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张曙光:“阴差阳错”的飞行梦

时间:2022-06-05 18:42:02  浏览次数:

或许人们并没有在电视屏幕上或从报纸文字中特别注意过她的名字,但她却对此并不十分在意,仍不计得失地坚守在自己的科研岗位,时刻关注着社会事件中与自己领域相关的点点滴滴,并适时发出声音,默默承担起社会赋予一位科学家的责任。这就是张曙光,一位工作在科研岗位上平凡而不平庸的科技工作者,一位将梦想与信念托付蓝天的飞行动力学专家。

灯火阑珊处的国产大飞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张曙光,并不是一个善言辞的人,但是谈到自己的研究领域,她瞬间就会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在言谈间她虽保留着研究人员应有的严谨,却又时不时流露出直率的真性情。

谈起张曙光,必定要谈谈她一直关注的国产大飞机C919。近期召开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航空展上,中国首款国产大飞机C919模型的展出,令许多人对国产大飞机的未来更加好奇与期待。但遗憾的是,已然姗姗来迟的国产大飞机C919再度爽约,首飞时间由2014年延迟到了2015年年底。听到这样的消息,关注C919的人难免会觉得有些失落——为什么我们自己生产的大飞机一拖再拖?但一直关注C919发展动向的张曙光教授,却对国产大飞机首飞的延迟表示理解。“工程科学还是要允许它尝试的”,她说。

张曙光虽未直接参与国产大飞机C919的研发,但却一直关注着C919的一举一动。在谈到C919时,她在言语间透露出了对首飞时间拖延的宽容与理解。作为同一领域的研究人员,她深刻地懂得,中国的研究人员想要完整地走完大飞机研制这条路,其中所要面临的一些预期外的困难,以及解决这些难题所需要付出的努力与心血。因而,在等待C919面世的过程中,张曙光比普通人更多了一份耐心,“为什么周期这么长呢?是因为它发现问题就要做修改,需要整个回溯到源头,更改设计,重新试验。第一次完整地走这些路,总是有些困难的”,她解释到。

求学路上的“阴差阳错”

“公诚勇毅”——这是张曙光所求学的西北工业大学的校训。而原籍是广东惠州的张曙光,正是被这样的校训和关中地带朴实无华的风土人情所感染,少了一分婉约,多了一分直爽。

在谈到当年如何走上空气动力学研究这条路时,她坦然地笑了笑,称这都是“阴差阳错”,言辞间毫不掩饰自己曾经所经历过的迷惘与困惑。当年高考结束之后,张曙光在选择大学专业时,着实也费了一些功夫。毕竟那时对年仅十五岁的张曙光而言,能够获取的大学专业信息还是十分有限的。

张曙光戏称,自己这一代人是很听话的。所以,很多人在选择大学专业时,或是阴差阳错,或是惟父母之命是从,而她自己属于前者。但正如哲学中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的论断所言,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没有脱离了必然性的纯粹的偶然性。张曙光的专业选择也是如此。

在她的时代,她的师长们称其所学的专业——空气动力学为航空航天这顶皇冠上的明珠。当然,在选择走上空气动力学研究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榜样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张曙光所说的这个榜样,就是著名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与如今众多年轻人将一线歌星、影星视作偶像不同的是,在张曙光读书的那个年代,年轻人的“偶像”多是像28岁就成为空气动力学专家的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而正是因为看到了钱老先生卓著的贡献,让年少的张曙光在迷惘中寻找到了奋斗的目标,最终“阴差阳错地选择了空气动力学”。

做飞行梦是一种本能

开始进入西北工业大学学习航空动力学之后,张曙光每天思考的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飞机设计师。那时初进大学校园还略带青涩的张曙光,并没有觉得这个专业枯燥乏味,反而觉得它充满了乐趣与挑战,但她也坦言,“难还是真觉得难”。

这种“难”并不仅仅是因为公式的复杂、学业的繁重,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痛苦。那时国内的航空航天业还比较萧条,“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整个行业的需求很少,因而在这个年轻学生的心里便产生了这样一种疑问,“为什么要干这行?”未来在何处?这不仅仅是当时缺乏行业需求的航空专业的年轻人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在每个时代都会令许多年轻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张曙光在当下也被这个难题考倒了。

她曾坦言,自己中间曾一度想到过退缩。那是1991年,改革开放所释放的活力,已呈星火燎原之势,迅速点燃了中华大地的激情。而张曙光的家乡广东更是站在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如磁铁般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朝它奔涌而去。那一年,她即将硕士毕业,再度站在了人生选择的路口,是该“孔雀东南飞”飞回自己的故乡,选择在当下很时髦的“下海”这条路呢,还是该坚守自己似乎看不到未来的空气动力学专业呢?张曙光决定回故乡寻找答案。

于是,在硕士论文答辩开始之前,她回到了老家广东,开始探索自己未来所存在的多种可能性,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家人为她提供支持与帮助。但尽管多方援助,她能看到的结果却并不美丽——“与我专业相关的就是风机和空调压缩机这些。”而那时下海的人无非两种目的——追求经济利益和个人发展。张曙光显然对这两个发展目标,都不是非常感兴趣。

就在张曙光迷茫徘徊之时,她的父亲和她进行了一次谈话,父亲的话虽不多,却在这个关键时刻给了张曙光继续坚持科研道路的信心。而且,虽然张曙光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一丝游移不定,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却认为做“飞行梦是人的一种本能”。而这种本能足以支持她克服面前的所有困难,也或许正是这个本能的飞行梦,促使她最终下决心,在航空科学技术研究道路上继续坚守,这一守就是十几年,甚至很有可能会是一辈子。

漫天飞着中国制造

我们的飞机安全吗?这是今年韩亚航空事故之后,许多人都会问张曙光的一个问题。身为一名从空气动力学入行,花了大量时间研究飞行力学和飞行控制技术,现在更专注研究适航和航空安全问题的专家,她了解飞机的构造,也深知它所存在的安全风险。但面对大众这样的担忧,张曙光坚定而信心满满地告诉发问者,经过适航审定合格的飞机其安全性是完全有保障的。

张曙光告诉本刊记者,“安全性不是百分之百绝对安全,那样就没有飞机了。现在的民用运输航空安全性是用每百万飞行小时不出现一次灾难性事故衡量的,实际记录比要求的还好”,像韩亚空难这样的不幸事件偶有发生,所以,“适航要求还在不断修改”。而在设计飞行器时,除了飞机本身的性能需求和安全性之外,还需要综合考量各方因素,需要同时达到“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环保性四方面目标”。

虽然对于飞机而言,大众关心得更多的还是它是否安全。但作为专业人士的张曙光却对我们国家的飞行事业有着自己的期许——她希望有一天能看到漫天飞的都是中国制造的适航合格的安全飞机。

推荐访问:阴差阳错 飞行 张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