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儿童心灵与品德教育

时间:2022-03-17 10:47:20  浏览次数:

摘 要:心灵教育就是关顾学生心灵的教育,是“心灵在场的教育”。现代学校教育由于受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严重影响,师生的关系愈来愈疏离。这提醒学校教育,到了需要关顾心灵教育的时候了。有效关顾学生的心灵,要求学校教育触动学生的心灵,创造心灵教育的空间,提升心灵境界。

关键词:心灵;心灵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019-05

吴梓明,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2004年更名为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學院宗教及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上海大学文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一、引言

香港教育界同工近年积极倡导小班教学,目的之一是让老师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在智能、情意和通用能力各方面的发展。[1]一位加拿大著名教育学者在《全人学习与心灵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工作者多只着重于五育(德、智、体、群、美)的发展,而忽略了心灵向度的发展。他强调说,儿童在成长中不单对环境充满好奇心,儿童的心灵更会令他们喜爱探索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甚至乎联系于永恒的事物。[2]为认真反思儿童的心灵教育,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关顾心灵教育的刍议,盼望能够抛砖引玉,擦出深度探究教育使命的火花来。

二、心灵教育是什么?

简单来说,心灵教育就是关顾学生心灵的教育。[3]江苏教育出版社曾出版了一本书:《走进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工作案例新编》。在前言中,编者清楚地说明,班主任老师是很伟大的,因为他们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他们使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他们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他们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他们让愚昧走向智慧,他们让弱小走向强大”[4]。 该书分别从“个性天地”“心灵交融”“成长烦恼”“代沟释疑”“家校沟通”“绵绵爱心”“情感风铃”“无形的艺术”等八个方面搜集了一百多篇文章,让班主任老师交流经验。其中许多内容都发人深省,如“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唤起学生向善的心灵”“沟通从心开始”“以童真育童心”“信任也是一种教育”“多给孩子爱的教育”等的分享,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正如该书名所揭示的,心灵教育就是“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老师必须进入学生心灵,带着爱的生命本质去爱护学生,了解、关顾、接纳并帮助学生心灵的成长。

国内近年亦流行另一个名词,即“生命化教育”。所谓“生命化教育”,就是强调“教育必须以生命为出发点,教育的过程中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要求,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引导生命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创造而富有个性地发展”[5]12。生命化教育是以生命为基点,关注生命,创造适宜生命成长的条件,使教育“走向生本”,成为真正体现“激扬生命”的教育。[6]亦有学者认为“生命化教育”就是“生命在场”的教育 ,[7]即上课时,老师与学生均将“生命的真情、真切感带入课堂,我(老师)讲生命化教育也是要把生命的真切感、真情,包括对听众的理解甚至喜爱带到现场来,这是一种很生命化的交流”[8]。同样地,若问“心灵教育”是什么?答案也是,“心灵教育”就是“心灵在场的教育”,亦即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实践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一种生命化的交流。正如《走进学生的心灵》书中一位老师所分享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这里有阳光有雨露、有风霜有雨雪、有花香有鸟语、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 要教育好学生,必须善于触摸孩子的心灵,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性,去努力挖掘他们的善良本性,发挥他们自我教育的潜能。”[9]因此,心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触动学生的心灵,达至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作为老师,必须致力引导及启发学生善良的本性,发挥他们自我教育的潜能,帮助他们心灵的成长。

三、为什么需要关顾心灵的教育?

200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前哈佛学院院长刘易斯(Harry R. Lewis)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一书中说:多年来哈佛大学不断追求卓越,但在追求卓越的同时,它却失掉了教育的灵魂 (“Harvard education has lost its soul”) ——“忘记教育的根本是什么”[10]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哈佛大学不单是全美国,更是全球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它在教学课程设计、教育研究及优质教师培训等方面都处于世界的尖端;但可惜的是,它在不断追求卓越的同时,却忘却了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把年轻人培育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成人,“让他们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远大目标,毕业时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人”;他还感叹,“学校愈出名,就愈强调在教师、学生和经费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这些学校,人们很少严肃地讨论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让他们明白:如今受到的良好教育,部分应归功于这个社会”[10]8。这种现象不单在哈佛大学出现,反映出现代学校教育受到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严重影响。[11]

中国学者也有同样的发现。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在近著《生命与教育》一书中同样指出:“现代社会高度的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逻辑,使人不再关注他(学生或是老师)自身,而关注社会的需要。因此,教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12]事实上,现代学校教育受到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影响,学校教育也愈来愈变得“科技主导”“市场经济主导”化了。现代学校教育强调要培训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能力,导致现代教育变成了一连串的测验、质量检查与评核,学生成为了升学竞争的机器。学校不再是一个愉快教与学的场所,而变成了一个让老师与学生均感受到被评鉴与经受各种社会公众压力的地方。显然,成“材”成“器”的教育与成“人”的教育差异是很大的,成“材”的教育不是为受教者本身的需要着想,而是取决于外在(社会)的需要。当政治方面需要人才的时候,学校便须培育更多的政治人才;当社会需要更多的科技人才、经济人才的时候,学生便会被塑造成为“科技人”或是“经济人”。换言之,当学校教育过分侧重于成“材”、成“器”的教育而忽略了成“人”教育时,学生便容易成为一种商品、一种工具,是可以被塑造、被训练、被加工的对象;在被改造的过程中,他们的人格被扭曲、感觉变得钝化、心灵被压制,人性的生命甚至会被禁锢或受到创伤。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师生关系也被扭曲了;老师与学生都不能够把自己或是对方当作人来看待,师生关系也因此愈来愈疏离了。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会自然地忽略人的心灵价值及心灵的需要,难怪刘易斯教授会慨叹:“哈佛大学是在追求卓越的同时,却失掉了教育的灵魂(对人灵魂的关注)吧。”[13]

因此,当我们发现学校教育出现了问题,当我们发现学生已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或学生已失去了对教育的希望,或是当我们发现老师已无法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时候,我们便应该提醒自己:到了需要关顾心灵教育的时候了。

四、怎样推行关顾心灵的教育?

学生的心灵是需要关顾的。关顾学生的心灵有很多方法,在此谨提出几个简单的方法供参考:

1. 触动学生心灵。教育工作者从事的是“人”的工作,因为学生不是接收知识的机器,而是拥有活泼心灵的人。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影响下,人愈来愈被物化、商品化,老师和学生的心灵均受到压制,需要被解放。心灵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将学生的心灵释放出来,回复人性化、生命化的教育;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触动学生的心灵。[5]

学校教育可以分为“教”与“育”两部分:“教”关乎“知识”,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的知识和技能,掌握辨别知识的方法等;“育”关乎“成长”,学生亦需要学习做人的道理,获取一些有助成长的经历。“知识”是可以忘记的,“成长”的经历却很难忘记。作为关顾心灵教育的老师,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取多少知识,还更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否获取了一些毕生难忘的经历。这些难忘的经历,不单是在课堂上,在学校其他活动中也可以经历到。笔者曾参加过一些小学的毕业典礼。校长老师们都很悉心地设计,让毕业同学们能够透过简单的礼仪,表达对父母、老师、校工及其他同学的感恩和祝福。有些学校还会安排一个烛光礼仪,以蜡烛代表学生的生命被点燃、代表学生生命的奉献,以回答父母、老师及社会的恩泽。最后还安排全体毕业同学一同献唱一首诗歌:“…… 求使我们成为传播和平的工具。在憎恨之处播下爱心;在伤痕之处播下宽恕;在怀疑之处播下信心;在绝望之处播下盼望;在幽暗之处播下光明;在忧愁之处播下欢愉……”这确能将整个毕业典礼带入高潮,让毕业同学在家长、老师及其他同学们面前,立志作一个传递和平信息的使者。如此,不单是即将毕业同学,每一个出席的家长、来宾、老师及其他同学的心灵都会被触动。对即将毕业的同学来说,这肯定是一种触动心灵的教育,这样的经验也肯定是毕生难忘的。[14]

2. 创造心灵教育的空间。“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持续不断成长的过程”[15],而成长是需要空间的。植物生长除了需要阳光、水分、养料之外,还需要充足的空间。动物的成长则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就是猫狗,也不能长时间地将它们困在房间,因为这会妨碍它们健康成长。假若我们要在学校推行心灵教育的话,创造空间是十分重要的。[16]作为实施心灵教育的场所,学校必须提供充足的空间,否则会窒息学生心灵的成长。

曾有一位负责辅导的老师向笔者承认,他会经常责备学生,他解释说:我们做老师的偶尔也会用严厉的话语责备学生,是因为我们在工作上受到很大的压力,抑制着很多闷气,对着学生时又很痨气(粤语“生气”的意思——编者注),所以会用严厉的话去责备学生。这位老师跟着补充说:其实我们也需要有安静的时间,以舒畅心中的闷气。我建议学校每星期为老师安排10-15分钟的时间,以调节心灵,重新获得工作的动力。这位老师所发的真是肺腑之言。事实上,每个人在繁忙的生活中,都需要创造一些空间,安排一段安静的时间,以调节疲乏的心灵。不单老师有这样的需要,学生更有这样的需要。留意身边的学生,我们会发现他们同样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学校老师给予的压力,功课的压力,家庭、朋辈所给予的压力,让他们透不过气来。假若我们能在课堂里,譬如班主任课、德育课,用5-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安静下来,引导他们静默、反思、反省,将是十分有益的。

香港有一专上学院曾经将一间课室改装成“静室”(Quiet Room)。课室是特别设计的,以方便任何人士进行静思。他们可以完全自由、安静地默想、反思、祈祷。老师也可以透过不同的教学媒介——音乐、舞蹈、创作艺术等,提供一些空间、寻找一些机会去触动学生的心灵。老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同样可以提供一些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反观自己的生命、正视自己及别人的生命,进而认识生命,肯定生命的意义,敬畏和热爱生命。静思也可以帮助学生觉察到个体的生命是与其他的人、事、物连在一起的,从而肯定群体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教育对学生心灵的成长无疑是十分重要的。[17]

3. 提升心靈境界。中国人谈到心灵的状态或境界时,常引用如下的词语:“修心养性”“心平气和”“安身立命”“心安理得”等,这些描述的就是一种心灵境界的提升。心灵提升最有效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的意识。美国一位著名教育学者Philip Phenix曾经指出,“超越性”这一概念若是从教育的角度看,至少是可以有三种不同层面的表达,都是与心灵教育有关的。[18]这三种超越性,分别是“时间上”“空间上”和“质素上”。

(1)“时间上”。时间包括“过去、现在及未来”。时间上的超越是指对一种社会现象的看法不应只局限于短暂的眼前(只看现在),而应关注到现象背后的历史(过去)及将来的发展(未来)。从事教育工作,每当我们发觉某个学生行为上有问题(常迟到、常欠交功课、欺负同学、打架等),我们便会追问:为何他会变得这样?为何以前不是这样,现在却变成这样?背后必定有原因。了解历史,有助我们了解学生的现在。这是一种时间上的超越。当然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看历史,找原因,更要向前望,看到未来的希望。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给予学生希望。学生希望从我们的身上学到东西,我们也希望学生有进步、能够成长。所谓“明天会更好”,这就是教育给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可以给予学生的希望。这属于时间上的超越,让我们可以从“过去、现在及未来”这样一个广阔的视野来看教育工作,我们通过反思过去而了解现在,我们努力改造现在是因为我们对将来抱有希望。

(2)“空间上”。空间上的超越是指超越个体的存在。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除了自我的存在外,也有其他个体的存在,因此人必须超越自我,学习从别人的角度看事物,才能懂得如何与别人交往。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在探究德性成长阶段学说时,亦曾指出德性的成长是涉及个体的关怀的不断扩阔—— 从自我到小社会,从小社会到大社会、以至国家世界及全人类的关怀。[19]心灵的成长也是这样,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要帮助人在成长过程中学习跳出自我、扩阔关怀;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扩阔自我的空间,学习进入别人的视域,才能懂得如何与其他的个体建立关系。空间的超越不单是超越自我,也包括了超越自我的小群体、小社会,如此,我们才能接触到更广阔无边的世界。

(3)“质素上”。我们所接触的世界是一个不完美的世界,假若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有真、善及美的话,这种信仰应能帮助我们超越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驱使我们努力追求一个更完美的境界。这就是质素上的超越。中国人历来重视生命质素的提升,先圣先贤教导我们不单要修炼身体,更要“养生”“养气”“养性”“养神”等,这些其实就是质素上的提升,也是心灵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超越性”,就是不断的反思,它可以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从消极方面看,不断的反思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反叛性,从而不断地批判别人,或是不断地否定自己。但从积极方面看,不断的反思却会带来正面的肯定性,从而不断地发挥潜能,不断地自我提升,达至更完善的境界。我们时常听人说:宗教是劝人为善的;同样地,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唤醒受教者向善的心灵,帮助他们过更美好的生活,寻求积极的自我超越。事实上,心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肯定生命的价值,进而发挥自我的潜能,建立更正面、更积极的人生观。

五、总结

今日学校教育改革中虽然也提及全人教育的理念,但在具体资源分配上,却很少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也很少愿意在学生心灵教育方面投放资源。在老师或校长的培训过程中,更甚少有涉及心灵教育的课题。因此本文尝试从理念入手,讨论心灵教育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关顾心灵的教育,怎样推行关顾心灵的教育,希望能够引发教育同工们的关注,共同留意儿童心灵的成长。亦盼望教育同道们及教育当局今后更多关注及更多投放资源在教育理念(使命)的思考上、在心灵教育的发展上、更要在教师 (教育行政人员)的培训上,开拓关顾学生心灵教育这个领域。 一位北京大学教授在回顾50年来的教学经验时,亦指出了教育的真谛就是“在青少年的心灵上,播下‘美’的种子、给予‘爱的抚育’、营造‘精神的星空’”[20]。衷心盼望教育工作者今后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能更有效地去推动关顾儿童心灵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叶建源,黎国灿.小班教学的政策与实践(资料汇编)[G].香港:香港教育学院,2003.

[2]Miller J P,Karsten S,Denton D,et.al.Holistic Learning and Spirituality in Education[M].New York:SUNY Press,2005.

[3]Natioanl Curriculum Council(NCC).Spiritual and Moral Development:A Discussion Paper[R].York:NCC,1993;School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Authority(SCAA).Education for Adult Life:the Spiritual and Moral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M].London: SCAA,1996.

[4][9]周娴华,周达章.走进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工作案例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2,93.

[5]石中英,王卫东,冯建军,等.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

[7][8]张文质.生命的礼赞[M]//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1-152,152.

[10]Lewis H R.Excellence without a Soul: How a Great University Forgot Education[M].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6:8.

[11]Postman N.The End of Education:Re-defining the Value of School[M].New York:Alfred A.Knopf,1995;Summerville C J.The Decline of Secular Universit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4.

[13]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

[14]吴梓明.宗教教育就是心灵教育[M].香港:香港教育学院宗教教育与心灵教育中心,2008;吴梓明.品德与心灵:幼儿教育的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10):34-39.

[15]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6]Glazer S.The Heart of Learning-Spirituality in Education[M].New York:Penguin,1999.

[17]Best R.Education,Spirituality and the Whole Child[M].Gloucester:Cassell Books,1996.

[18]Pinar W.Curriculum Theorizing:The Re-conceptualist[M].Berkeley:McCutchan Publishing Co,1975:323-337.

[19]Kohlberg L.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Stages and the Idea of Justice.Vol.1: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81.

[20]錢理群.中学教育的真谛[M]//刘铁芳.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责任编辑 徐向阳

推荐访问:品德 心灵 儿童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