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新发展和食物安全
时间:2022-06-17 16:07:01 浏览次数:次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迅速发展,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转移,农业结构已经有所优化,优质专用农产品不断增加,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在农业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中国的农业正逐步走上现代集约持续发展的道路,以现代工业和科技技术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国际市场形势和WTO的有关规则,正在建立起一个与国际接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的农业综合体系。
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中国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分别为68.6%、26.1%、5.3%,经过近20年的发展,到1997年,农村三大产业的比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是24.4%、62.9%、12.7%。2001年农村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仍然快于第一产业。据统计,2001年全国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是2.8%,而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8.7%和7.4%。
农林牧渔的比例结构,经过20多年的不断调整正逐步趋于合理。1978年全国农林牧渔的比例分别是80%、3.4%、15%、1.6%。到2000年,农业(种植业)所占比例降低为55.7%,而林牧渔各业均有所增长,林业占4.5%,牧渔业有了长足发展,比例分别达到了29.7%和10.1%。2001年统计结果表明,粮食、油料等有所减产,分别比上年减产2.1%和2.8%,而畜牧业和渔业生产继续稳步发展,总产量分别比去年增长了3.5%和2.3%,造林面积也比上年增长3.8%,全年完成造林面积达530公顷。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1978-2001年,农民人均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366元,在2001年世界经济发展普遍走缓的情况下,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仍实现了4.2%;农民的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竣工住宅面积7.4亿平方米;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8%下降到47.8%。目前,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5万个,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89.7%。与此同时,农村的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由50年代的80%下降到1999年的12%左右。目前,农村初步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90%多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业利用外资共达100多亿美元,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1999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217亿美元,是1980年的6.5倍,贸易额近几年一直逐步稳步上升。目前,农业对外开放已由沿海扩大到内地,由加工业扩展到种养业,由引进外资发展到境外投资,由科技成果的引进和吸引拓展到部分技术输出。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原来的大多是迎来送往转变为加强大项目合作为主线;由单纯的科研项目合作扩展到与跨国公司的经济技术合作;由单纯的引进技术人才到主动走出去寻找合作伙伴,主动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
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活动,发展了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农业磋商研究小组(CGIAR)、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AD)、粮食计划署(WFP)等国际机构的关系,拓展和加强了同世界银行的合作。同时中国还同16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来往,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
深刻、完整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特点,是正确处理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全面发展问题的必要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估价和结合世界农业的发展动向,发挥中国农业的比较优势,因势利导,不断提高中国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
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加入WTO后,这种关联度更加突出。
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紧密,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已经成为扩大和培育内需十分重要的方面,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同时,要十分关注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实现工农协调、城乡结合,促使国民经济全面发展。
三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国内外两个市场,推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工作,改善生态环境,成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
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步伐加快,混合经济趋势显现。积极推广“公司加农户”“定单农业”等形式,逐步形成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培育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
五是深化农业科研和推广体制改革,推进农生科教、产学研的结合,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六是改进金融对农业的服务,多渠道增加扶贫基金。金融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
七是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高商品率、高附加值、高创汇率的产业和产品的新阶段转变。
八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经营转变。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
中国食物安全的历史、现状和对策
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粮食大会上通过了《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着重从强调食物在数量上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角度,第一次提出了“食物安全”的概念。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食物安全”的含义包括了几个大的方面:从数量的角度,要求使人们既能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从质量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营养全面、结构合理、卫生健康;从发展的角度,要求食物的获取要注重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由此看来,食物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才能得到全面地解决。
[中国农业新发展和食物安全]相关文章
- 上一篇:政府工作报告
- 下一篇:高校周边日租房现象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