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杂交鲍人工苗种生产技术的研究

时间:2022-06-16 17:14:01  浏览次数:

【摘 要】对杂交鲍亲鲍采用强化培育和温和催产、预先培养理想藻种、控制光照强度和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方法进行其人工苗种生产,以期培养出杂交鲍健康苗种。在此过程中,摸索亲鲍性腺促熟与催产的方法,观察杂交鲍精卵受精和胚胎发育情况,并研究杂交鲍的苗种前期培育及后期培育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杂交鲍;温和催产;人工苗种;畸形率

杂交鲍(皱纹盘鲍大连群体与盘鲍日本群体杂交及其后代,以下同)是目前我国鲍养殖的主要种类。但由于多年来的自繁自育以及养殖生态环境恶化等原因,导致养殖鲍病害频繁发生、生长缓慢、成活率低下等。研究发现,鲍的种质退化受养殖生态环境的影响。

针对当前杂交鲍苗种生产存在的问题,我们应改变以往的思路和方法,提出杂交鲍育苗和养成分别集中在不同海区,并采取种质优化技术,提供苗种培育的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等措施,即通过采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亲鲍优化培育等方法改良和优化种质;通过采用温和催产、理想藻种预先培养、控制光照强度和使用微生态制剂等方法满足其生理生态条件要求,以期达到杂交鲍苗种健康培育之目的。本文报道了杂交鲍亲鲍性腺促熟后采用温和催产方法获得精卵的方法,进行人工授精并在受精卵孵化后进行苗种前期培育及后期管理,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杂交鲍亲鲍

实验用杂交鲍亲鲍,是蓄养的经强化培育和促熟的亲鲍,雌雄比例为10:1,洗净后用5g/m3聚维酮碘浸泡1h杀除表面病原菌。

1.1.2 培养池的整备

选好合适培养池(约6m×3m×1m),彻底刷池,用10ppm高锰酸钾消毒,清洗并进过滤清洁海水100cm;把洗净的附着基薄膜(1m×1m)放入池中,随后按氮:磷:硅:铁=10:1:1:0.1的比例施肥,泼洒EM菌20ml/m3,静水配育3d。

1.2 方法

1.2.1 亲鲍性腺的促熟

蓄养的密度为每立方米水体2kg鲍,1d换水2次,1d投喂鲜海带1次,投喂量视鲍的摄食量而定,一般为亲鲍体重的10%~20%。由于鲍是避光性动物,蓄养池上加黑色薄膜遮盖,用于遮光和保温,当性腺已经成熟时就可以诱导产卵。

1.2.2 成熟亲鲍的催产与观察

将雌雄亲鲍分为I、Ⅱ两组,I组亲鲍阴干2h后,置于流动的海水之中,在较温和的刺激下进行催产;Ⅱ组亲鲍阴干2h后,置于流动的海水之中,在利用强光刺激进行催产。观察从开始刺激到亲鲍排精产卵的时间间隔、频率和排量的多少。每次试验之前镜检,观察精子活力和卵子成熟度,估计精子和卵子浓度,便于以合适浓度受精。

1.2.3 受精及受精卵观察

收集精卵后,在卵子收集液中加入适量精子收集液,受精后镜检,视野中受精卵周围有5~8个精子为正常,发现有第一极体排放后,及时洗卵,把多余精液洗去。

1.2.4 受精卵投放及胚胎发育观察

收集受精卵后,将受精卵直接布入育苗池,密度约为3~4万个/m3。

1.2.5 苗种的前期管理与观察

从幼虫附着在附着基上开始,到鲍苗从附着基上剥离下来的这期间,属于苗种前期管理阶段。在此阶段,需要保持水质新鲜,每日持续进行流水换水,观察底栖硅藻的繁殖情况,定期补足营养盐,定期杀除桡足类,防止其与鲍苗争食附着基上的底栖硅藻。

1.2.6 苗种的后期管理与观察

鲍苗从附着基上剥离开始,到饲育成为苗种(约1.8~2.0cm)可装笼养成或作为苗种出售这段期间,称为苗种后期管理。在此阶段,需要注意适时将幼虫剥离,根据鲍苗大小投喂不同型号的饲料,大于0.5cm的鲍苗,也可将大型藻类剁碎或绞碎后投喂。同时注意换水充气和疫病防治。

1.2.7 受精率和畸形率计算

受精率=(视野内受精卵数/视野内总卵子数)×100%

畸形率=(视野内畸形受精卵数/视野内总卵子数)×100%

1.2.8 试验海水

试验海水为养鲍场过滤海水,pH值8.1,盐度30.6。

2 结果

2.1 不同催产方式下,亲鲍排精卵的时间

在不同催产方式下,杂交鲍亲鲍精子和卵子排放的时间见表1。

I组亲鲍阴干2.0~3.0h后,置于流动的海水之中,在较温和的刺激下进行催产;Ⅱ组亲鲍阴干2h后,置于流动的海水之中,再利用强光刺激进行催产。每组以下设立2个平行试验。I为1、2、3,Ⅱ为4、5、6。

表1 催产方式对杂交鲍精卵排放时间的影响

组别I组Ⅱ组

123456

精子排放时间(h)2-132-252-191-351-431-37

卵子排放时间(h)2-492-562-452-142-202-01

注:2-13示2h13min,其余的类似。

2.2 不同催产方式下,亲鲍精卵的释放量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的催产方式对杂交鲍亲鲍的刺激程度是不同的,刺激程度较大的催产方式能促使亲鲍排出较多的精卵。

表2 不同催产方式对亲鲍精卵排放量的影响

组别催产的持续时间(h)精卵排放量(%)畸形率(%)孵化率(%)

I13较少1585

233较少2080

33较少2080

Ⅱ43一般3565

53一般3550

63较多4050

2.3 催产方式与受精卵的畸形率和胚胎孵化率的关系

从表2可以看出,当采用刺激强度较大的催产方式时,虽然亲鲍排精卵较快、较多,但畸形率也相应增大,孵化率则相应降低。所以在催产较顺利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采用较温和的催产方式。

2.4 杂交鲍胚胎发育观察及苗种培育

经实验观察,杂交鲍受精卵大约为180μm,在水温24℃左右,受精卵40min开始分裂出现二分体,60min进入四分体,约2h后进入八分体,约8h即可孵化出担轮幼体,开始进行浮游,至12h发育为面盘幼体。幼体附着时体长约300μm,随后开始分泌围口壳,并随围口壳的增长而逐渐长大。

幼体附着后经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当壳体长到2.0㎜时形成了第一个孔,即称为稚鲍。此时需要增大换水量,并每隔4~5d给苗池施肥,促进底栖硅藻类生长。将鲍苗从附着基上剥离下来,投放到四角砖上培苗,饲育成为苗种(1.8~2.0cm),根据鲍苗大小投喂相应型号的饲料。此时需要严格进行换水充气管理。

3 讨论

3.1 亲鲍促熟

采用室内加温控温的手段。每一种鲍都有一定的生殖水温范围,生殖水温决定着其繁殖季节。根据这个原理,整年都可以通过控温进行鲍的苗种生产。控制光照,应尽可能地全暗光;密度宜稀,1个箱笼或1个平面网箱放养30只左右成鲍;雌雄分池饲养(由于雄鲍易排精,若雌雄同池饲养易导致雌鲍流产);加大换水量,1d在300%以上;投喂适口性的饵料,如海带、江蓠等,2d清换1次,投饵量以残饵略有剩余为准[1]。

3.2 温和催产

采用阴干、流水、紫外线照射海水、温差变化、强光刺激等方法都可以使亲鲍排精放卵。生产上,常将这些方法综合进行,以提高亲鲍排放率。如果催产的刺激强度过大,如采用较大的温变差、强大的紫外线照射剂量、强光刺激等,虽然亲鲍的精卵排放了,但其受精率和孵化率都很低,畸形率都很高。模拟亲鲍在自然海区中排放的条件要求,仅采用阴干和加大流水量的方法进行人工催产,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2]。

而采用过氧化氢催产杂交鲍, 其催产浓度为30%的过氧化氢100×10-6~200×10-6( V/ V) , 浸浴时间0.5~1.0h。采用过氧化氢催产鲍的效果与紫外线灯照射相同,二者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它们在水中分解产生的供氧体,,能提高鲍体内的脂肪酸环氧化酶合成的速率, 进而加速合成前列腺素前体和前列腺素,而鲍的精卵排放是受到前列腺素的控制。因此,只要在水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过氧化氢,使酶加速合成前列腺素,便能诱使鲍作出排精放卵的反应。

3.3 关于流水孵化的探讨

流水孵化不直接投放受精卵于育苗池中,而是采取投放幼虫。将受精卵在孵化池中孵化,其方法是:在孵化池中架设一个250目的长方形网箱,以每立方米体积800万个卵为宜的密度,并在网箱内喷水流水和微充气,孵化池出水孔可溢水,保持孵化池水位不变,并经常搅动卵子,这种方法可使孵化池水清新,有利于提高孵化率,同时可提高幼虫活力,为提高以后幼虫下池培育的存活率奠定基础[3]。

3.4 控制光照强度的必要性

水体中硅藻种类较多,但一般每一种硅藻都需要适宜其生长的光照强度和水温等;反之,某种特定的光强和水温环境,必然有适应其生长繁殖的某一种优势藻种。研究发现,鲍苗可摄食的硅藻种类甚多,但有利于鲍育苗的硅藻种类仅卵形藻和舟形藻等少数种类。控制光照强度有利于卵形藻和舟形藻等小个体藻类的生长,光照强度过强,会生产出柱形藻类,界面层过厚,同时会使藻类代谢旺盛和死亡加速,致使水中的pH值过高等,这些都不利于幼体、稚鲍的生长和存活。附着变态后的幼体平卧于生物膜上,其生活环境完全受界面层内生物膜的影响[4],为减少界面层这一特殊而多变的环境给幼体造成不良影响,可采取如下措施:加大流水量或充气量,在有力的水团带动下可大为减薄界面层的厚度;在接藻种时,避免选用那些会长成立体硅藻林的藻种,在投入面盘幼虫或受精卵之前,若硅藻膜太厚可用水冲去大多数的硅藻后再用;使用中等强度的光照培养硅藻;保持硅藻生物膜的年轻与健康,因年轻的生物膜产生中等水平的氧,夜间也消耗较少的氧。

3.5 苗种的前期管理

从幼虫附着在附着基上开始, 到要把鲍苗从附着基上剥离下来的这期间, 属于苗种前期管理阶段。此阶段需要保持水质新鲜,采用流水换水,并注意观察底栖硅藻的繁殖情况, 定期补足营养盐,杀灭敌害生物[2]。

3.6 苗种的后期管理

杂交鲍幼虫附着饲养50~55d后,达0.3cm以上,发现饵料不足,则可考虑剥离。剥离方法有化学剥离和物理剥离。生产上一般采用物理方法剥离, 就是把附有鲍苗的附着基在水表面来回移动, 鲍苗就会自然脱落,将剥离下来的鲍苗撒入池底铺有四角砖的水池中, 鲍苗放养密度为8000~10000只/m2。鲍苗刚投放于水池后,因环境变化,一部分鲍苗往往会爬至池壁的水表面处往外逃逸,此时应及时冲刷于水中,以免干露。鲍苗在0.5cm以上才剥离的传统养殖方式,由于附着基上的饵料不足,使得幼苗在附着期内不断死亡。现在,鲍苗0.3cm时就开始剥离用人工合成饲料喂养,降低了死亡率,且缩短了养殖期,3个月即可达2cm 以上,而用传统养殖方式要6个月。在鲍苗饲养过程中,随着鲍的个体生长,可适当调整鲍放养密度[2]。

鲍育苗是个系统工程,涉及亲鲍种质、培育生态环境、硅藻培养、饵料、繁育技术体系等方方面面,只有每一环节都严格把关,才可以进行鲍苗种健康培育生产[5-7]。

参考文献

[1]王友政.九孔鲍健康育苗技术[J].科学养鱼,2007,1:26-27.

[2]严正凛.九孔鲍的人工苗种生产技术[J].海洋科学,2001,25(5):8-10.

[3]严正凛,关瑞章,胡家才,等.九孔鲍苗种健康培育技术之探讨[J].水产养殖, 2006,27(3):14-16.

[4]严正凛,陈建华,吴萍茹等.光照强度对九孔鲍幼虫及幼鲍生长存活的影响[J].水产 学报,2001,25(4):336-341.

[5]聂宗庆,王素平.鲍育苗生物学研究进展[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22(3):78-82.

[6] Yaohua Shi, Ximing Guo, Zhifeng Gu,at.Preliminary genetic linkage map of the abalone 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J].Biology,2010,28(3):549-557.

[7]刘明泰,程远,张艳等.福建沿海皱纹盘鲍人工育苗技术研究[J].水产科学,2010,29 (7):416.

推荐访问:苗种 杂交 生产技术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