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作风及其历史价值

时间:2022-05-30 15:35:02  浏览次数: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作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9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党积累了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和发扬了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传统作风,这是党的宝贵历史财富,具有永恒的历史价值。

一、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色

作风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也就是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党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精神、整体素质、政治倾向和纪律规范的体现和反映,是党的组织和党员个人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在实践中的外在表现,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它包括党的思想、政治、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作风。从毛泽东同志的作风问题是党的“第一重要的问题”,到陈云同志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党的生死存亡”,都明确了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党风问题关系党的命运。

重视党的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一大特色。党为什么特别重视作风建设?这是由党自身特点和所处的环境、肩负的使命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接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外部传入的,党是在共产国际帮助和指导下成立的,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受共产国际的领导,这就有一个如何对待马列主义和共产国际指示与苏联经验的问题。同时,党是在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国度里领导人民进行革命,自身组织成分相对复杂。因此,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的任务格外重要而且艰巨。党在加强作风建设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表现出令世人赞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风貌,为我们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二、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长期以来,我们讲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突出强调的是三大作风,实际上,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传统作风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信仰坚定,甘于奉献。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党同强大的反动势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为了实现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夏明翰烈士在就义前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不朽诗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1940年2月壮烈殉国,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生命最后日子是以棉花、树皮、草根为食。我们的广大党员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自己的唯一追求,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在任何困难挫折面前不悲观、不退缩、不动摇,由此我们才能由建党时的50多名党员,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战胜了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如果没有这种坚定的奉献精神,无法想象我们能做到以弱胜强,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立足国情,大胆探索。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是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行。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开始探索中国革命之路。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以非凡的勇气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摆脱了苏联经验的束缚,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国情出发、立足实际的优良品质:一是根据国民党反动派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的形势,党及时实现了由重点搞工农运动向武装革命的转变;二是根据中国的阶级状况、力量对比,党探索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的道路,而不是像苏联那样以城市革命为基础。在探索过程中,党不断纠正自己的失误,不断克服“左”和右的错误倾向。在革命的各个时期,在各个根据地、解放区,在各个战场,我们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都进行了大量创造性工作,开创了各个局部地区的生动局面。

(三)理论联系实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但科学的理论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和运用,否则不但不能引导事业成功,还可能招致失败。党成立后就开始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探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目标、动力、任务、前途等基本问题。为了反对党和红军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做法,1930年5月,毛泽东写下了《调查工作》一文,阐明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遵义会议后,党内开始逐步摆脱教条主义束缚,从实际出发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经过延安整风,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有效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各地实际相结合的问题。

(四)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并不断发扬的优良传统。一是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愿望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既明确要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目标,又通过具体的政策和党员行为实实在在为群众做事,关心群众生活;二是坚定地依靠人民群众,坚信“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各级党组织注意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呼声,引导群众前进,坚持反对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战胜了国内外反动势力,取得了执政地位。

(五)发扬民主。由于斗争环境异常残酷,我们党从成立起在组织制度方面更强调集权和纪律,但是党同时非常重视民主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发扬民主作风。一是党的方针政策制定,实行集体讨论决定。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讲话中指出:“党内民主的实际,就是容许任何不同意见的提出与讨论。也正是由于民主方法保证着交换意见,并使之概括起来作出结论,形成全党一致的方针。”二是领导作决策时,认真听取下级意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央经常把某中央局报告直接转发其他地方实行。中央曾多次接受战略区领导人的意见而修改中央的决策,如1948年接受粟裕建议放弃了派华野主力渡江的计划。三是在革命队伍中实行官兵平等。毛泽东1928年11月给中央报告中指出:“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四是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长期的党内生活和思想斗争实践中,党内同志基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原则,以达到团结为目的,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有效解决党内分歧,批判错误思想,纠正不良倾向。党通过发扬民主,大大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调动了全党同志的积极性。

(六)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民族危难之时,成长于艰苦环境之中,不仅敌人强大,而且物质生活也十分匮乏。艰苦奋斗是党的政治本色,是党在长期艰苦的革命环境中形成的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作风。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艰苦奋斗,军民兼顾,和蒋介石国统区的上面贪污腐化,下面民不聊生,完全相反。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是一定会胜利的。”抗日战争时期,华侨领袖陈嘉庚在重庆和成都见到国民党官员假公行私,贪污舞弊,生活奢华,心情十分沉重,而到了延安后顿时感到“如拨云雾而见青天”。正是由于党领导人民长期的艰苦奋斗,形成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才能够度过极端艰难的岁月,战胜了强大的反动派。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

(七)言出必行。民主革命时期,全党无论在实现党的最低纲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是落实具体任务方面,都做到了言出必行,实现了取信于民,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的最大愿望就是获得土地。国民党也讲要实行“耕者有其田”,但并没真正实行。而我们党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的事实,使得农民迅速分清了谁真正代表农民的利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随后各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打破了几千年来套在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使农村各阶级占有的土地大体均等,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解放,并由此迸发出极大的革命热情。陈毅同志曾感慨: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三、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历史价值

党的作风建设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党的事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充分挖掘和运用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历史价值。

(一)推动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制度建设实践也告诉我们,没有正确的思想、良好的作风,制度建设也难以有效推进。制度是人建立的,是由人来遵守和执行的。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建立的制度才能符合规律,具有可行性;只有坚持发扬民主、密切联系群众,建立的制度才可能符合人民群众利益,不会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的工具;只有坚持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我们的政府才可能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一些部门才不会利用制度与民争利,避免发生腐败;只有坚持勇于探索,我们才不会为既有的东西所束缚,提高制度创新效率,把握改革时机,及时解决各种矛盾;只有坚持言出必行,说得到做得到,已有的制度才能得到遵照执行,不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就能取信于民。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着力实现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的紧密互动,用良好的作风来促进制度建设。

(二)调整利益关系。密切联系群众,实质上是对待各种利益的态度问题。当前社会利益格局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矛盾突出,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构成了很大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对待利益问题的态度,决定了党能否妥善解决社会利益矛盾。执政条件下,党员的群众观念、奉献精神不能丢,把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党的利益统一协调起来的底线不能放弃。调整利益关系向来是难度非常大的事情,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发扬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三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自身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决不能事事先为自己打算,更不能只为自己打算。作风出问题,必然极大制约党妥善处理利益问题的努力。我们搞革命的时候,可以对人民群众许诺,以未来前景动员群众,而我们现在是执政党,我们没有理由让群众等待,利益分配方面的问题不能解决,很快就会丧失民心。所以我们要继承发扬民主革命时期全党同志为人民利益而努力奋斗的作风,把失衡的利益关系理顺,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三)激发改革动力。目前我们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但是我们在改革攻坚方面存在两方面突出问题:一是抱着过去的框子不放,动辄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自己限制自己;二是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但畏难求稳,行动迟缓,得过且过。民主革命时期,党没有抱着苏联经验不放,摈弃了所谓“国际路线”,才走出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全党在确定了目标后,就全力以赴去做,努力做好。党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勇于改革创新、求真务实,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具有创新胆识和魄力、善于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消除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的风气,才能及时摆脱困境,走向胜利。回顾近些年来的改革进展情况,我们看到,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难以解决,固然有体制原因、产业结构特性原因,但与缺少勇于开拓进取、言出必行的作风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立足国情、大胆探索的优良传统作风,重振改革开放初期“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雄风,鼓励领导干部敢干事业干成事业,给改革者更大空间,激发党的改革创新动力,才能完成改革攻坚的任务。

(四)优化社会风气。近些年来,我国社会风气状况让人担忧,愚昧迷信、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不良风气、丑恶现象部分弥漫,呈现常态化趋势,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对此强烈不满。社会风气的好坏,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优化社会风气,需要一个带头力量,这就是执政党。古人云: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民主革命时期,人民群众跟党走,是因为广大党员干部通过自己的言行把党的先进性充分展示出来了,赢得了群众的敬佩。大跃进失败后,人民群众为什么能跟共产党共度难关,很重要的一点是当时党员干部与群众共患难,而不是群众忍饥挨饿,干部饱食终日。因此,只有不断加强党风建设,继承发扬党的甘于奉献、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作风,才能荡涤“官场文化”,净化党内风气,以党风带民风,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

责任编辑:郭 志

推荐访问:民主革命 优良传统 作风 时期 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