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时间:2022-03-03 10:14:23  浏览次数:

zoޛ)j香۲۲vvvvio?im5m5m5m5n;m5}=m5o=ky总结既有经验、深入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从“菁英班”项目推进现状着手探究摸索适合“菁英班”创新人才培养下的协同育人模式,以期更好地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保障“菁英班”项目得以顺利开展。

二、协同育人内涵

“协同”就是多个独立的个体为了某一共同目标,共享现有资源,协同一致的过程,并通过共同努力达到1+1>2的效果。协同育人是高校各子系统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变,使新的序参量出现,从而形成各育人目标相互配合、各部门相互协调、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有序结构。思想政治工作成为有别于学术事务的内容,被人为割裂和孤立起来。正因为高校系统的不断分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子系统内部的分化,要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必须坚持协同育人的理念,不仅要协同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与其他教学系统、教学辅助系统之间的关系,而且要协同思想政治工作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三、“菁英班”学生个性化需求与问题剖析

(一)学业维度:创新学习能力要求高,科研指导需求量大。

“菁英班”学生的培养方案与传统生物学教学培养差别较大,对“菁英班”学生要加强完整而严格的科研训练培养,保证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同步协调发展,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应承担—定的科研项目工作,使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同时开展、相互促进。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进行科研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课程量却浓缩了课程时间,例如在大一一年的时间会将主要基础课程,如动物学、植物学等汇总到一门《普通生物学》中,原来要上一学期的动物学课程压缩到一个月,以理论课配合讨论课和答疑课的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主动讨论交流的能力。一个月要吃透一本书对于刚入学的“菁英班”学生来说难度和压力都非常大,除了个人能力非常强的学生之外,多数学生起初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精力仅仅能达到跟上教学进度的程度,自主学习、思考和主动探索的能力有待增强。学生在从高中应试教育到“菁英班”创新思维的跳跃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根据访谈一些任课教师反映多数学生在日常测试中的答题模式依旧保持高中时期的习惯,鲜少看到想要的眼前一亮的答案。

“菁英班”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理解能力不同,集中式答疑不能完全解决学生的差别化困惑,学业方面需要导师的引导。个人发展方向的确定及大学生科创的探索都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与协助。专业导师在学生学业学系和个人生涯发展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管理维度:个性化需求较多,团体凝聚力不足。

1.适应性问题复杂,应对态度消极。

“菁英班”实行的是精英化教育,采取的形式是小班教学、个性化培养。在已经度过的一年培养期中,面对同样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菁英班”学生的适应情况已经分出了多个层次,逐渐显露出较多个性化的适应问题。有学生因为高考之后两个月的空白期无法良好地适应“菁英班”的节奏,也有学生因科研探索遇到瓶颈无处排解而暴露出积郁已久的人际关系问題,还有学生因找寻不到学习动力而自暴自弃、心情抑郁……这些问题显露的时期并非集中于刚入学的前三个月,而是分散在培养的不同阶段。且面对个性化的问题,学生希望获取的支持涉及家庭、朋辈群体、教学设计、师资安排等多个方面,难以短时间内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菁英班”的学生虽然有着个性化的适应问题,但是鲜少有学生在意识到问题的初级阶段就保持警惕,大多是积累到无法负荷时才会寻求帮助。学生普遍比较被动,即使遇到问题也持沉默态度,主动寻求排解和解决之道的同学很少。因此,对于易出现的适应问题的预防工作,定期有针对性的谈话谈心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学习中敏锐的观察与了解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菁英班”的育人工作增加更繁重的工作任务,提出更高的育人要求。

2.发展目标模糊,流动管理难度大。

虽然最初对“菁英班”进行招募时,学校和学院针对“菁英班”的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了多次形式多样的宣讲,但仍有部分学生在报名“菁英班”甚至成功被选拔进入“菁英班”之后,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不清晰,对“菁英班”的培养目标理解得不够准确深入。部分学生是被“菁英”二字带来的荣誉及相应的福利所吸引,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因此在组成“菁英班”之后,半年内陆续有学生产生对于专业的迷茫,对于发展目标的困惑,对于自身能力的质疑……各类发展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有部分学生经过挣扎之后提出转回普通班的申请,在“菁英班”成立后的两周选课期内及一学期结束之后有两次可以申请调整的机会,每一次调动相应的班级管理工作也要随之调整变动。也有部分同学经历一年的学习尚未想清楚未来的发展道路,埋下了隐性发展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涯规划辅导。除了主动的流动之外,“菁英班”的准入准出机制决定了每一学年结束之后都有普通班的学生通过自主申请和选拔的方式进入“菁英班”,也会有“菁英班”综合评定末位的学生被淘汰返回普通班。对于新“菁英班”同学来说,“菁英班”完全不同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班集体也需重新融入;对于流出的菁英班同学来说,被淘汰后易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落差,对于流入流出同学的重点关注和心理疏导工作为“菁英班”的管理和育人工作增加了难度。

3.个性偏好突出,团体凝聚力不足。

“菁英班”的学生由于课业任务繁重,压力较大,绝大多数时间会在教室、实验室或者图书馆,个人休闲时间被碎片化。学生更倾向于将碎片化的时间用于个人兴趣发展上,比如读书、电影、音乐、辩论、志愿活动等,且学生的兴趣比较分散,班级集体活动的主题难以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偏好,学生对于班级集体活动的参与热情不高,为班集体主动做贡献的意识不强,在进行班委选举和推优工作时遇到了阻碍,辅导员组织开展团体活动的时候学生的参与热情相对普通班明显不高,班级凝聚力较弱,学生几乎所有精力和关注点都在学业和科研上,和高中别无二致,忽略发展自身的综合素养,这样的“苦行僧”离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急迫需要专门的管理团队加强对他们的价值引领。

(三)成长维度:生活技能水平参差不齐,朋辈指导需求较大。

部分“菁英班”学生把大多数时间精力放在学业方面,忽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和必备生活技能的习得,不愿意花时间参与活动,交际圈比较闭塞。在对他们的访谈中发现,入学一年的学生对于学校内部的基础设置或者学校周边的配套设施,如银行、超市一无所知,还是处于“等靠要”的阶段,不去自己摸索,有任何问题都想着寻找父母解决。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如何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和观念的转变是育人工作的重点。提高生活能力一方面能为将来步入社会独立生存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能丰富大学生活,减缓学业带来的压力和紧张感。

在访谈中发现,在成长的方方面面,诸如学业、生活、交友等,高年级的学生,如研究生或者大三大四的学长学姐,对于刚步入“菁英班”的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学生有学业、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和困惑,更愿意第一时间与学导们倾诉并寻求建议,且师兄师姐的建议给学生的感觉更加具体、细致、贴心、实用。学导们的自身经历会形成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模仿、去超越,这个学习超越的过程是完全自发自主的,优秀学导的榜样力量影响显著,育人效果潜移默化、影响深刻。

四、“菁英班”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针对“菁英班”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和现阶段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有一个更加细致、周全、完善的育人方案保障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因此围绕培养目标,课题组初步构建“菁英班”的协同育人模式。

菁英班”协同育人模式构建

(一)组建人才培养专家指导团队,着力培养“菁英班”学生的创新能力。

1.双方协商共同组建“菁英班”的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计划实施的领导和协调工作。

2.组建由双方人员参加的专家指导团队,全面负责学生的培养工作。专家指导团队由学术顾问、中科院专家、青年学者导师组成。学术顾问设置1名—2名,成员由双方共同产生,主要包括资深教授、教学名师,以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学术顾问和管理领导小组一起负责“菁英班”的总体设计、学生选拔方式及制定培养方案,并指导计划的实施;配备中科院专家教授若干名,负责“菁英班”学生日常课程的教授和开展科研的指导。

3.全面实施学生教育的“双导师制”,从双方教学、科研主要骨干人员中选拔优秀专家教师组成“菁英班”学生的青年导师指导团,选拔在教学科研上有所作为,成绩优异,对工作生活充满热情,乐于与学生沟通接触的青年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学业进度等不同情况和专业兴趣、特长等不同需求,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科的特点、学习要求及自身发展潜力,量身定做指导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指导科研训练等,同时导师还要对学生的人生和思想进行引导,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由资深教授、教学名师、知名专家、青年导师组成的专家指导团队是为“菁英班”学生量身定制的,他们具体从思维训练、学业规划、实习指导、科研强化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从这些科研大牛身上汲取养分,以实现自身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专家教授身上对于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为学生的发展带来正面导向作用,在协同育人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功能,他们对于“菁英班”的学生而言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二)组建人才管理辅导员团队,提升“菁英班”学生的综合素养。

1.组建由双方人员参加的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学生的管理工作,负责“菁英班”教学计划和学生的科研训练计划等的具体实施和学生管理等。

2.由院系主抓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领衔辅导员团队,负责“菁英班”学生整体的思政工作和管理工作。

3.选派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政工作。“菁英班”学生和普通班学生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模式等各方面有较大的不同,学校学院对他们的期待或他们的自我要求都比较高,学生学业科研压力较大,竞争压力较大,学生在进行生涯规划时较为迷茫,心理建设方面不够敏感不够重视,抗压能力弱,不热衷于参加集体活动和班级建设等,选派经验丰富的辅导员能够针对该群体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工作。在对“菁英班”辅导员访谈中发现,学校学院对“菁英班”的培养管理极为重视,并且项目又处在摸索阶段,因此在“菁英班”项目推进过程中工作繁多,辅导员几乎是整个“菁英班”项目运行的枢纽,负责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工作,但是现实情况是辅导员除下“菁英班”的管理还身兼数职,无论精力还是能力都被分散,难以更好地开展工作,因此在实践中要做好“菁英班”的管理工作,需要依托辅导员团队,为专职辅导员配备助理辅导员,以保证最大限度地投入精力,才有更加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开展菁英班的育人工作。

4.实施小班管理,开展个性化指导。个性发展是创新素质的基础,以学生自身性格特点、知识结构、兴趣爱好为基础,结合专业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合适的学习研究计划,使学生的兴趣喜好与研究方向尽可能同步,并随着学习階段的推进,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做出动态调整。小班管理,辅导员较为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动态,针对个性不同的学生开展思想引领、定制生涯规划、进行心理建设;辅导员能够针对“菁英班”学生特点,打造精英示范,在全院范围能引领卓越精神,使得“菁英班”学生在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上彰显卓越,营造卓越的班级氛围;辅导员可以结合学生学业表现和个人兴趣,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早为“菁英班”学生私人订制个性化的生涯规划;还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拓宽学生的学生视野,让学生从专业书本和实验室中走出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针对“菁英班”高压力状态下容易出现的各种思想和心理问题,辅导员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团培活动和一对一的教育相结合,除此之外,针对菁英班中出现较多的个性化生涯规划和心理建设问题,辅导员也可以搭建平台联络资源,为学生争取到更加专业化的服务和指导,防患于未然,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菁英班”。

(三)配备学导团队辅助管理工作,锻造“菁英班”学生的习惯技能。

为“菁英班”学生配备学导团队负责朋辈指导,选拔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作为“菁英班”学生的学长导师,他们既是学长又是导师。“菁英班”学生的科研训练是打通本科生和研究生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使“菁英班”毕业学生能够很快融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为此要建立统筹和协调的运行机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学长导师的参与可以对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各个阶段的学习、生活进行细节化的帮助和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验时能得到研究生学长的操作指导,他们对于辅导员团队来说是有益的补充,同时对于学生的大学生活良好习惯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菁英班”的组建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也是科教协同育人的实践,科教协同创新能够有效汇聚创新要素,是合作双赢的科研与育人组织机制上的创新,其中协同育人是重要结合点。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随着科教协同育人活动的深入,协同育人工作不再单纯局限于教学活动本身,将与学科建设、合作研究、共同管理、共建共享平台和导师双聘等联系在一起。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协同育人应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严格规范和落实人才培养相关环节及相关措施,努力做到协同育人的各个主体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同时要建立健全协同育人主体的规范管理和激励保障机制,保证育人主体的学识、能力、责任心和精力投入,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科学评价考核方法,促进协同育人项目的规范运行。

参考文献:

[1]金祥雷,赵继.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3(5).

[2]孙建,周举坤.协同理论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7).

[3]刘园园.“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背景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途径探析——以南京农业大学“菁英班”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8).

推荐访问:育人 人才培养 探究 协同 模式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模式探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