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书稿中的语言逻辑问题

时间:2022-06-04 12:07:01  浏览次数:

[摘 要] 人们说话、行文少不了语言逻辑的约束,书稿内容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更应如此。然而笔者多年的质检实践表明,书稿中的语言逻辑问题不但存在,而且比较普遍。不仅影响图书的内在质量。更是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问题不可小觑。本文结合书稿中的一些实例,对此类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编辑工作 书稿 语言逻辑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9) 01-0046-03

说到逻辑,我们可能并不陌生,因为说话、写文章都离不开它。对于语意混乱、读起来费解的文章,我们就会说写得一点逻辑都没有。笔者质检过的书稿中也屡现此类问题,比如“为了实现全民学习,我国推行了社区教育这一系统性、综合性的民生工程。目前社区教育的总体水平不高,面临着诸多问题”,两句话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前一句是赞美政府办的民生工程,可转瞬就说“总体水平不高”,话题转换得使人猝不及防。筆者感觉这个例子就涉及逻辑问题,它在提示我们,行文必须要讲求语言逻辑。作者写作是这样,与语言文字打交道的编校人员就更是如此了。

其实逻辑并非如此简单,笔者所说的逻辑只是一门很复杂的科学——逻辑学中的一个概念,而语言逻辑更只是其中的一个点而已。即便如此,用它做标尺衡量书稿中的语言逻辑问题也实属必要,因为有语言的运用,就一定少不了逻辑的问题,这是事物存在的客观规律。必须说明的是,囿于笔者的学识,以下的讨论只能是借用逻辑的概念就事论事了。

1 对语言逻辑的解读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逻辑是指:(1)思维的规律;(2)事物的客观规律性。解释虽然很精辟,但感觉有些抽象,不太好理解。

依笔者之见,逻辑就是事情的因果规律,与事物的本真有关。对编校工作而言,逻辑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运用方面,通常是指符合人们正常思维习惯的——前言必须搭后语。不但要能自圆其说,而且还要合情合理,符合事物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也就是要顺理成章,依黑格尔的观点,“逻辑就是真理本身”[1]。简言之,就是能把话说明白,让人觉得是那么回事,正如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要讲得入情入理,使人觉得切实可行”,“使人读得下去,读过后很舒服”[2]。而最近一部书稿中的句子“本教材由全国高职院校既有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共同编写”就不是这样了,不要说“入情入理”,反倒是让人觉得很不靠谱,因为相关资料表明,2016年全国的高职院校数量为1300多所,这样说来,这本教材的作者人数至少得是千人数量级的,书的封面与扉页不用写别的信息了,仅作者名都写不过来。究其原因,还是行文缺少了语言逻辑惹的祸。由此可以进一步说,语言逻辑是用来规范行文语言的,因而也就是编校人员判别书稿语言运用正误的利器。

从另一个方面看,无论是谁,在行文时都少不了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3],合乎逻辑也就可以被理解为作者在行文时必须遵守的规矩,况且图书出版要受国家出版法规的约束,言语即便不全是真理也不可以是谬误。即只能是合理的,不能是说不通的;只能是令人信服的,不能是经不起推敲的;只能是表意准确的,不能是产生歧义的,总之是要符合事物客观规律的。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之“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中就对逻辑问题从严要求:逻辑性差错,每处计2个差错。要知道,一般性的差错每处只计1个差错。这就表明,把好书稿中的语言逻辑关无疑是编校人员的重要职责。这不仅是对作者负责,更是对广大读者负责。

2 逻辑与思维密不可分

由上可见,语言逻辑是作者和编校人员不可或缺的。然而,逻辑不是空中楼阁。人们谈逻辑,通常习惯把它与思维结合起来,用作思维的定语,形成我们常说的逻辑思维,因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学》中也提到,“逻辑学是一门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4]。思维不难理解,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可说是人的一种自然属性。既然是自然之举,就有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这就需要对其做限定,逻辑可说就是起这一作用的,可以“过滤”掉不正确的成分而为思维“把关定向”了。换句话说,语言的思维少不了逻辑的引领。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子,作者在行文时倒是有思维,但缺少了逻辑的约束,到头来还是经不起推敲,让人感到不靠谱。

我们判别书稿中的语言逻辑问题,同样少不了思维的跟进,就是在分析语句内在的逻辑关系之后再进行思维,然后才能做出判断。而逻辑思维理论中的三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表明正确的思维应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是我们必须首先要遵守的。语言逻辑是对逻辑思维的一种具体运用,自然也要符合这三大定律,如若不然,就会出现逻辑错误,导致读者的理解出现问题。

3 书稿中不符合语言逻辑问题举隅

书稿中的语言逻辑问题基本都是在行文时缺乏逻辑思维或思维不符合逻辑所致的,比如先说“自从1908年出现了空气弹簧开始”,随后又说“空气弹簧诞生于19世纪30年代初期”,即可说是前后抵牾,不合逻辑,这就是很典型的例证。笔者多年质检的经验表明,书稿中的这方面问题虽说不是俯拾皆是,却也屡见不鲜,既有违背三大定律的,也有其他方面的语言逻辑问题,见怪不怪成为常态,这实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了。

下面不妨列举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这方面问题,以期引起同人的警觉。

3.1 不符合逻辑思维三大定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

违背同一律。所谓同一律,就是A是A,B是B,前后的概念要统一,不能混淆不清。

“政府应联合教育部门根据福建省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如《沈阳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实施章程》《沈阳市终身教育学分兑换细则》等,保障学分银行在我市的顺利实施。”按正常逻辑,依据福建省(A)发展情况制定的政策法规只能是针对福建省的,可怎么又变成沈阳市(B)的了呢?前后的概念(A和B)明显不一致。

这种差错不免令人感慨,即便是借鉴他人已有的成果,也不能只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还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做下处理。

违背矛盾律。所谓矛盾律,就是说好了A是B,可转而又说A不是B,让人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如前言中先说该教材由教师和企业专家(A)共同编写(B),可末了在详细列举参编教师的具体编写分工情况后,只是说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得到这些企业专家的大力支持(非编写B)。“支持”和“编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编写的分工情况明白无误地表明企业专家没有参与编写。企业专家到底参没参与该教材的编写(A是 B抑或 A是 B),作者的说法就前后矛盾了。

再如在一部我社所退的书稿当中,作者先说“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是以煤炭、油页岩地下气化为主的煤质页岩气革命”,赞美的味道异常浓厚;可转过来又变脸到“这种革命是一个通天的大骗局”,这就让人无所适从——先说A(页岩气革命)是B(煤质页岩气革命),可随后又说A不是B而是B(通天的大骗局),不知道他到底是赞成还是反对。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表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一个中药铺,没有什么真切的内容”[5],作者态度的大变脸,可说在程度上较之上一个案例更加严重。这应该是非常典型的违背矛盾律的表述。

违背排中律。所谓排中律,就是A是B或者A不是B,两种说法只能采用一个,不可以二者兼顾。

如一个学生说纳尔逊·曼德拉是他的偶像。他对自己偶像的描述是“善良、面对逆境时坚持不懈、名誉和地位”。“善良、面对逆境时坚持不懈”(A)无疑是曼德拉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可“名誉和地位”(B)绝不会是他所追求的,不然的话,曼德拉也就不会为世人所崇敬了。因此,在这句话的语境下,A和B的性质应该是截然相反的,同时使用就违背了排中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大的可能是在“名誉和地位”之前漏掉了限制性词语了,如“不为”“鄙视”等。

3.2 违反逻辑思维三大定律杂糅型,而三大定律却“管控”不了

“就近五年来司法考试的试题而言,考点基本相似,但是每年都有相当大的变化。所以,如何了解每年试卷考点的细微变化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对同一件事情的描述,“基本相似、相当大的变化、细微变化”都让作者说了,可真够“贪心”的,但用句大白话评价就是“这什么乱七八糟的”。我们从中不难分析出,近五年试题考点的变化到底是怎样的,别说读者,就是作者本人恐怕也未必清楚。

3.3 其他有悖语言逻辑的情况

“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奸臣的谗言,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从句子的因果关系来看,夫差称霸的实现完全得益于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和杀了忠臣伍子胥,这不是天大的谬论吗?成因就在于句子前后不存在逻辑关系,使得前因不搭后果,所得结论当然站不住脚,更不能令人信服。

“姑娘系腰带适当上束,尽显娇美身材,而妇女是不系腰带的。”从词的属性和人们的认知习惯上看,“姑娘”无疑应在“妇女”的范畴内。“姑娘”是指未婚的女性,“妇女”泛指成年女性,而从现实看,成年女性中未婚者大有人在,至于原句是以婚否还是以是否成年为限,我们不得而知,也不能肯定作者所说的“妇女”中就绝对不包括“姑娘”,这就是语焉不详了。考虑到与“姑娘”一词相对应,笔者认为在“妇女”之前缺少了限定性用语“已婚”,总还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解释,因此原句有形成自我否定的悖论之嫌疑,说明作者在行文时思维的逻辑不是很清晰。

“进入20世纪后,普及初等教育已基本实现,教育督导的职能也开始变化。1898年,英国国家教育局在督学工作指示中提出了新的要求……1902年通过的《中等义务教育法》巩固了教育督导的地位,扩大了督导的职权。”文中先说“进入20世纪后”,要是直接提及“1902年通过……”还顺理成章、合情合理,可紧接着却说1898年(属于19世纪)如何如何,显然是忘记了剛说的限制性时间语句,这就造成了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和本文开头所举的例子一样,这表面看是语言逻辑问题,实则是思维逻辑不清——任凭思维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完全不受逻辑约束。

尽管还可以举出很多这方面的例子,但本文讨论的意义不在于举出书稿中违反语言逻辑例子的数量及类型的多少,而是想借此揭示我们实该关注语言逻辑问题。

4 结  语

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书稿中的语言逻辑问题直接影响内容的可信度,也直接关系图书的“信誉”,因而绝非“小事一桩”。语言逻辑终归是语言问题,为能更多地发现和纠正书稿中的语言逻辑问题,我们就必须在学好语言上下功夫,“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6]。

注 释

[1]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1

[2][3]苏马. 跟着毛泽东学习如何写公文[EB/OL].[2018-01-11]. http: // history.people. com.cn/n/2014/1105/c372327-25978695.html

[4]王刚.逻辑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7:2

[5][6]毛泽东.反对党八股[M]//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795,794

(收稿日期: 2018-02-08)

推荐访问:书稿 逻辑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