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30年:回顾与思考

时间:2022-06-10 17:07:02  浏览次数: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以政治学为基点,吸纳、借鉴和融合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辟出异彩纷呈的学科新领域,新兴学科数量达20多个。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但也呈现出极不均衡的发展态势。多数政治学新兴学科在借鉴与创新中完成自身学科构建,取得累累学科硕果,但是,学理性知识创新不足、缺乏现实关怀、方法论的匮乏等问题已成为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为了推动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和日益走向成熟,需要注意和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度重视基础性理论创新,因为它是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基石;二是更加关注现实政治问题,因为这是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三是继续注重研究方法创新,因为它是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政治学;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政治学新兴学科

中图分类号:D0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2-0052-07

在当今科学知识综合化、交叉化、系统化的潮流中,随着中国政治学研究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加强,政治学与其他多种学科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理论领域和研究课题,产生了一大批政治学新兴交叉学科。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新兴学科不断地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形成了政治学新兴学科争奇斗艳的繁荣景象。但是,由于历史基础、发展时间和研究群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政治学新兴学科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状态。本文认为,要抓住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好历史机遇,促进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的茁壮成长,就有必要明确政治学新兴学科的概念,梳理当前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概况,了解和分析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成就和不足。

一、政治学新兴学科的范畴理析

学科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特定的研究领域,是人为地设定解决特定问题所使用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边界。然而,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众多问题,其自身并没有规定什么样的问题必须采用何种特定的解决方法和手段。之所以出现了特定的学科,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这些学科知识和方法对于处理特定问题的效率性和针对性。于是人类知识便以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的标识不断得到了人为的分化与细化。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安全等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等复杂性问题的不断涌现,复杂的人类实践活动使得单一学科的研究不能胜任,复杂的任务必须展开跨学科研究。多个学科研究的交叉点往往是新思想的源泉,是新兴学科的生长点。一批批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不同学科的交叉、凝聚、融合成为当前科学研究的鲜明特征和最新趋势。

何谓新兴学科?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通常认为,一个新兴学科必须具备确定的研究对象、特定的概念和范畴、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一定的研究方法,能够揭示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一个新兴学科成熟的标志被认为,除了具备上述条件,还要有一批稳定的研究队伍或研究机构,并长时间持续深入地开展研究,有与学科发展紧密相关的研究会、学会或协会等学术组织,有培育新兴学科发展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学术期刊或理论出版物等。政治学新兴学科正是因应现代国家政治活动、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而产生并不断成长的。这些新兴学科以政治学为基点,以积极的姿态冲破了传统政治学的学科界限,吸纳、借鉴、融合和消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朝着综合、交叉和系统的方向发展,从而开辟出具有特定概念范畴和方法的新领域,创造出全新的研究系统和探索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且呈蓬勃发展之势,其数量日前已达20多个。依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方法体系的不同,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表現出个性迥异的分支和领域,目前总体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为借鉴别的学科理论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新兴学科,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人类学、生态政治学、经济政治学等;第二类为研究特定领域政治问题或政治现象的新兴学科,如农村政治学、地方政府学、权力政治学、政治文化学、地缘政治学、政治传播学、发展政治学、资源政治学、网络政治学、政治营销学等;第三类为研究区域或部¨政治现象的新兴学科,如民族政治学、边疆政治学、国防政治学、警察政治学、军事政治学、教育政治学等;第四类为用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其他学科问题的新兴学科,如预算政治学、安全政治学、能源政治学、灾害政治学等。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的蓬勃发展

当代社会政治问题的高度综合性和跨学科性,促进了政治学与多种学科的紧密结合和交叉研究。政治学新兴学科在打破传统、瓦解陈规中不断开启新的研究主题,蓬勃兴起,完成了自身学科建设的重大突破,但也呈现出极不均衡的发展态势。

1.部分新兴学科的学科归属非常明确,自身发展较为成熟。这些新兴学科发展历史较早,有效地借鉴了西方新兴学科的发展经验,结合中国政治学发展实际,确定了明确的学科界限,学科成果丰硕。如政治社会学,它是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早在1988年11月中国政治学界在昆明召开的政治学新兴学科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上,就明确了中国政治社会学的对象和体系、政治社会学在中国的应用、中国政治社会学研究面临的若干难题等问题。以此为契机,中国政治学者和社会学者翻译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外文著作,撰写了大量论著,极大地促进了政治社会学的发展。又如农村政治学,它是研究中国农村政治及其变迁、农村政治关系与活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当下中国农村问题成为竞相追逐的热门领域,农村政治学成为一门显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学者们围绕基层政治、村民自治、三农问题、乡村治理等问题展开了如火如荼的研究,形成了一些较为有影响的研究基地和研究团队,取得了农村研究的丰硕成果。再如发展政治学,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经济现代化中的政治问题、政治发展理沦研究为主,同时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政治后果和政治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或制约作用等问题。李景鹏、李元书、杨龙、燕继荣等学者对于发展政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再如民族政治学,它是一门以民族政治生活和各种民族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兴起,在国内一大批专家学者的有力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雄厚的学科实力。

2,部分新兴学科归属比较清楚,学科发展处于提升阶段。如政治文化学,它是将社会文化的概念及多种学科研究方法应用于政治学研究而形成的新兴学科。自1956年美国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首先提出这一概念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开始,西方政治学界对政治文化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形成了以政治文化为主要对象的新兴学科。在我国,政治文

化学的研究兴起于2U世纪90年代,随着大批政治文化译著的引介,我国曾经掀起了一股政治文化学研究的热潮。又如权力政治学,它是李景鹏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90年代中期明确提出的一门新兴学科。权力政治学以政治权力的运动为核心,运用政治权力分析方法研究政治主体、政治行为、政治关系和政治机制四个方面及其相互联系。权力政治学的提出引起了政治学界较大的关注,为促进政治学深入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再如政治心理学,它是政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一个学科领域,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一些学者开始译介国外研究成果,90年代学者们在引进西方理论的同时,针对一些国内政治现象展开了实证性研究。进入21世纪后,政治心理学对于人性与政治、政治人的动机、政治人格、政治领袖心理、群体心理、政治态度、政治社会化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再如地方政府学,它是研究地方政府及其活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虽然兴起较晚,但是在众多专家的热情推动下,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再如网络政治学,它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是研究网络社会政治现象与政治规律的一门政治学新兴学科,在当前政治学发展中具有极大发展潜力。再如边疆政治学,它是研究边疆区域政治发生、发展及其内部和外部相互关系的一门政治学新兴学科。在當前边疆民族政治问题日益复杂化的形势下,边疆政治学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再如国防政治学,它是国防学与政治学的衔接和交叉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从政治学角度研究国防问题,对于把握国防的本质、国防建设的规律以及实现国防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再如警察政治学,它主要研究国家的两重性与警察的功能、国家权力的归属与警察的性质、警察行为与社会发展,以及政治发展与警事社会化、国际化、现代化等内容,现在已经初步形成了一门完整的学科体系。再如预算政治学,它研究公共预算与政治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分析预算条件约束下权力的结构、功能及控制等政治问题,探讨预算改革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启发和影响等重要问题,是近年兴起的又一新兴学科。再如资源政治学,它是伴随中国市场经济发育和行为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中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政治资源的提取和开发、分布和配置、利用和保护及其与政治权力的相关性为主要研究内容。自2004年主流政治提出执政资源的理念之后,资源政治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3.部分新兴学科自身发展较为迅速,但学科定位处于争议阶段。这些新兴学科在国内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学科交叉性、综合性等原因,存在着学科定位上的较大争议。如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它是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在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体系中,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学原理之下的三级学科;而在学术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又把地缘政治学作为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而出现了地缘政治学归属政治学还是地理学的分歧。又如政治人类学,它是用人类学的方法、知识和原理解释人类政治现象的起源、机制和发展的新兴学科,在西方问世于20世纪40年代,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政治人类学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原始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出一种比政治学更为广泛的比较研究,从而使它更接近于人类学的范围。再如生态政治学、政治生态学、环境政治学、绿色政治学,它们从广义上讲不存在严格的区别,而且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通常认为生态政治学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一种理论和方法。由于生态政治学研究的落脚点和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开放性等原因,对它存在一定的学科分歧。再如教育政治学,它酝酿于20世纪初到二战期间,在西方教育政治学的研究初期就产生了政治学归属和教育学归属的分歧。在国内学者成有信、蔡春等教授看来,教育政治学的研究更多地属于教育学的分支。再如政治传播学,它是用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的一门学科,在西方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传入我国之后,学科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政治传播学的学科归属目前仍处于政治学分支或传播学分支的模糊状态。

4.部分新兴学科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学科没有形成规范性的学科体系,尽管学科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但是目前还没有得到学界广大同仁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这些新兴学科主要有政治营销学、安全政治学、能源政治学、灾害政治学等。政治营销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发端于欧美国家,逐渐蔓延到众多国家。在复旦大学赵可金博士等的倡导下,政治营销学成为当前我国兴起的又一门政治学新兴学科”。安全政治学是苏州大学方世南教授倡议创建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用政治学的理论观点来观察、思考、分析和研究安全发展问题并从中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能源政治学是中国矿业大学王义保博士呼吁创建的一门政治学新兴学科,提出石油供应、煤炭安全生产等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政治学问题,认为对石油消费、煤炭安全生产中的国家权力与政府作用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灾害政治学是兰州大学丁志刚教授呼吁创建的一门政治学新兴学科,强调灾害中的国家与政府行为,强调国家、政府在灾害预防、灾害干预、抗灾减灾、灾后重建方面的核心作用。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之所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西方政治学新兴学科的学习和借鉴,较好地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大量地采用了多种新的研究方法,从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培养了一大批研究团队和学术骨干。

1.较多地汲取了国外新兴学科发展的优秀成果。西方政治学新兴学科在世界政治学领域中明显居于领先的地位。西方政治学新兴学科的成就作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具有学习与借鉴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兴起的中国政治学交叉学科,一方面翻译了大量西方政治学新兴学科的经典名著,密切跟踪介绍西方国家政治学新兴学科的各种流派、思潮和前沿问题;另一方面,不断地借鉴西方政治学新兴学科的观点、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许多西方政治学新兴学科的范畴和理论,诸如行为主义政治学、结构一功能理论、公共选择理论、新制度主义、政治发展理论、政治文化理论、政治沟通理论等,被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广泛使用,并得到有效的转换和改造,为繁荣和发展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量西方政治学新兴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创建之时成为重要的借鉴,在发展过程中成为转换和改造的对象。以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为例。政治心理学是兴起于西方20世纪20年代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1925年芝加哥大学政治学教授E·梅里亚姆在《政治学的新特征》一书中主

张把心理学和政治学联系起来交叉研究。D·拉斯韦尔继承了老师梅里亚姆的思想,在《心理学与政治学》(1935)、《政治学:谁,何时,如何得到什么?》(1936)、《权力和个性》(1946)等著作中实现了心理学和政治学之间交叉研究,成为现代政治心理学创始人。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诸如动机开发、政治领导研究、政治社会化研究等成为西方政治心理学研究的重点。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政治心理学还转向政治领袖研究、政治活动心理研究、政治运动研究等。这一从个体、群体到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研究路径对中国政治心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政治心理学遵循着个体、群体和社会的逻辑,相继研究了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社会化、群体政治心理、政治领导心理、政治参与心理等重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心理学兴起时的政治心理学教材,在体系和内容上基本也是沿袭西方的政治心理学模式。当前国内政治心理学热点研究的政治领导人心理、政治宣传心理、政治控制心理等内容无疑受到了西方政治心理学研究潮流的影响。由此可见,要尽快创建和完善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体系,推动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迅速发展,就应当有效地吸收西方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优秀成果和养分,并加以适当的转换和改造。

2.較好地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性研究。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的不断繁荣和发展,是政治学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传播学、信息科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紧密结合、交叉融合的结果。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相互渗透和借鉴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的研究领域,政治新兴学科的理论和观点不断地得到更新,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理论内容更加丰富。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研究的交叉性特征,源于政治本身是一种多元的复合存在。政治学借鉴和汲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或研究方法来研究现实政治问题,实现政治学新兴学科的跨学科、交叉化、杂交化和整体化研究,这对于处理繁纷复杂的当代政治问题是十分有益的。如民族政治学是政治学与民族学的交叉的一门典型的新兴学科,它着重研究民族国家及其内部的民族关系、跨国民族联系、政府的民族政策以及政治生活中的民族因素等内容。民族政治学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从研究对象上看,民族政治学是研究民族政治生活和政治现象的,民族政治是民族政治学研究的特定政治领域。然而,在民族政治研究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直接采用民族学的一些范畴、概念和理论,从民族学中汲取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观察民族政治问题时采取的是政治学的视角,研究的基本范畴来自于政治学,使用的基本方法也是从政治学移植过来的,突出了政治学学科的特征,所以政治学构成了民族政治学的学科基点,民族政治学属于政治学的范畴,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此可见,政治学新兴学科不仅较好地实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开拓了研究的视角,利用了多方面的综合知识,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对于政治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政治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3.大量地使用了多种新的研究方法。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兴起和发展的30年,也是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与方法不断得到拓展、充实和丰富的30年。研究方法的创新是完善学科体系、拓展研究领域以及创立分支新兴学科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在使用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如阶级分析法、价值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机构制度分析法的同时,也大量地运用了现代实证研究方法,如社会学研究方法(政治精英分析、政治团体分析、政治角色分析及政治文化分析等)、经济学研究方法(理性选择分析、博弈一联盟理论等)、心理学研究方法、政治行为研究方法等,对政治生活中的微观领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学新兴学科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的重大成果的形成、新研究领域的开辟往往是通过研究方法的创新实现的。如政治人类学与传统的政治学不同,它反对依赖各种文献材料从事研究的方法,而是把根扎在田野调查之中,运用人类学传统的参与观察法,揭示各种政治制度之间的本质差异以及政治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中展开的过程。政治人类学除了采用既有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方法之外,又随着不同发展阶段研究重点的变化,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研究方法,即起源分析法、功能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类型分析法、过程分析法、行为分析法等,此外系统论、博弈论在政治人类学领域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抛弃旧时政治学研究从概念到概念、由原理到原理的演绎和价值判断方法,适应政治实践的要求和新兴学科的发展,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改变思维方式,创新研究方法,为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4.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研究群体不断壮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政治学新兴学科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近年来,政治科学研究呈现出从高度融合渐渐走向分化、交叉的新趋势。政治学新兴学科日益突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拓展了政治学的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中国政治学者和社会学者努力奋斗,艰苦创业,西著东移,著书立说,创造出了中国政治社会学发展的可喜成就,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有:王沪宁的《比较政治分析》(1987),卢少华的《权力社会学》(1989),徐勇的《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的比较》(1992),李强的《当代中国社会的分层与流动》(1993),张明澍的《中国“政治人”》(1994),李培林的《中国新时期阶级阶层报告》(1995),王振海的《社会场域中的政治:政治社会学的视角》(2005),毛寿龙的《政治社会学——民主制度的政治社会基础》(2007),王威海的《政治社会学:范畴、理论与基本面向》(2008)等。另外,学者们在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也相继发表、交流了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促进了这一新兴学科不断地走向成熟。中国政治学其他各新兴学科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学术成就硕果累累。短短30年时间,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雨后春笋般兴起,在政治学肥沃的土壤中茁壮成长、争奇斗艳。相信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同时,在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的研究团队和学术骨干,为促进政治学新兴学科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队伍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新兴学科的先行者以敏锐的学术目光、躬身力行的勤奋精神、提携后辈的无私品格,带领着一批又一批不畏艰险的读书人,在满怀梦想的荒园中苦苦耕耘,不仅收获了累累的学术硕果,而且带出了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学术队伍。如地方政府学的学科发展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却培养了一支精强能干、潜力很大的研究队伍和大量学术骨干。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刁田丁、陈嘉陵、田穗生等教授带领的地

方政府学研究团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便潜心于地方政府研究方向的学术开拓,积极承担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取得了享誉中外的学术成就。华中师范大学以张厚安、徐勇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长期从事基层政治与乡村治理研究,从社会的角度研究政治发展过程,较早将实证研究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领域,在中国农村问题研究领域造就了一支坚强的学术创新团队,形成国内著名的“华师现象”。武汉大学刘德厚先生在地方政府管理和比较政府等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此外,谢庆奎、沈荣华、万鹏飞、林维峰、薄贵利、任进、郑贤君、李明强、方雷等教授纷纷在地方政府学领域成文立著,使得地方政府学的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可见,学科发展的速度与研究队伍的成长息息相关。随着国内政治学新兴学科学术精英的茁壮成长,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的发展充满了希望。

四、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进一步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要获得新的更大发展,就必须适应当前社会深刻变化和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新兴学科基础性知识的创新研究,加强学科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思考,进一步关注当前中国的现实问题,不断创新研究方法与手段。

1.基础性理论创新是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基石。创新是一个学科充满勃勃生机的动力。要想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的发展有所作为,永葆青春和活力,就必须强化和加大其基础性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在长期的渐进改革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甚至激化。政治发展目标的选择、确定,政治发展的动力资源的配置和组合,政治发展环节的具体部署,这一系列重大的政治问题都在呼唤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的创新,贡献出更多的学理性知识和更丰厚的基础性理论,以解释和解决当前社会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基础理论的突破会带来该学科或相关学科的兴起、繁荣,政治学研究中的理论创新,主要是指在学术上进行理论体系的创新。学术前辈们的谆谆教诲时刻提醒,基础性知识的创新是新兴学科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石。政治学新兴学科必须在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突破陈旧思维模式和话语体系,进行理论提升和范式创新,才能得到进一步前进与发展。以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对中国农村问题的研究为例。他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了政治体系一分为二的研究框架,继而带领学术团队深入進行田野调查,将实证分析方法引入政治学研究,在新世纪“三农问题”问题化时提出了“现代国家建构”和“社会化小农”这两个理论分析的视角,解释“田野”与“殿堂”互动,并启动“百村十年观察”和“中国农村数据库”两大工程建设,以期实现学术资源整合与学术理论进一步跨越,成为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进行学理性知识创新的一个典范。

2.关注现实政治问题是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的生命力之源在于对中国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新问题、新态势的关注与研究。任何国家的研究者所揭示的某种政治现象的一般规律,无不根植于他所研究的国家政治和价值观之中。从柏拉图到亨廷顿,世界各国的政治学学者纷纷以本国的政治实践为蓝本,寻求解决自身问题的理论与方法,创立适用于本国实际的新兴学科。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能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归根结底在于它能否适应中国实践发展的需要,能否在指导中国政治实践发展中发挥作用。

正如王惠岩先生所言,“一个学科的发展,不仅在于学者的努力,而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社会的需求。无论学者研究的理论再高深玄妙,但社会不需要也是无用的,只有社会需要认为它有用,这个学科才能发展”。关注中国的现实政治问题是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提升层次、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走向世界、在国际上拥有一席之地的保障。如政治心理学在我国产生与发展之初大量借鉴了西方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但它的成熟和繁荣必须依靠契入本国社会政治实践展开深入研究。当前我国政治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把握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充满社会需求的政治心理现象与行为。当前可以特别关注的现实问题主要有官员腐败的心理机制研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心理机制研究、黑社会性质组织存在的心理背景研究、网民的参与心理研究、农民工政治心态研究等。显然,政治学新兴学科只有关注当下中国现实问题,才能够实现新的突破,真正成为指导中国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实用科学。

3.创新研究方法是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政治学新兴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备受政治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界对于政治学新兴学科的研究方法的重视不够,方法论研究缺乏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学科特色,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的方法论研究仍未能实现从传统研究方法向现代研究方法的根本转变。然而,中国众多的政治学新兴学科自创立之后,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方法论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在继续坚持规范性研究的同时,加强实证分析方法及技术的研究和引进,大量应用法理制度分析、定性经验和定量经验的分析方法,特别是重视案例分析、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于推动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由于学科发展较晚,研究人员的学术训练有限,大量的实证分析方法及技术(如采访法、观察法、测量法、实验法、个案法、模拟法、统计法等)在引入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之后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理论创新取决于方法创新,一些政治学新兴学科研究的学理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方法论的限度。由此,政治学新兴学科的研究方法一度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研讨热点,创新研究方法成为推动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前进的重要途径。如在农村政治学研究方法与范式上,一些学者在当前流行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新制度主义、政治经济学三种研究范式基础上,采用微观权力分析、话语分析与日常政治分析范式,更好地再现了农村变迁的变动性、片断性,展示了农村社会的真实图景,拓展了农村政治学研究的认知模式,形成农村政治学分析范式的多元取向,成为农村政治学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这种创新也必将深入推进农村政治学的研究与发展。因此,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只有结合自身学科发展实际,进一步创新研究方法,才能日益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朱国云,政治社会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李景鹏.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李元书.政治发展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杨龙发展政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燕继荣发展政治学:政治发展研究的概念与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周星.民族政治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向波

推荐访问:政治学 中国 学科 回顾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