法的人应顾虑到“古人文成法立,未尝有定格也。传人适如其人,述事适如其事”[8]。

其次,从内容、形式两个方面论述了练习指导。“学生作文,第一要有材料,第二要有组织……先须将关于本题的事实和自己的观察聚拢起来,将思想和感情集中一点”,事实和观察、思想和感情是“平时在各科所得的知识,课外所得的经验”;有组织,是“训练学生于起草时,先制一纲要,把什么是中心的思想,什么是逐段的思想,什么应当注重,什么应当联络,用表解式记载下来”[9],然后对材料加以整合,围绕中心剪裁排序,使各部分密合无间。同时强调文字的技术和机械的习惯,“在练习时不能临时教导,重在平时对于词类和句式的熟练,临时不过对于学生做一些辅导的功夫罢了……写作练习,有几项机械的习惯还是要注意的”[10]。

4.成绩的批评和整理

孟宪承指出教师在订正作文时易犯的错误:“一是太省事,单将原文加些圈点,末了加一个笼罩的批语,就算了事。一是太认真,把原作改得体无完肤,面目全变,让学生看的莫名其妙。”[11]强调把成绩的批评和整理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自动的批评和订正。孟宪承提出:“订正则每篇要有两次的手续。第一次只用几种符号,标出文中的缺点,或加眉批说明其理由。批后以原卷发还学生,令其自行研究,自行批改。有不能改动的,可详细质问。改好后,另卷誊正,再作第二次的批改。”[12]

其次,教师批改,即第二次的批改。“不用符号,竟为涂抹笔改。发还时再加以个别指导。”[13]其目的是订正学生文法修辞上的错误、对作文评定分数并作出评价,以刺激学生写作快感,诱发写作动机。需要注意的是,批语不能太笼统,要有效力、有意义。

再其次,黑板订正。学生习作中最普通的错误,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一一订正,有时可以提出一段文章,以引起全班同学的注意。

最后,优秀作品宣示。学生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或将其贴于教室、刊印在学校的出版物上,以收到观摩的功效。

三、孟宪承作文教学法的当代启示

当前写作教学的流程大致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作文指导崇尚“技法至上”,强调技巧讲解、范文示范,使学生陷入了应试作文的套路;结果是师生投入的多,收效不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没有真正得到提高,读写能力达不到应有水平,作文教学陷入循环式困境。

孟宪承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的一系列见解,有观点,有措施,对当下作文教学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1.激发学生写作动机

用文字表情达意,是在特定情境下有感而发、有为而作的精神创造活动,主观兴趣非常重要。但传统的作文教学多以考试为中心,以得分技巧为重点,使得写作成了一种应付考试的工具,很难激发起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导致学生纠结于没东西可写,把完成作文当作是一种负担。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呢?

首先,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和审美体验,让学生有物可言,有情可发。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要多观察、感受家庭、风俗、自然等,体验亲情美、风物美、理性美,找到触动心灵的“触发点”,丰富写作内容。在写作训练前期,可适当减轻技法上的指导,更多注重内容的表达,少涉及写作理论、写作知识,以免扼杀学生写作兴趣。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情境,使学生结合积累的材料表达思想,展示生活;教师要多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感染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绪,促使学生带着感情色彩去观察、体验客观事物,激发起表达的欲望;教师也要提高文学素养,能够给学生提供高水平的“下水作文”,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最后,要调动学生的写作动机,作文题目的设置非常关键。“巴克尔在中学教学法中,即说和学生有关系的题目分为五项:一、社会共同注意的问题;二、职业问题;三、学生活动问题;四、与各科内容有关系的问题;五、关于特殊研究的问题。”[14]在选择相关题目时,要避开学生不感兴趣或缺乏价值的问题,“题旨迂阔,与现实社会情形不切者”;“题旨虽属现实切要之问题,然或侵入政治、伦理、哲学等专门学技之内者”;“题目虽属历史上著名人物之事迹,然其人其事……有极深远极复杂之因果关系,非中学生理解力所能了解明辨者”;“若记事”;“而却无可记事实与偶发事项者,论说题太陈旧庸浅不足以激发学生之思想者,亦非中学校文题所宜”。[15]

需要注意的是,作文训练方式要多样化,不能专靠单调的命题式作文。课内命题作文,限制写作时间,可养成学生写作敏捷的习惯和能力;课外自由习作,内容解限、技法淡化、时间自由,学生可畅谈认识、表情达意,在增加写作练习次数的同时,更能调动写作积极性,养成抒发情感的能力,训练实用性的写作技能。课外习作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让学生在一定材料基础上进行延续性、扩展性和补充性写作训练,包括缩写、扩写、改写、续写、模拟写作等,提高思维能力;做新闻访稿,编辑学校日刊或周刊等,练习实用的文字表达;参加演讲、辩论,以口语表达训练促进书面表达训练,从而训练议论文的写作条理;多作读书笔记,让学生有效读书,提高思维能力;写观察日记,提高学生观察、描写的能力;指导学生做专题研究、写调查报告,训练整理材料、逻辑论证的能力。

2.注重作法指导

写作能力训练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文本形成能力训练等,即孟宪承所说“作法指导”。作文课上教师的指导仅限于写作的陈述性知识,而表达方式、结构方式等写作技能不是靠教师单纯地传授形成的,是学生在反复训练中生成的。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要重视作法指导的层次性、多样性,寻求自由的、更富有创造性的训练方式与训练内容。

首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也就是孟宪承强调的文法指导。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包括词汇量、语法规则、长短句变化、语感的培养等;要分析各种汉语常用句式、修辞手法、段落和篇章结构,加强语言清晰性、语言连贯性的形式逻辑训练;规范书写,在字、词、标点等方面设置具体的标准,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写好字,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其次,文本形成能力训练,包括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能力訓练,即孟宪承强调的练习指导。

选材方面,生活经验、阅读是获得语言材料与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把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直觉作为作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多维思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体会常见事物中蕴含的情趣、意味、感觉,从而开发作文的素材,及时捕捉写作灵感;要让学生多读文章,感悟理解课文,积蓄思想内容,积累素材,在写作时加以选择和优化。

结构方面,教师要总结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按不同写作模式指导学生。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和范文模型,让学生掌握每种文体的基本格局和框架,从而形成不同文体的写作规范;精选一些适宜学生阅读的现代文让学生反复诵读,探究其用词、语法、文章作法等,在写作中化用、借鉴这些文章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最终突破程式化的套路,創造性运用其中的文句及章法,真正习得写作技巧。

文章立意的深刻,关键是思维的深刻。熟练的写作技能,只能让学生掌握“怎么写”,解决作文的表达形式问题;更深层的思维能力训练,则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看似无关的表面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写出较有新意和深度的文章,避免文章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表述乏味。在写作教学中,过于偏重写作技能训练,会抹杀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文章成为“新八股”。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关心社会时事,思考自然、生命、社会热点话题,评价生活事件、历史事件;注重培养学生表现自我的意识,通过写作,整理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写作思路更开阔,提高其作文构思的思维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提高写作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对应的作文教学应该是一个独立完整而又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但近年来根据语文课标编写的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都采用了“主题单元、阅读和写作合编”的编写体例,写作教学的序列性被边缘化,这就对教师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总结系统的写作教学知识及其内在逻辑结构,以各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写作的一般能力为标准,选择重要的作文知识和技能,分解成为若干小单元,组成一个分阶段、有层次的训练序列,使教学更有科学性和计划性,让学生从词句到篇章、从比较单纯的方法到比较复杂的方法,逐步理解和掌握不同文体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3.提高作文评改效率

教师对作文的指导多注重讲解技法、指导练习,却忽视了讲评修改。传统的作文讲评方法比较单一。或是过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评到改都由教师承担,学生只负责听;或是由学生谈写作经验,全班学习,学生的主体性过分发挥,缺少了教师的引导。最终,教师批改作文虽然用时很长,但讲评缺乏针对性,学生无法得到个性化指导,收效甚微,很难看到学生写作水平有大的提高。

要实现作文课的有效教学,就要改变作文评改的模式,将评改方式多元化,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共评等,使作文评改效率最优化,启发学生认识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小组评,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学生自己评改,推荐优秀作文,谈优秀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无论采用何种评改模式,教师都要注重引导,将共性问题加工整理,为学生指引方向。

同时,要加强“修改”和“再讲评”的环节。教师的第一次评改,仅对本次作文总的情况进行评价,提出重点注意的地方,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培养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学生修改后,教师要再次进行讲评,把修改前后的作文进行比较,总结优点和不足,让学生对比自己的文章,提升写作方面的不足。教师每次评改可以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但习惯性错误,应分别作集体或个别纠正。

参考文献

[1][2][3][4][5][8][9][10][11][14]孟宪承.初中作文教学法之研究[A]//李杏保等著.国文国语教育论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90,91,92,92,94,97,97,97~ 98,98,91.

[6][12][13]孟宪承.初中国文之教学[A]//李杏保等著.国文国语教育论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4:348,349,349.

[7]叶绍钧.作文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22.

[15]夏宇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A]//李杏保等著.国文国语教育论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92.

推荐访问:教学法 作文 启示 当代 孟宪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