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历程、趋势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01 19:00:02  浏览次数:

zoޛ)j首总结回顾煤炭行业所走过的路程,全面把握发展机遇与挑战,深刻理解国家发展战略,谋划和布局自身的战略定位和策略,在新一轮煤炭革命中,进一步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煤炭产业 历程 趋势 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022-04

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储量、生产、外调大省,基础储量占全国的30%以上,产量和调出量分别约占全国的25%和75%。山西是国家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战略实施的关键,煤炭工业在山西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山西煤炭产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是兴煤之路,深化改革是富煤之本。纵观1949年以来山西煤炭产业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山西煤炭产业所走过的历程是一个从扩张到调整,再到走向转型崛起的过程。

(一)产业政策与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受国家煤炭能源政策和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山西的煤炭产业政策经历了初步成形、转轨发展、市场化培育和转型发展等阶段。

1.初步成形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山西煤炭产业的主要政策目标是以基本建设为主,改进传统的采煤工艺和方法,逐步恢复煤炭企业生产,促进山西煤炭产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生产技术水平得以提升,进而保障国民经济建设对煤炭资源的需求。实行了“改建与新建相结合,以改建为主,大中小相结合,以中小为主”的政策方针,对大同、阳泉等老煤矿区进行生产能力的扩建和发展,成立汾西矿务局和西山矿务局,为山西成为煤炭资源基地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管理体制上,1970年—1975年,山西煤炭与化工管理机构合并,1975年煤炭与化工管理机构分设,成立山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负责全省煤矿管理工作。

2.转轨发展阶段(1979—1992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方针,对山西煤炭产业政策的直接影响是国家推进煤炭技术进步和规范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逐步形成,企业自主经营权开始增加,煤炭企业多种经营的发展思路逐渐形成。这一时期山西煤炭产业政策鼓励和支持乡镇煤矿发展壮大。通过“两个一起上”的煤炭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充分发展了乡镇煤矿和私营小煤窑,减轻了国民经济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与煤炭产能不足的矛盾。本着“以矿养矿、分期改造、由小到大、逐步提高”的政策方针,保证了国营煤矿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平稳提升,对县级以上的重点煤矿以及一般煤矿进行了重点改造,提高了煤矿的开采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五五”时期,随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方针的制定与实施,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以实现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为主要内容,以扩大煤炭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为目标。“六五”时期,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以“改革、开放、搞活”为主。在国家开始将山西纳入国家能源基地建设规划的影响下,突出煤电先行的优先发展政策;在煤炭资源开发政策上,强调“有水快流”,鼓励地方乡镇煤矿蓬勃兴起的政策;在财政投资政策上,实行对煤矿大力倾斜扶持的政策。

在管理体制上,1979年组建了山西省地方煤矿管理局,为一级局建制,形成煤炭工业管理局负责国统煤矿,地方煤矿管理局负责地方煤矿,乡镇企业管理局矿业公司负责乡镇以下各类小型煤矿和二轻系统集体煤矿的管理体制。1983年,煤炭工业管理局改名为煤炭工业厅,负责全省所有煤矿的管理。地方煤矿管理局降格为二级局建制,划归煤炭工业厅管理。1985年,国家将山西七大统配煤矿上收煤炭工业部管理,并设立山西煤炭工业管理局(内设安全生产监察局),由原煤炭部实行垂直管理①,负责阳泉、西山、汾阳、潞安、轩岗、晋城六大统配煤矿管理。将大同矿务局上划原煤炭部直接管理,将原山西省地方煤矿管理局和乡镇局矿业公司撤销,在此基础上重新组建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下设安全监察局,为省政府部门,管理全省除统配煤矿以外的其他所有煤矿。

3.市场化培育与发展阶段(1993—2002年)。这一期间,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山西煤炭产业政策导向由过紧转向过松,片面强调“放开搞活”,导致煤炭行业管理体制上比较混乱。与此同时,“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的召开,对推动煤炭产业市场化改革起到决定性作用。

1994年,在国家《90年代产业政策纲要》的影响下,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从内容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财政投资政策上,实行“重点项目投资”和“拨改贷”政策;在价格政策上,实施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调节政策,支持煤炭企业市场化改革、加大煤炭企业内部整顿和现代化市场管理力度,促进了煤炭企业逐渐实现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1998年,山西省确立了“理顺管理体制、重审发展规划、调整发展政策、制定整顿方案”的煤炭产业政策方针,提出了“统一领导、联合竞争、优质廉价、占领市场”的煤炭经营l6字方针②。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山西煤炭产业的冲击,根据国家宏观政策部署,山西省煤炭产业开始实施“关井压产”和煤炭总量调控政策,政策的实施直接导致煤炭产量开始出现下降。

这一时期的管理体制也相应进行了调整。1994年,山西省煤炭管理局与煤炭工业厅合并,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管理全省煤矿。1998年,国家撤销煤炭部,将原中央直属的7个矿务局统配煤矿全部下放山西,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2000年,煤炭管理体制经历了重大改革,煤炭工业厅更名为煤炭工业局,为一级局建制,隶属省经委管理的委管局,负责全省煤炭工业的行业管理;煤炭工业管理局改组为煤矿安全监察局,为国家煤监局设在山西的直属单位,负责煤矿安全监察。2002年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煤矿安全监察局合署办公,负责全省煤矿安全管理职能。③訛

4.转型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从2003年,尤其是随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提出,全国性的煤炭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开始得到规范化建设,煤炭产业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开始加强规制性政策的实施,煤炭销售逐渐实现市场化调节,逐步形成了宏观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煤炭产业政策体系。

这一时期是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的关键时期,该时期的政策构成了山西煤炭产业政策体系的核心内容。从政策上开始注重推进“大集团、大公司、大基地”战略的全面实施,以保障煤炭资源整合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2004年提出“资源整合、能力置换、关小上大、有偿使用”的煤炭产业指导思想和原则。2005年,山西省全面启动了煤炭资源有偿使用以及资源整合政策,拉开了山西煤炭产业政策改革创新的帷幕。2008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标志山西省对煤炭企业全面整治过程的开始。2009年5月12日,山西省政府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的数量、责任、主体、方案编制、整合工作完成时间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山西全省范围煤炭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开始。针对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山西省通过煤炭产业规制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保证了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强化了煤炭产业自身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管理体制上也随之进行了相应调整。2004年,原由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的煤矿安全管理职能重新划归煤炭工业局。2007年,进一步理顺了相关职能,煤炭工业局由委管局升格为省政府的直属机构,同时明确为实施全省煤炭行业管理和煤矿安全监管的职能部门④。2009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升格为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为省政府组成部门,同时将原省煤炭工业局职责、省经济委员会有关煤炭工业方面的职责整合划入,确定的职能是负责全省煤矿生产、建设、经营、安全实施全过程监督管理。目前,山西省煤炭管理体制中,直接涉及煤炭管理的部门有省国土厅、发改委、经信委、煤炭厅、环保厅、安监局、国资委等部门。

(二)生产经营情况

山西煤炭工业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不断壮大,发展成为今天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产量销量飞速增长,为全省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为积极支援全国经济建设,煤炭外调量和出省量也迅猛增长。

1.煤炭生产情况。新中国建立之初,山西煤炭年产量只有267万吨,仅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8.2%。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山西煤炭工业得到大力发展和振兴,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全面恢复、缓慢发展时期(1949—197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是山西煤矿全面恢复、进行基本建设和打基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煤炭工业的主要任务是复工复产、建立新的煤炭生产秩序。到1950年底,全省主要煤矿绝大部分都已经恢复生产。1952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994万吨,三年平均增速为55%。“一五”时期,山西加快煤矿建设步伐。到1957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2368万吨,比1952年增长138%,原煤产量占全国的18.3%,名列第一。1959年全省原煤总产量为4355万吨,比1949年的267万吨增长了163倍⑤。

上世纪60年代初,山西煤炭行业经营管理与生产力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山西各大煤矿新建和改扩建竣工投产、试点推广综合机械化采煤阶段。1965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3972万吨,比1957年增长68%,8年间年均增长5.6%。“文化大革命”期间,山西煤炭工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67年煤炭产量严重下降,产量仅为上年的82%。1968年国家召开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产量开始回升。1970年产量达到5153万吨,比1965年增长35%,年均递增5.6%。1970年后,全省煤炭开采机械化水平跨上了新台阶,到1975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7541万吨,比1965年增长90%,10年间年均递增6.7%。

(2)高速发展时期(1978—1997年)。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山西作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事业得到快速发展。煤矿机械化、现代化大力发展,中小煤矿全面兴起。1979年全省煤炭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09亿吨,超过东北三省,比1949年增长近40倍,占全国的17%。1985年,全省原煤产量突破2亿吨大关,达到21418万吨,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25%。1993年全省原煤产量突破3亿吨大关。90年代末,山西煤炭实际生产能力已达4亿吨,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

(3)调整结构时期(1998—2008年)。从1997年四季度开始,煤炭市场出现疲软,全国性的限产压库,山西煤炭产量开始减少。1998年,山西对全省煤炭产运销秩序进行了进一步整顿,取缔私开煤矿1453个,压减生产能力2679万吨;1999年关闭布局不合理煤矿1565个,压减生产能力4399万吨⑥。2000年煤炭产量仅为2.46亿吨,缩减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

进入21世纪以后,山西实施煤矿资源整合,集约化程度大大提高,使得煤矿安全生产进一步好转,出现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煤炭大型集团公司。全省2002年煤炭产量恢复到3.68亿吨,2003年达到4.52亿吨,2004年突破5亿吨大关,2005年达到5.5亿吨。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煤炭需求随之疲软,价格急速下跌。山西煤炭行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提出煤炭减产,限产报价,严厉打击非法违法开采,淘汰7000多个小煤矿,取缔6000多个非法小煤窑。2008年全省共有各类矿井2598座,其中生产矿井1804座,建设改造矿井794座。但是煤炭的生产能力并未减弱。煤炭生产能力9.4亿吨,煤炭产量达到6.56亿吨,比1949年增长244.61倍。从1949年到2008年的60年间,山西共生产煤炭106.23亿吨,占全国生产总量的近1/4。

(4)兼并重组时期(2009年至今)。2009年以来,山西实行煤炭资源重组,山西煤炭产业的整体素质和资源利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整合重组的优势和成效不断显现。经过重组,2009年全省矿井总数由之前的2598处减少到1053处,办矿主体减少130个,70%的矿井生产规模达到90万吨/年以上,30万吨以下煤矿全部淘汰。2011年全省煤炭产量8.6亿吨,比2008年的6.56亿吨,净增1.86万吨。2012年达到9.13亿吨,2013年达到9.62亿吨,2014年达到9.76亿吨,连创新高。

2.煤炭销量及出省量。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山西煤炭工业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山西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同时由于煤炭外调量不断增加,为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共生产煤炭150多亿吨,外调煤炭高达70%以上。外调煤炭的辐射面达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外,同时还远销亚洲、欧洲和拉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调入省不可缺少的能源资源。

(1)低速增长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煤炭工业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及“一五”至“五五”时期的大规模建设,煤炭产量和销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到新中国成立30年的1979年,全省煤炭外调量达到7000多万吨,比新中国成立初的1949年增长了90倍。这一时期山西煤炭出口开始承担为国家创造利润和争取外汇的光荣使命。但是受铁路运力、港口装卸、国内用煤紧张,形成限量出口的局面。

(2)快速增长期(1979—1990年)。1979年到1990年是山西煤炭工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1980年,国家确定山西为能源基地。1984年10月,山西的统配煤矿率先实行了投入产出总承包以及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85年以来,山西煤炭工业企业贯彻省政府以销定产,以运定产的方针,积极拓宽煤炭销路。1985年全省煤炭销售1.95亿吨,其中外调出省煤炭1.38亿吨,占全国省际间净调出量的71%,比净调出量第二大省河南省高出60多个百分点。1986年全省煤炭销售率达到95.6%,外调出省煤炭1.53亿吨。1990年全省煤炭销售2.7亿吨,比1985年增长38.5%,其中外调出省煤炭2.03亿吨,占全国省际间净调出量的72.64%,比1985年增长47.1%。煤炭出口从1980年的237万吨,增加到1990年的1263万吨,增长4.3倍。

(3)高位徘徊期(1991—2000年)。进入九十年代,山西大力实施科教兴煤战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煤炭销量也随之增长。但是由于受到国际、国内煤炭市场的影响,这10年间,煤炭销售呈现波动状态。1991年国家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的比例改变,全省煤炭销售2.76亿吨,存煤达到6659万吨。1992年全国生产、建设高速发展,随着大秦线全面开通,煤炭产销逐步趋好,煤炭销售量为2.94亿吨,产销率达到99.85%,供应全国26个省市区和12个单列市。1993年山西获得自营煤炭出口权,当年自营出口煤炭130万吨。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煤炭价格放开,新税制实施,山西对煤炭产运销进行全面整顿,煤炭销售量达到3.24亿吨,同比增长5.1%。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席卷全国,煤炭市场持续疲软。山西煤炭也陷入了销量下降、效益下滑、企业亏损额的困难局面。当年全省煤炭销售仅为3.39亿吨,同比下降3.3%;出口314万吨,创汇1.1亿美元。1998年煤炭销售3.05亿吨,同比下降10.0%;出口205.1万吨,同比下降34.7%。

(4)高速增长期(2001年至今)。21世纪以来,随着山西经济的快速提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山西煤炭行业进入深入改革和发展时期,加快煤炭行业聚集成为山西煤炭工业的发展选择。煤炭销售和外运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1年全省煤炭销售2.83亿吨,同比增长4.3%,扭转了负增长局面。全省外运出省煤炭突破2.5亿吨大关,达到2.53亿吨,同比增长12.3%,比外运最多的1997年高出1943万吨。出口煤炭3695万吨,同比增长35.1%。2002年煤炭销售达到3.59亿吨,外运出省煤炭2.78亿吨。2003年煤炭销售突破4亿吨,外运出省煤炭突破3亿吨。到2007年煤炭销售突破6亿吨大关,比2000年增长1.3倍。外运煤炭突破5亿吨大关,比2000年增长1.37倍,比1978年增长8.8倍。

2008年金融危机突袭,全球经济回落,煤炭需求疲软,价格急速下跌。晋煤外运受到严重影响,当年外运出省煤炭5.33亿吨,同比下降0.57%,成为近十年来首次下降。2009年煤炭销售量4.46亿吨,同比下降16.3%。

从2009年开始,山西煤炭实施新一轮的煤炭资源大整合。2010年煤炭销售恢复到5.12亿吨,同比增长14.8%。2013年在国内煤市低迷的情况下,作为山西支柱产业的煤炭行业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全年煤炭出省销量完成6.16亿吨,同比增加3422万吨,增幅5.88%。

二、山西煤炭行业面临新趋势

长期以来,煤炭作为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导性能源和基础性能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十三五”及今后更长一个时期煤炭工业发展,客观认识、理性对待煤炭经济运行态势,关系未来山西如何实现科学发展,如何实现“富民强省”目标。

一是煤炭工业进入“改革深水区”和“发展新常态”。同我国经济发展一样,煤炭工业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处于价格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产能过剩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这一论断主要基于改革转型所面临的形势和由此所带来的众多矛盾。而煤炭工业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意味着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煤炭需求将维持低速增长,进口煤保持高位,煤炭市场供需总量宽松将成为新常态。

二是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但煤炭主体能源地位不会改变。随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进步提高、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煤炭的市场需求将可能有所回落。同时也应看到,我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强国亦是能耗大国,煤多油少气缺的资源状况,决定了在未来几十年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不会改变。特别是随着洁净煤技术快速发展,煤炭利用由燃料向燃料和原料并重转变,煤炭的地位仍将无可替代。

三是随着能源革命的开展,煤炭工业将围绕价格竞争力重新洗牌,煤炭未来发展的竞争力将取决于煤炭资源使用效率的提升以及低碳型发展模式的选择。在全球化经济之中我国煤炭工业与世界煤炭工业的关联、互动越来越明显,国际市场煤炭价格对我国煤炭市场的定价影响越来越大,一个统一的世界煤炭市场即将形成⑦。特别是随着能源革命的不断深入,能源的商品属性终将还原,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终将构建,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终将形成。可以预见,在供求关系逆转的市场态势下煤炭工业以往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将逐步消失,围绕价格竞争力重新大洗牌不可避免。

四是低碳经济成为推动能源战略调整的主要驱动因素。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许多国家开始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作为指导本国能源战略调整的重要方向,力求将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向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模式,以可持续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标志着我国“两型”发展在由发展理念向发展模式转变之后,将进一步向法治化、制度化发展。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强制性约束仍将成为中长期的重大战略因素。

三、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必须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全省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继续深化煤炭管理体制改革。强化煤炭产、运、需等相关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改革方向,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深化企业改革,减少行政干预,完善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机制,强化煤炭产、运、需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推动政府科学高效管理,建议在现有职能部门基础上,立足于我省能源产业发展特点,进一步整合职能、集中管理、加强监管,组建设立精简高效统一的能源综合管理部门,统一研究我省能源战略、管理能源资源、制定能源工业政策和法规以及能源行业管理,以综合化的管理体制解决“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扯皮推诿”和“监管空白”的积弊,促进能源政策政令畅通。同时,为了防止集中管理可能产生的“集中腐败”,建议采用“三分监管”的办法,即权力分设、监管分段、审查分级,同时要发挥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的监督作用,从源头上遏制和预防腐败。

2.积极实施煤炭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实施再重组战略。在2008年以来煤炭同行业资源重组基础上,建议加快实施上下游的再重组模式,推动省内国有大中型煤炭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和电、焦、钢、化、物流等企业的产权融合,全面整合省内资源,组建成立1~3家新的大型综合性能源集团并择机上市,使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市场影响力的大型综合性能源集团。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煤炭工业生产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转型。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是长远发展问题,必须从现在开始抓起。建设安全高效煤矿,优化煤炭生产结构。按照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加快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升级技术结构,降低劳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对五大灾害等重大隐患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从技术上为杜绝各类事故提供保障。坚决做到因地制宜,不盲目跟风,坚决破除产业结构初级化、趋同化,按照“煤炭六型转变”的方针,整体安排、统一部署煤炭产业转型。

3.大力推动煤炭科技革命。以“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发展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实施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加快低碳社会建设,创新低碳发展机制。围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选准方向,优选项目,动态更新,重点实施科技攻关,在部分领域率先取得突破。以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为抓手,紧跟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能源技术革命的国际前沿,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要素链,完善政策服务,营造优质环境,努力将科技创新城打造成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煤基低碳技术研发中心。

4.努力打造全国性“立体式能源中心”。突破以往“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以生产和输出初级产品为主的平面式发展模式,在比较优势基础上以有效整合区内和区外资源为指向,创新山西能源管理体制,转变煤炭产销观念,开发推广煤炭绿色转化技术,推动煤炭产业安全、清洁、高效、低碳发展,建立煤炭储备基地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中国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做好其他配套产业、关联产业发展,为能源中心建设提供多元化支持,力争“十三五”形成以特定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市场交易、教育培训、物流会展、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立体式现代产业体系。

5.加强煤炭领域的开放合作。加强与周边省份的煤炭产能联合控制。山西与蒙、新、宁、陕、甘等省份,应在区域合作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建立能源开发区煤炭产能联合控制方案,避免过度开发,实现煤炭供需平衡,稳定国内煤炭市场。加强与周边省份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一制定能源开发区生态环境治理规划,研究生态环境补偿标准,设立能源开发区生态环境补偿基金,用以雾霾治理、流域跨界断面治理、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修复以及大范围地表沉陷区治理等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建立能源开发区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以保护生态环境。此外,山西应与周边区合作建立能源运输与物流体系,建立统一的能源运输与物流体系,建设战略能源资源储备和转运基地,降低能源运输通道的物流总成本。

注释:

①高峰.山西煤炭管理体制问题剖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9)

②周洁.浓墨重彩写辉煌——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工业发展回顾[J].前进,2008(10)

③高峰.山西煤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中国煤炭,2008(10)

④高峰.山西煤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中国煤炭,2008(10)

⑤杜永刚,赵卫平.关于综合利用废弃矿井巷道的思考[J].经纬天地,2014(4)

⑥孙春升,郭建利.2013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煤炭经济研究,2014(2)

参考文献:

[1] 高峰.山西煤炭管理体制问题剖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9)

[2] 王佳丽.山西煤炭管理体制在改革中日趋完善[N].山西经济日报,2009-9-17

[3] 周洁.浓墨重彩写辉煌——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煤炭工业发展回顾[J].前进,2008(10)

[4] 孙春升,郭建利.2013年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煤炭经济研究,2014(2)

[5]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能源经济60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3月版

[6] 余谋昌.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7] 张梅.绿色发展:全球态势与中国的出路[J].国际问题研究,2013(5)

[8]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14版

[9] 陈宗兴.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2012-11-02

[10] 潘跃飞.煤炭行业区域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11] 高峰.山西煤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中国煤炭,2008(10)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6)

(责编:李雪)

推荐访问:山西 发展历程 煤炭 趋势 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