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走近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时间:2022-03-06 10:21:17  浏览次数:

郑哲敏是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力学家。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带领团队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等一系列问题。

2013年1月18日,郑哲敏院士被授予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一年,他89岁,献身祖国力学事业已整整58个年头。

报国是不可推辞的责任

1948年,经过全国选拔的郑哲敏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留学。在那里,郑哲敏用一年时间获得硕士学位后,跟随当时已誉满全球的钱学森攻读博士学位。在学习过程中,他深受钱学森所代表的近代应用力学学派的影响:着眼重大的实际问题,强调严格推理、表述清晰、创新理论,进而开辟新的技术和工业。这成为郑哲敏后来一生坚持的研究方向和治学风格。

出国留学,是为了归国报效,郑哲敏“从没想过不回国”。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美留学生归国集体受阻。郑哲敏毕业后不得不暂时留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当助教,但他感到自己像一叶浮萍,扎不下根来,心中时刻牵挂着祖国。

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美国移民局取消了对一批留学生不得离境的限制。郑哲敏遂于当年9月从纽约乘船离美,回到了阔别6年半的祖国。在回国留学生工作分配登记表中,郑哲敏写道:“回国本是一贯主张……因此回国服务是不可推辞的责任。同时,一个人如果不是在为群众的利益工作,那么生活便失去了意义。”

承担爆炸力学学科创建重任

196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中科院力学所的篮球场发生一次小小的爆炸。当响声、硝烟和尘土消散之后,一片薄薄的铁板炸成的一个小碗出现在围观人群的面前。钱学森激动地拿着这个小碗绕场一周,给众人传看。他知道,一个他寄予厚望的新专业即将诞生,而他的得意门生郑哲敏,则是创建这个专业的最佳人选。

同年,钱学森在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开设工程爆破专业;1962年开设爆炸力学专业,并由郑哲敏负责这个专业的具体事宜。与此同时,郑哲敏自己所在的中科院力学所第二研究室也将爆炸力学定为主要学科方向。

“爆炸”这个听起来威力无边的词,其实原本与郑哲敏毫不相干,在回国以前,他连炸药和雷管都没有接触过。“虽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但国家现在需要我做这个,那么我当然义不容辞。”郑哲敏说。

之后,经过30多年的努力,郑哲敏和他领导的团队在流体弹塑性模型等爆炸力学基础理论,核爆效应、穿破甲机理、防护工程、爆炸加工、爆炸安全等爆炸力学主要应用领域取得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成果,为爆炸力学这门学科的成熟、壮大作出奠基性贡献。

王小谟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是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50多年的科技生涯中,他先后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一系列世界先进的雷达。

国庆60周年阅兵典礼上,一架背负着雷达大圆盘的预警机——空警2000作为领队机,带着庞大机群,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上空。这一瞬间,阅兵台上一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就是我国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小谟。2013年1月18日,他站在了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

“我们一定要争口气”

中国预警机有个外号,叫“争气机”。20世纪80年代末,年过五旬的王小谟在争议和质疑中,坚持攀爬预警机这一高峰。尽管他始终不认为自己是“中国预警机之父”,但人们总愿意这么叫他。

20世纪90年代,通过多年艰辛谈判,我国与外方签订合同,共同开发一架发展型预警机,王小谟担任中方总设计师。这是一项技术高度密集的系统工程,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拥有研制能力。然而,2000年,迫于美国压力,合作方单方面终止预警机合作研制合同。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王小谟向上级建议:“立足自主,研制国产预警机。”这一建议很快得到中央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仅一年时间,王小谟带领的团队就把地面样机做好了,又过了一年,样机飞上了天。随后,他们又打破外国人说的从科研样机到研制成功至少需要10年的预言,仅花费5年时间就研制成功。最终,国产两型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

“国产预警机探测的灵敏度,就像一个人能看到20千米外一根火柴划出的火焰。它定位的精确度不亚于射击比赛中每发子弹正中靶心的程度。”王小谟的得意门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陆军打比方说。

王小谟在研制三坐标雷达的历程中,不止一次地感叹:“感谢国外对我们的技术封锁,让我们必须走出一条自力更生之路。”也正是因为如此,他自豪地拍胸脯:“以地面防空雷达为标志,我国真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个先进水平是整体水平的世界先进。”

“我们一定要争口气”的标语至今仍挂在预警机机库的墙上。

做项目就像演好一台戏

“我喜欢梅兰芳的戏,最爱一出《宇宙风》。”成长在北京四合院里的王小谟,差一点走上艺术人生之路。然而,命运没有这样安排,短暂徘徊后,他选择上大学,毕业后投身到国防科技工业中,并成长为一名院士。王小谟觉得,唱京剧和造雷达是相通的。做一个项目,就像演好一台戏,安排灯光、演员、乐队,就像组织一个几百人的研发班子,“首先主意要出好,然后要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按照你定的目标去做”。

即便是在人生的低谷中,他仍“演出”了一幕幕出色而又坚韧的生活戏。某型预警机研制最关键的时刻,王小谟先是遭遇了车祸,伤愈后更有噩耗传来,他被确诊为淋巴癌。王小谟当时坦然面对:“我这辈子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做的是自己想做的事,去的是自己想去的地方,国家也给了我足够多的荣誉,我该知足了。”

他的病房里,传出的是京胡声,还有与预警机设计师的讨论声。自称“整天除了躺着就没事干”的王小谟还在病床上提出了下一代预警机的发展战略。他说:“下一代预警机的发展战略,不仅是达到世界先进,而是要立足于引领世界水平。”

半年后,王小谟奇迹般痊愈,回到了工作岗位,他对大家说:“我又活过来了。”

如今的王小谟,笑容坚定,声音浑厚,看不出曾经病痛的痕迹。他仍然没有闲下来,带博士生,开会,抽空去锻炼。“本来计划在70岁后停止工作,找一帮老票友练练京剧,组织一个京剧社……”

他今年74岁,这个愿望还没空实现,他又默默地把实现愿望的时针拨到了80岁,不知到时候他是否真能闲下来。

推荐访问:走近 科学技术 奖得主 年度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