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的德育功能

时间:2022-03-23 11:07:18  浏览次数:

摘 要:广东省推行的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的德育功能,挖掘人生规划教育与初中生德育工作的契合点,从新的维度加强和完善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人生规划教育 初中生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6-091-0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越来越严峻。面对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变化,面对就业难的高压现状,人生规划教育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生规划教育以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为主要目标,关注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对人的一生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1]。人生规划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为社会培养各种优秀的人才,使学生掌握各种职业技能;另外一方面是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以及就业观、创业观等道德能力。由此可见,德育是人生规划教育的教育职能之一,也是重要的职能。

德育无论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教育的实施,还是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但德育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初中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向来是令人棘手的事情,德育工作在实践中由于脱离学生实际等原因,常常受到学生的抵触,德育效果也大打折扣,如何加强和完善德育工作,成为许多专家学者一直努力探索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的德育功能,挖掘人生规划教育与德育的契合点,从新的维度加强和完善德育工作。

一、人生规划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1、人生规划教育的内涵

人生规划,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方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趋向做出的一种预先的目标决定和为实现目标的设计与策划。

人生规划教育,也称生涯教育,1917年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西德尼·马兰(S.P.Marland)正式提出,之后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发展和运用。所谓人生规划教育(生涯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达到个人生涯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手段[2]。

2、德育的内涵与外延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3]。

对于德育外延的界定始终应遵循“守一望多”的原则。“守一”即是把道德教育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德育范畴的最基本内涵。“望多”即是要兼顾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德育的外延从内容上可以总结为思想、政治、道德三方面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则从属于德育,只有这些教育领域中涉及教育的部分才属于德育范畴。

3、人生规划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人生规划教育是以培养人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归根到底是以培养人的劳动态度与劳动能力为目标,也即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志是人们的生产劳动……人只能是从事物质生产的社会的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人,而不可能成为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纯粹的、抽象的人[4]。劳动在人的一生当中意义重大,因为劳动是实现人类自身理想的基本过程,是创造社会价值的基本手段,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更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标志。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是指个人劳动的能力(体力和智力)多方面的、充分的和谐的、自由的发展[5]。劳动教育是提高人的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都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而人生规划教育正是对劳动教育的贯彻与落实。

劳动教育属于德育的内容,而劳动观点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因而人生规划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人生规划教育与德育是一种被包含的关系。

二、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的德育功能

1、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

我国政府对中小学(大陆地区)的德育内容有统一的规定。《中学德育大纲》规定德育内容如下:1.爱国主义教育;2.集体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教育;4.理想教育;5.道德教育;6.劳动教育;7.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人生规划教育主要作为一种劳动教育,是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教育时无不渗透德育的其他内容,人生规划教育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具体如下:

(1)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

美国全国职业信息统合委员会开发了一个生涯发展的蓝图—《国家生涯发展指导方针ZCDC》。这个指导方针将中学的生涯发展分为三个领域:自我认识、教育与职业的探索、生涯规划,而这主要体现为生涯认知、职业情感与职业技能三方面。由此可见,人生规划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更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根本性问题。它是以生命意义的探索为起点,在人生意义的追寻和生涯角色的认识之后,进行生涯角色的选择和生涯历程的实践。人生规划教育注重帮助中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等,引导他们对美好世界的向往,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动力,由此可见,人生规划教育有助于中学生“三观”的探索和完成。

(2)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6]。对中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希望他们能够在将来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而所谓职业道德修养就是指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员,按照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使自己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达到一定的职业道德境界[7]。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规范包括:1.文明礼貌2.爱岗敬业3.诚实守信4.办事公道5.勤劳节俭6.遵纪守法7.团结互助8.开拓创新。这8个基本规范无不体现了德育的内容。人生规划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通过对职业世界的分析从而明白高度的责任心与强烈的责任感对将来职业成功的重要性,促使他们更加注重平时良好品质的培养。

2、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使德育的目标更加清晰

《中学德育大纲》(1995)规定中学德育的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的目标旨在通过人生规划教育促使初中生形成自我认识及人生探索与规划的能力,从而协助个体发展。由此可见,在目标上,人生规划教育与德育活动是一致的。

美国人生规划教育理论的先驱和典型代表人物——金斯伯格(EliGinzberg)将生涯发展分为幻想期(11岁以前)、尝试期(11-17岁)和现实期(17岁以后)三个阶段。初中生的人生规划正处于尝试期阶段,他们对各种职业存在感性的直观认识和评价,但这种认识与评价只停留于感性的接触,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学校通过人生规划教育将学生的认识与评价根据自身的情况理性化,使其更加全面地认识职业,并提高自身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从而拓展自身素质。当学生将来以较高的职业素养与娴熟的职业技能应用于自身的职业实践中,那么学生的人生规划教育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而德育目标也就相应体现了。

3、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使德育的实效性更加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文化也实现了全球化,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政治观念逐步多元化、多样化、复杂化,对校园和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加以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封闭性与传统性,德育工作开展多年以来其实效性并不明显,德育工作困难重重。

“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通过引导初中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职业,学习规划人生、规划发展,把学生个人、社会生活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人生规划教育从单纯的说理拉近到自身的利益与实践上来,使之活化、实化、具体化,这就为学校德育工作找到了有效的途径[8]。

德育工作之所以难以开展并缺乏实效性,主要在于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与学生实际的思想道德状况有一定差距,而这也是德育的基本矛盾。假如能将德育工作的开展回归到学生自身实际发展的需求,那么德育工作实效会更加明显与突出。而人生规划教育与学生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是其他任何的学科教学都无法比拟的,人生规划教育实现了德育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因此,应将德育渗透于人生规划教育之中,避免其说教性与空洞性,从而达到德育的实效性。

4、人生规划教育有利于更好地践行德育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组织与进行德育,提高德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主要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疏导原则等。

根据金斯伯格的理论,初中生处于生涯发展的尝试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身心发展不平衡,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对人生目标、自我发展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初中生的兴趣和一生的发展为逻辑起点来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确立确实可行的人生目标。为了做到“以人为本”,初中生的人生规划教育必然贴近社会社会实践,必然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因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初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根据自身兴趣并通过实践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形成创新精神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而这也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的体现。

另外,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立足于青少年个性的差异来开展教育工作,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初中生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使他们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特长,从而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这也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

总而言之,人生规划教育的过程中时时处处体现了德育的原则,并将各种原则具体化、鲜明化,有利于更好地践行德育的原则。

5、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方法成为德育策略的借鉴

没有一种教育活动是不需要教育方法的。《孟子集注》中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同样,人生规划教育与德育都需要一套完善的方法体系,现行的德育却往往以说教为主,流于形式,在实际效果上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而人生规划教育有很多值得德育借鉴的策略,假如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策略,那么其工作开展将更加完善。

(一)成功个案教学模式

在开展人生规划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借用成功个案进行辅佐教育,如优秀学生家长人生规划案例、榜样人物案例等。成功的人生规划教育个案往往凝聚着朴实的道理和内在的规则,挖掘其相关的规则并探寻背后的规律,对三观尚未形成的初中生来说,具有鲜明的旗帜和导向作用。所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成功个案辅佐教学,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是值得德育工作开展的借鉴的。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

人生规划教育倡导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依据是主体性原则,素质教育的基本原理,该模式主要通过创设适合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情境,根据情境开展相应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情感、方法和能力一体化的真实体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体验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养成都有着良好的效果[9]。我国现行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的灌输式模式,很多创新模式仅停留于口头,引起学生的反感与抵触,而体验式教学模式则主要以学生自身体验为主,从学生立场出发,符合中学生在这年龄阶段渴求被尊重、被重视的心理特征,值得德育策略借

鉴。

三、结论

总之,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它使德育的目标更加清晰,德育的实效性更加突出,有利于更好地践行德育的原则,并且丰富、完善了德育的方法策略。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充分发挥了德育的功能,将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与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志强.美国生涯教育的实施及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8:43

[2]赵会娜.青少年生涯教育的必要性及措施[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24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P330

[4]张耀灿,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0

[5]张耀灿,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1

[6][7]信长星等.职业道德[M].蓝天出版社,2000:21

[8]李小鲁.在全省“初中生人生规划指引”专题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的讲话http:///publish/con_img/rsgh.doc

[9]张丽莉.论职业生涯教育的德育功能[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121

推荐访问:初中生 德育 规划 功能 人生


[论初中生人生规划教育的德育功能]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