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户雏鸡死亡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4-12 10:18:16  浏览次数:

中图分类号:S858.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1)06-0037-01

雏鸡死亡率高是制约养鸡业发展的瓶颈。导致雏鸡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如饲养管理不当、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中毒病等。农村散养户在养殖过程中雏鸡的死亡率更高,2010年笔者调查了本辖区内200个养鸡户雏鸡的成活情况,200户共购买雏鸡13 906只,8月龄成活7 489只,成活率为53.85%,个别养鸡户的雏鸡成活率低至18.51%。雏鸡的高死亡率给养鸡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养鸡业的生存与发展。现将农户雏鸡死亡原因分析如下,并提出几点防治措施,供参考。

1雏鸡死亡原因分析

1.1种禽原因

农村散养种鸡饲养未形成规模,种鸡日粮单一、营养不全、鸡体营养不平衡,因此其所产的种蛋不仅孵化率低,而且出壳的雏鸡初期容易出现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等营养缺乏症,抗病力差。其次种鸡带菌、带毒者经种蛋可垂直传播鸡白痢、鸡副伤寒等疫病,使子代存在发生疫病的隐患。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散养种鸡免疫不规范或者根本未进行鸡新城疫、法氏囊等疫苗的免疫接种,所以其种蛋孵出的雏鸡母源抗体参差不齐,导致在进行常规免疫后经常因免疫失败而发病。

1.2种蛋原因

农户为了降低成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种蛋的选择不严格,种蛋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因而出壳雏鸡个体大小、强弱不均,不易管理,死亡率高。刚开产的种母鸡所产的蛋个小,孵化率低,弱雏多。若种蛋储存过久,则孵出的弱雏也增多。有些孵化场甚至收购商品鸡所产的蛋作种蛋,导致了种蛋孵化率低、雏鸡生活力下降和抗病力减退。

1.3饲料原因

饲料品种单一,营养缺乏。农户饲喂雏鸡习惯于用大米、谷物等传统饲料,由于营养不均衡不能满足雏鸡的生长发育需求,导致雏鸡生长慢、体质弱、抗病力差、容易患病,从而导致雏鸡大量死亡。在饲喂雏鸡时一些饲养户会过早过多的给雏鸡喂食鱼粉等蛋白质饲料,这样不仅不能使雏鸡强壮,还容易引起雏鸡的消化不良,严重的还会导致其蛋白质中毒而死亡。

1.4饲养管理不当

雏鸡饲养密度过大,造成鸡群采食不均,发育不整齐,鸡群过度拥挤,在惊吓、寒冷等应激因素下弱雏极易死亡;鸡舍卫生环境差,地面潮湿,粪便清理不及时,污染严重,雏鸡乱啄乱饮,易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白痢病和球虫病等疾病。

1.5其他因素

农村个体孵化房温度、湿度难以控制,出壳的瘦、弱雏鸡过多,难饲养,死亡率高。农村散养户逐渐增多,疫苗接种工作不到位,防疫药品单一,易暴发新城疫病、禽流感等传染病,也是造成雏鸡死亡的重要原因。

2防治措施

(1)加强农村个体孵化房的管理,提高孵化员的技术水平。目前,农村个体孵化房很多,70%的孵化房不规范,孵化人员的技术水平低,这就需要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孵化技术人员实行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定一套严密的卫生防疫管理制度,提倡和引导有条件的孵化场和养鸡大户进行集中育雏,提高雏鸡成活率。

(2)制作规模式育雏箱,严格控制饲养密度。农村养鸡户一般将3周龄内的雏鸡饲养在约0.35m2纸箱内,每个纸箱装20~25只雏鸡,饲养密度过大,鸡群拥挤,采食不均,造成个体发育不整齐,弱雏易死亡。但是密度过低,寒冷季节又不利于保温。因此,必须控制合理的饲养密度,一般6周龄前以20只/m2为宜,随着日龄增长,个体增大,育雏面积也应增加,6~12周龄,12只/m2是较合适的饲养密度。

(3)改善鸡舍环境卫生条件,增强雏鸡抗病力:①育雏室要勤扫勤垫,保持清洁、干燥。②提供清洁饮水,定时喂料。一般雏鸡出壳后12h左右开始饮水,饮水要确保清洁,喂料要少喂、勤添,并饲喂一定量的青绿饲料,以补充维生素的不足。为防止雏鸡拉稀,可在饲料中加少量的土霉素等药物。

(4)适时开展雏鸡的防疫工作,控制传染病的发生。雏鸡体小娇嫩,很容易受外界环境中的各种致病微生物的侵袭而感染疾病。因此,应注重定期消毒,适时免疫接种和使用适当的预防性药物来控制疾病。①免疫接种:1~10日龄雏鸡分别接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鸡新城疫Ⅱ系疫苗;2个月后接种鸡新城疫Ⅰ系疫苗、禽出败菌苗。②15日龄左右的雏鸡易患鸡白痢病,选择2~3种广谱低毒抗生素轮流、交叉使用,效果较好。如用乳酸诺氟沙星,每10kg饲料中添加1g,连续喂5~7d;土霉素、甲磺酸培氟沙星,每5~10kg饲料添加1g,连用5d。③鸡球虫病的防治:15~45日龄的雏鸡易患该病,可用氯苯胍按30~60mg/kg拌料喂服,连用7d;球虫散,每1.5kg饲料中添加10g,正常量采食,效果较好。

推荐访问:雏鸡 农户 防治措施 死亡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