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体育经济的理论定位及机制探索

时间:2022-06-12 12:28:02  浏览次数:

摘 要:体育经济学属于经济学分支,依据经济学原理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运行规律,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应置于经济学的背景下展开。作为体育产业核心的体育竞赛业,只有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机制下才能展现其活力。

关键词:体育经济 体育产业 体育竞赛业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35-02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力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非常迅猛,被誉为“朝阳产业”。以体育用品业为例,体育用品市场自2000年起,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整个市场规模达到42亿美元,到2008年,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规模达到62亿美元。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北京奥运会将在今后7年内拉动我国经济每年增长0.3个百分点,北京奥运会直接带动体育产业的收入约在30亿美元,而间接收入约在54亿美元左右。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能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体育经济的升温也掀起了体育经济学的研究热潮,在体育学界,体育经济学更是一个新鲜时髦的研究领域。体育学者纷纷投身体育经济研究,体育学院纷纷设立体育经济专业。热闹之余,冷静思考一番,到底应该如何定位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理想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都是亟需认真分辨的根本性问题。

二、体育经济学何以定位

体育经济需要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是体育经济学所要承担的研究任务。体育经济学就是以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律。目前我国的体育经济学还不成熟,还远远滞后于体育经济的实践步伐,还要更多地引进和借鉴欧美体育经济学的理论。表面上,体育经济学理所当然地被视为体育学下的一个学科专业,这似乎合情合理,其实不然。

1.属性定位。明确学科属性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对于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属性,我们也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关于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大概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体育学的属性,一种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经济学的属性,一种是认为体育经济学具有多学科交叉属性。其实,我们从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即可分辨它的学科属性。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原理,无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现代西方经济学,都属经济学范畴;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内容有体育产业、体育市场、体育产品、体育供求、体育消费、体育投资,等等,这些都是经济学研究的固有课题,与体育学没有根本的关联。体育学基本的研究领域在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由此,我们即可明确体育经济学具有的经济学属性,体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只是一种阐释经济学原理的特例。所以,将体育经济学定位于体育学是不准确的。我们注意到,国内外对于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思路是有很大区别的,国外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经济学问题,即研究的是经济学问题,只是利用体育领域中的现象来注释和阐释而已;而国内的体育经济学研究思路是利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体育领域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这种区别的本质还在于:在体育经济学研究的初期,国内的研究思路对于发现问题能够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而如果深入、发展下去,国外体育经济学研究思路将能够体现一定的优越性。我们认为将体育经济研究纳入经济学科的研究体系或真正进入其相关研究领域范畴,将是揭示经济、体育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从体育经济学的经济学科属性角度入手,可以比较合理地确立体育经济的研究思路,从而构建和完善体育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体育经济学阐述的一定是经济学理论,只是将体育作为生动具体的例子加以运用,而非一个讨论经济学的体育理论。

2.研究定位。我国对体育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自1985年于光远在全国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研讨会提出要研究体育运动的经济问题,正式提出了体育经济学的概念。其后,体育界学者首先开始了体育经济学的研究,并于1988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经济学专著《体育经济学》。本来,体育经济学是属于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体育经济学长期落户在体育学,倒是个尴尬的局面。“目前的现状是,在经济学这个庞大的学科家族中,却没有体育经济学的一席之地。在其中经济学45个二级学科共166个三级学科中没有体育经济学科的影子”。体育经济学创立之初,体育学界的积极性最高,因为体育学者对于体育领域的经济问题有切身的感受和迫切的研究要求,而经济学界未必会产生共振。所以体育经济学能够首先在体育学界发展起来。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由于总体思路和知识结构的偏差,体育经济学也达到了一个发展瓶颈。实际上,体育学者研究体育经济学还是力不从心的。毕竟术业有专攻,体育学和体育经济学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研究体育经济学的体育学者多数并非是经济学的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的。那种急功近利的研习虽然能够短期奏效,但很难达成深厚的经济学素养。体育学界研究体育经济学还有个弊端,就是很难改变体育为主的观念,容易把经济学原理当作是解决体育经济问题的手段,这对于体育经济学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为此,将体育经济学还位于经济学领域,不论是研究的人员还是总体思路都以经济学作为出发点和落着点,对于体育经济学的完善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3.培养定位。由于体育经济学的兴起,许多体育院系也纷纷设立体育经济学专业。然而,体育院系到底是否具备相关的资质呢?与体育经济学情形类似,与体育新闻、体育传播等也是体育学的时髦专业,但是它们与体育学的学科属性完全不同。如上文所述,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属性是经济学,体育学和经济学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体育经济学涉及大量的经济学理论,体育学院培养体育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师资则成了大问题。以上海体育学院为例,其体育经济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有“微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体育经济学、管理学、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导论、体育公关与语言艺术、高等数学、经济法、会计学基础、管理信息系统、运动项目市场运作分析等,共16门”。显而易见,这些课程与体育学基本没有关系,体育学者很难胜任。解决的办法只有两个,要么体育学者自学或进修经济学理论,要么聘请经济学专业人士来担当此任。但这些做法都不是理想的模式。专业师资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就业状况也不乐观。很显然,由体育院系培养的经济类毕业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同,人们更青睐财经院校的毕业生。近年来,随着体育产业的兴旺,已经有些综合性大学和财经院校开始设立体育经济专业,这种由办学模式对于完善体育经济学的人才培养倒是一个好的开端。

三、体育产业何以有效运行

作为体育经济的主要领域,体育产业一直以来都受到体育经济研究的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就是指“生产和经营体育商品的企业集合体”。它包括多种行业,比如体育竞赛业、体育健身业、体育用品业、体育场馆业、体育中介业、体育传媒业等。其中,体育竞赛业和体育健身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真正地体现了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的体育产业得到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虽然达到一定的规模,当下的中国体育产业还远远不能令人满意。

1.现状不容乐观。体育产业经过30来年的发展,较之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蕴含着无限的商机。然而,中国体育产业还没有在核心产业上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产品,体育产业结构极不合理,体育产业对GDP的功效率还很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大户是体育用品业,而它只是提供体育物质产品的外围产业,并不是提供体育专门服务的核心产业。过分依赖外围产业会导致体育产业结构失衡。欧美发达品牌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把生产基地纷纷设在中国,中国现在好比是世界体育用品的代工厂,虽然总量可观但利润有限。中国本土的运动品牌虽然有长足进步但是与欧美大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体育用品业虽然产值巨大,但是主要也是为人打工。何况,它本来也不是体育核心产业。而在体育竞赛业这个体育产业的核心行业,国内联赛与欧美发达联赛相比,更是相形见绌。其无论是竞赛水平还是产业运作模式都是国内联赛无法企及的。我们熟知的美国的NBA、欧洲足球五大联赛,它们每年的电视转播收入动辄就是几亿美元,更不用说球员转会、广告代言等商业运作所带来的收益了。当然,这些与欧美100多年的体育竞赛的运作历史,以及成熟和规范的体育竞赛运行机制都直接相关。反观国内体育竞赛业,既没有深厚的体育竞赛文化,也没有合理有效的竞赛管理制度作为保障,难免落后于人。

2.体制束缚发展。我国的竞技体育一直是在举国体制的模式下运作的,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国家对竞技体育的常抓不放也影响了体育竞赛业的快速发展和有序运作。我国的职业联赛是由各个项目的协会负责组织与管理,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直接领导,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协会负责全面开发各项职业赛事运作。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事权不明、管办不分也就成了束缚体育竞赛业发展的制度障碍。以中超联赛为例,表面上中超联赛实行了俱乐部制,但是,俱乐部还没有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的企业化职业俱乐部,还要受制于政府的职能部门,一切工作服从国家队,一切权利收归国有。中国足协和足球管理中心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方面,对足球运动员负有全面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在职业足球市场开发运作过程中又进行经营。所以,足球管理中心扮演了“官、商、民”三位一体的角色,它既办联赛又管联赛,还是仲裁者,这几乎是计划经济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翻版。可想而知,在这种体制下,缺乏有效的监督、有序的运作、公平的竞争,难免滋生假球、黑哨等腐败行为。因此,运行体制不改,中国体育竞赛业很难有长足的进步。

3.理想运作模式。在举国体制下,运动员的训练竞赛全部由国家包办,虽省心省力但也失去了自主的权利。国家为运动员的培养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当然有权利要求运动员服从管理为国效力了。这种由国家独资的培养模式虽然成效辉煌,但却是不计成本的,管理模式也是僵化的,这对于职业联赛的制约非常明显。现有体制下,运动员的成功不可能脱离国家体育系统。像丁俊晖那样完全自费自主而达到顶级职业选手的情况还不多见,但是也为竞技体育运作模式多元化的设想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可以设想,如果在体育竞赛业中也全面实行真正的俱乐部体制,完全按市场机制运作各项目联赛,完全放手让市场机制来调节体育竞赛业的资源配置,除去人为操控的隐患,实行事权分明、管办分开,则不失为体育竞赛业的一个理想运作体制。韩国和日本在南非世界杯上的上佳表现,已经证明他们有能力和欧美强队抗衡,这根本上得益于他们国内联赛的不断完善。纵观世界足球强国,健康有序的联赛体制是保持高水平足球实力的根本要素之一。欧美发达联赛体制已经为我们树立了赶超的目标,日本和韩国的联赛体制也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的样板。诚然,由于国情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中国体育竞赛业要想完全实行市场机制,实际操作难度很大,牵涉面很广,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主要取决于政府的决心。然而,现实的难度并不能泯灭我们对理想的诉求。

四、结语

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体育经济蓬勃发展,体育产业方兴未艾,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体育经济的实践蹒跚地走在前面,体育经济的理论正急速追赶。体育经济学虽冠以体育的名号,但并不属体育学固有研究范畴。体育经济学应回归经济学领域,体育经济学的理论建设离不开经济学界的有效介入和真心参与。体育学界不必好高骛远、见异思迁,把握好自身的分内之事才是根本。体育产业是体育经济的主要领域,其核心产业非体育竞赛业和体育健身业莫属,而体育竞赛业更是核心之核心。目前我国体育竞赛业的状况实在令人堪忧,此时恰逢中国足坛的扫赌打黑风暴,更让人牵挂和忧心中国职业联赛的未来。欧美以成熟规范的联赛机制展现出的超高的竞赛水平和完善的商业运作模式,以及日本韩国借助国内足球联赛的有序开展,表现出的足球实力强劲的发展势头,无不为中国职业联赛的走向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江和平,张海潮主编.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08~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白光斌.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商场现代化,2009(1)

3.骆秉全编著.体育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王子朴.体育经济学的学科属性刍议.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1)

5.周良君,陈小英,梁少霞.美国、德国与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经济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6)

6.鲍明晓.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金光辉,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读博士,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工作单位为广西师范大学

(责编:贾伟)

推荐访问:定位 机制 探索 理论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