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激发学习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时间:2022-06-10 15:35:03  浏览次数:

从五代至今,每逢新春佳节、喜寿丧悼、友朋投赠、园林题署、厅堂点缀以及店肆开张等等,人们多以对联表情达意,特别是在古代,撰写诗文和属对是读书人的一种标志,也是检验才华的重要手段。而如今,对联渐渐不为中小学生所知,更不要说属对作联了,虽然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讲求对偶,学生们背诵不少,但会运用者却少之又少。加上多年高考不涉及,这种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似乎被“现代人”遗忘殆尽。所幸的是近几年不论是新闻媒体(春节联欢晚会、网络),还是高考都给对联以关注,如2004全国1卷第24小题要求写出一副春联的下联, 2005全国卷1卷第19小题也是要用对偶句的形式写。这些题都直接或间接的涉及到对联。自此高中语文开始关注对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要率先垂范,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联训练,为了传承国粹,更为了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中,本人尝试坚持用对联解读课文,方法如下:

第一,教师引领。在学生的眼里,对联是老古董,离他们太遥远,为了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我搜集了一些对联故事打印出来,让学生用毛笔书写对联,再在课堂上安排他们讲解,有时也让学生自己搜寻,自己书写,自己讲解。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艺术品,它能启迪心智,慰藉心灵,陶冶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所以每上这样的课学生都热情很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教师结合故事,联系妙对,系统讲述对联常识,如:修辞手法、联句的各种类型、技巧和忌讳等常识。让学生对对联这一文化有一个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学生做起来便有规可循,兴趣盎然,得心应手。

第二,名家引领或教师示范。教师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名家颂对联,或者教师下水写一些范例,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欣赏玩味,如: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撰联颂项羽、勾践

悲恸凄然孝心黄土可鉴诚挚宛然忠肝苍天可表(教师就《陈情表》一文自做)

这些对联语言洗练,意蕴深厚,对仗工整,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第三,指导练习。学习每篇课文时,在充分解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讲清要求,让学生练习对对子,教师及时批改,并摘录优秀作品在班上展示。有了前面的引领、铺垫,我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把自己的作品和学生的对比,可谓是“弗如远甚”,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慨叹:在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了你的学生,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只要点拨得法,常常会有意外的惊喜。如我在指导学习《五人墓碑记》时先指导学生诵读理解,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了我的作品:刚正不阿,留将正气冲云霄;幽情发愤,著成真情开心胸。 抛砖引玉,我的收获颇丰:虎丘巍巍英明不朽,苏水淙淙精神常在。缘何慷慨蹈死,只为所欲甚于生,虽死,亦为鬼雄,墓碑立,英明昭千古,幸哉!是以矫诏报怨,既而所为下子犬,虽生,只作蝼蚁,诡计破,余臭留万年,悲乎!这样的作品有很多,只要教师引领得法每篇课文都有几十副优秀对联。几年下来,我搜集整理学生对联已经几百份。

第四,评比提升。为了激发学生的热情,鼓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品尝劳动的果实。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要安排评比,教师设计形式,让学生参与评比,我们评出最工整的课文对联:慕虚荣一夜华彩终成真,微缘由十年辛酸付东流。最巧妙的应对联:凄然兮,往夕携手已逝;茫然兮,今日独行何往。最精致的谜语对联:虽因乌台贬黄州,却似庄子逍遥游;暂被山水伤忧情,但挟飞仙羽化去。最高难度的下联征答:临危受命出蜀定汉痛失街亭,挥泪斩谡恩帝遗言明正军经。学生在评比中对对联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在阅读教学中尝试用对联解读课文,有以下几点收获:

第一,有益于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继承。古往今来,书家乐以此酬应赠答,文人好将此雅悬斋壁,当是其书文双美、艺趣相生的魅力,令人为之钟情而历久不衰。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冲击,对联几乎成了“古董”,我们常喊“民族的才是自己的”,但是我们往往丢弃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对联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粒璀璨的珍珠,我们不能丢弃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经典,用对联解读课文,有益于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继承。

第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学生觉得上语文课兴致不高,主要是阅读教学总是“一幅老面孔”,用对联解读课文是在用富有创意的形式去解读语文,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凭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参与竞争的欲望,培育其对汉语的审美情感,使其自觉继承汉语文化的瑰宝。学生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从而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富有活力。

第三,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解读课文。用对联解读课文需要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领悟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更要有创意地去理解,当好文章的第二作者,既要让学生宏观调控,又要细微处挖深挖透,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地深层次地反复阅读文章,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更深层次地把握了文章内容,有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第四,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北大之父”蔡元培指出,对联“不但是作文的开始,也是作诗的基础。”1932年清华招生考试后,有人提出异议,陈寅恪先生解释说:“对对子有益处,可以考出虚实字,懂得平仄声,还可以看出读书之多寡,语藏之贫富,思想之条理。”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历年的高考中都是一个重点,尤其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更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考查。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这既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经常用对联解读课文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是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之一。因为这个训练对学生的要求极高,既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又要炼字炼词,力求表达得更完美。

总之,不论怎么做,只要能让学生学有所得,练有所长,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用对联解读课文,不论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还是语文综合素质,都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

(李桂林 甘肃永昌一中)

推荐访问:传统文化 学习兴趣 激发 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