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观察

时间:2022-06-03 14:00:03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 探讨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耳内窥镜下行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56例,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56例病例中41例治愈;10例好转;5例无效。56例患者取管后2~3 w鼓膜愈合良好,无鼓膜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耳内窥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具有视野清晰、定位准确等优点, 能有效缓解耳闷、提高听力、缓解鼓室负压,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术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 病[1]。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延续6~8 w,中耳炎症未愈者就可称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亦可缓慢起病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以及病因治疗为本病的治疗原则。我科自2011年6月~2014 年3月经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者,中耳积液过于粘稠不易排出者,头部放疗后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 56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男 27 例,女29例;年龄6~72岁,平均34 岁;其中5例为双耳。患者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耳闷,部分有不同程度耳鸣。鼓膜检查鼓膜内陷,光锥反射模糊或消失;锤骨柄移位;鼓室积液者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可见液平面。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受限。声导抗鼓室导抗图为B型或C型曲线。纯音测听为传导性聋,气骨导差在10~40 dB。鼻内镜检查排除鼻咽部肿瘤。

1.2方法 ①手术设备和器械: 耳内窥镜、冷光源、耳镜、鼓膜置管器、无锡市程冯研究所生产的T型鼓膜通气管、膝状镊、中耳吸引管、负压吸引器。②麻醉:小儿全身麻醉(氯胺酮),成人1%丁卡因鼓膜表面麻醉。③手术方法: 患者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耳朝上,麻醉成功后,75%酒精清洁外耳道及鼓膜表面,在耳内镜下用鼓膜切开刀在鼓膜前下或后下方做弧形或放射状切口,切口比通气管外径长约0.2~0.4 mm,用中耳吸引管吸尽鼓室内液体,地塞米松5 mg冲洗鼓室,将T型鼓膜通气管置于安装器头部,插入鼓膜切开处,松开并推出鼓膜安装器,使通气管镶嵌于鼓膜切口上,检查通气管位置是否正确,是否固定良好。手术完毕。④术后处理: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2~3 d,禁止外耳道进水,勿用力擤鼻。门诊随诊,观察鼓膜通气管位置和引流情况,及时吸出鼓室分泌物,鼓膜置管3~6个月根据症状及听力恢复情况取管。⑤疗效评定标准:治愈:鼓膜愈合后耳闷消失,鼓膜颜色及外观正常,听力恢复正常或纯音测听平均听阈提高>15 dB,声导抗鼓室图为A型曲线;有效:耳闷减轻,鼓膜稍混浊,活动尚好,听力有所提高或纯音测听平均听阈提高10~15 dB,声导抗图为As或C型曲线;无效:鼓膜通气管无法植入或临床症状无好转及鼓膜、听力检查无改善。

2结果

本组56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3~6个月取管45例,术后6个月取管8例,术后1 w脱管1例,术后3~6个月脱管2例,取管或脱管后2~3w鼓膜自行愈合,均未出现鼓室硬化、化脓性中耳炎、永久性鼓膜穿孔、继发性胆脂瘤、感音神经性聋等并发症。其中治愈41例(73.2%):患者耳闷消失,取管后3 w内鼓膜愈合,取管1个月声导抗鼓室图为A型曲线,纯音测听正常范围;10例好转(17.9%):耳闷好转,听力有所提高,声导抗图为As或C型曲线;5例无效(8.9%):其中1例术后1w脱管,总有效率91.1%。

3讨论

分泌性中耳炎(SOM)是小儿及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本病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咽鼓管阻塞、清洁功能不良、防御功能障碍所致的咽鼓管功能不良、感染及Ⅰ、Ⅲ型变态反应是酿成本病的重要原因[2]。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粘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漏出液。如负压不能解除,中耳粘膜可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生成漏出液、渗出液和分泌液的混合液为中耳积液。中耳积液病程早期为浆液性,后期为粘液性。"胶耳"甚为粘稠,成胶冻状。鼓膜置管后,鼓膜通气管直接刺穿鼓膜插入鼓室,改善鼓室负压,减少杯状细胞和中耳粘膜腺体增生,可以引流鼓室内积液,长期改善中耳通气,促使粘膜纤毛运动恢复,有利于咽鼓管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鼓膜置管术是目前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最常用的有效方法,分泌性中耳炎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者,中耳积液过于粘稠不易排出者,头部放疗后咽鼓管功能短期内难以恢复正常者,可选择鼓膜置管术,并积极病因治疗。

参考文献:

[1]田勇泉,孙爱华,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7.

[2]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848-850.编辑/肖慧

推荐访问:鼓膜 中耳炎 分泌 临床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