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5-28 16:14:01  浏览次数:

【作者简介】陶聆之(1971-),女,广西桂林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在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区直分校从事行政管理工作。

【摘要】 运用现代统计软件SPSS13.0,对2000年-2006年的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多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布有显著性差异。然而,这种差异正在逐年缩小,财政预算内经费对各级教育生均分配的合理性在逐年提高。

【关键词】 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差异

一、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总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1980年至1992年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6%。为进一步推动教育的发展,我国政府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教育经费要做到“三个增长”,即“政府财政对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切实保证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在“三个增长中”,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可以作为其他“两个增长”的前提和基础,即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只能反映教育拨款占财政拨款的比例以及教育拨款的绝对值。教育经费是否真的增长,能否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还要看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长情况,包括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

总的来说,本研究选择生均教育经费,尤其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作为研究对象是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生均教育经费是考察教育经费情况的根本指标,是衡量在校生教育投资量大小的指标,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教育经费提供的程度,也可以通过它考察教育经费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程度。二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反映了财政资金对教育的支撑程度,提高财政教育经费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例,是提高教育经费的主渠道。由于各级教育的教育成本的差异性和国家教育政策的导向性等原因,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是不同的。通过实证研究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差异,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握政府教育政策倾斜的重心,进一步探讨政府在协调各级教育均衡发展中的责任。

二、 文献回顾

关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国内学者研究的成果颇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研究包括沈百福、杨颖秀、肖赞军、刘立峰等的研究。他们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生均教育经费的区域差异和级别差异。具体而言,区域差异既包括生均教育经费的省域间和省域内的差异,也包括城乡之间的差异。沈百福的研究证实了前者,其研究结论表明:省内各地级市之间的差异明显小于全国各省之间的差异;省内各县市之间的差异明显大于各地级市之间的差异。吕海鸿则实证研究了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2000—2004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但是城乡普通小学和中学在生均经费、生均预算内经费、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等指标上差异十分明显,并且在公用经费,特别是预算内公用经费上的差异最为显著。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比较研究了不同教育层次生均教育经费情况,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即高等学校生均教育投入明显高于其他教育形式,而基础薄弱、发展滞后的初中和小学教育生均投入增长太慢,不但落后于高等教育,而且低于全国教育生均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

已有的研究成果侧重于对生均教育经费的区域差异的研究,对不同教育层次的生均教育经费,尤其是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直接研究不多,这为本研究留下了较大的创新空间。

三、 研究数据与研究设计

(一) 研究数据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于2001-2007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作者缺乏2002年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导致2001年的部分相关数据无法获得。但这并不影响整个研究的可信度和参考意义。

表12000-2006年各级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基本情况(单位:元)

(二) 研究设计

1. 研究假设。本研究的零假设H0为: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中位数无显著性差异,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布无显著性差异。SPSS将自动给出统计结果和检验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相伴概率值。若相伴概率小于或等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则应拒绝零假设H0;如果相伴概率大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则应接受零假设H0。

2. 研究过程。(1)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计算均值和标准差(见表4)。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均值将近是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均值的5倍。其原因可能是高等教育需要较高的培养费用,但其中也不排除国家教育政策向高等教育倾斜的缘故。标准差可以反映一组数据关于均值的平均离散程度。本研究中普通高等学校的标准差为969.0889,大于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标准差。反映出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变化的幅度大,这点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由2000年的8625.65元降低到2003年6522.48元,再到2006年的6395.38元。

表4描述性统计

(2)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是推断来自多个独立总体的样本数据是否显著差异的统计分析方法。在SPSS中,通常有两种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方法。一种是多独立样本的中位数检验,其基本原理是如果多组独立样本的中位数没有显著差异,多组独立样本有共同的中位数,那么这个中位数要处于每组样本的中间位置;另一种是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其基本方法是先将多组样本数混合按升序排列,然后求出每个观察值的秩,对多组样本的秩分别求平均值。由于本研究采用了两种多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因此输出结果中有两种检验方法。

a. 多独立样本K-W检验结果。从表5中可以看出,共有24个样本,各样本组的平均秩分别为21.50、11.50、7.83、9.17;表6中得到卡方统计量为13.787,相伴概率为0.003,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零假设,认为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b. 多独立样本中位数检验结果。表7为Frequencies结果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普通高等学校中大于共同中位数(即将2000年和2002—2006年所有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按照升序排列,求出处于中位数位置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年份有6个,没有小于或等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普通中学中大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有3个,小于或等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也有3个;普通小学中大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有1个,小于或等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也有5个;幼儿园中大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有2个,小于或等于共同中位数的年份也有4个。

表8为Test Statistics表,该表显示,共同的中位数为1402.105元,计算出的卡方统计量为9.333,相关概率为0.025,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零假设,接受备择假设,认为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中位数有显著性差异,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表8检验结果

四、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 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变化幅度大于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

在调查的六年里,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时增时减,基本上没有固定在某个水平。而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都呈增长趋势,基本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反映出国家财政性教育投资在这三级教育中的稳定性和持续增长性。

(二) 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布有显著性差异

由研究结论,我们可以作如下进一步思考:公共教育经费的有限性和各级教育经费需求的无限性是教育经费分配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而且1993年就提出的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4%的目标尚未实现(见表2),因此如何更有效、更公平和更持续地分配公共教育投资已成为我国教育投资政策的核心问题。就效率而言,公共教育资源应当集中于教育收益率最高的地方。大量研究表明,基础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最高,因而基础教育应成为公共投资的重点。就公平而言,政府需要确保每一个合格的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公共教育经费既定的条件下,确定经费在各级教育间的比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各级教育的适龄人口,教育结构和教育规模、各级教育的成本情况等。因此,目前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各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标准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中的差异正在逐年缩小,财政预算内经费对各级教育生均分配合理性在逐年提高。我们仍以表1相关数据为例。2000年,普通高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8626、812、500、652元;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普通高校的比值分别是0.09,0.06和0.08,各级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差异极大。2000年以来,我国高中及以下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普通高校的比值持续提高,到2006年普通高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别为6395、2093、1672和1605元,普通高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和幼儿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普通高校的比值分别是0.33,0.26和0.25;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24、20和1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虽然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量逐年增加且比例较大,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总体也比较稳定且呈上升趋势(见表3)。但是我国仍然保持着基础教育公共支出水平偏低,高等教育公共支出水平过高的局面。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国政府应该遵循公共教育经费级类分配的基本原则,即不断缩小普通高中及以下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与普通高校之间的差距。为实现各级教育均衡发展,充分体现义务教育的民生基础地位和教育公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在级类分配结构上,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经费在教育总投入中的比例,不断缩小各级教育之间在投入上的差距。在区域分配结构上,鉴于我国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滞后,因此,一方面大力发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提高其自身的教育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并将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合理地分配到各级教育中,在此基础上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并使教育经费分配结构得到区域整体优化,逐步实现各地区、各级教育特别是边远山区教育的公平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百福.20世纪末我国教育投资变动分析[J].教育科学,2002(1)

[2] 沈百福.区域层次与中小学生均经费地区差异[J].上海教育科研,2003(12)

[3] 吕海鸿.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 刘立峰.我国各类教育投资结构现状及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3 (10)

推荐访问:支出 教育经费 差异 实证研究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