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民间艺术在装饰设计课程中的开发应用

时间:2022-06-16 11:35:01  浏览次数:

【摘要】广西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结合装饰设计教学中的民族工艺品设计的课程案例,阐述少数民族文化在设计类课程当中的渗透开发,既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又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创造和繁荣。

【关键词】少数民族 课程 开发

【基金项目】广西区教改(2014JGA143)及广西哲社项目(13BXW00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37-01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创造的并经过世代传承的文明成果,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并形成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内的所有文化的总和。广西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居住在广西地区的11个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俗,有着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和情感,在建筑、饮食、服饰、居住环境、节日、礼俗方面都蕴藏着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笔者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装饰设计的课程教育10余年,深刻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以及它们在“装饰”精神上的共融。

广西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彝、京、水和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装饰资源。例如壮族的铜鼓、花山崖壁画早已闻名中外,此外,织锦、刺绣、陶瓷、竹编和芒编在内的各色工艺品、具有民族特点的壮族干栏式建筑、侗族风雨桥、鼓楼等民族建筑,以及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等,都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笔者尝试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引入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介绍,然后以民族工艺品为课程主题,刺激学生在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思考中提取视觉元素,然后结合装饰工艺品的市场分析,进行实物制作,再进行汇报展。

1.壮族文化

《壮仔》作品就是来自于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绣球的文化的理解和造型的分析基础上完成的,同时结合了壮族文化中的图腾崇拜以及壮族人民劳动时的配饰元素的应用,创造了一个系列的5个壮族工艺品泥塑公仔的设计,学生在为期不长的40课时里,从壮族的民族传说,民俗文化入手,由浅入深,不断推敲,最终完成实物,这一过程也是对壮族文化全面接触的过程。

(1)绣球文化:在广西众多的刺绣工艺品中,壮族的绣球是最精美的。现在,绣球成了广西壮乡的吉祥物,成为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也慢慢地成为居多家庭中最漂亮的装饰品。壮族制作绣球的历史悠久,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 大致是说,每逢春节或三月三歌节时,壮族青年男女都到野外举行抛绣球活动,以抛绣球为媒介,不少青年男女结为夫妻。

(2)牛神崇拜:壮族传说牛是上天派到人间帮助农耕的,以农历四月初五为牛的生日,称“牛皇诞”。该日禁用牛力,在牛栏烧纸祭牛神,并喂牛一团有色糯米饭;有的地方还以菖蒲雄黄酒灌牛。春耕大忙后,要举行“收牛魂”仪式,称“牛魂节”。该日众人团坐欢宴,并用芭蕉叶等包五色饭和肉、菜等喂牛,禁止鞭打或厉声呵斥。他们认为耕牛农忙作业辛苦,神魂惊散,故须招引。

(3)青蛙崇拜:据社会调查材料证明,老一辈壮人非常崇敬青蛙,许多地方的壮人不准杀蛙,甚至不准小该乱捉,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斥责。老人在田间遇到它,都要小心地绕道而行。解放前后,东兰、凤山、田东、来宾等不少地方仍禁捉禁杀;田东县檀乐村壮族还有禁吃青蛙的习俗。

2.侗族文化

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侗族鼓楼有学者称之为文化境域的诗性象征。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不过,侗乡世代相传认为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鼓楼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以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内容为主,云腾雾绕,五彩缤纷,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鼓楼技艺本身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3.仡佬族

仡佬族散居贵州、云南、广西及越南等地,被后来民族如汉族等称为“仡佬”,“老户”,“土人”,“土蛮”等。居住地降水丰富,气候温暖,适合开展农业等多种经营活动。

仡佬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时间大致与汉族相同,但有“喂树”的特殊内容。“喂树”又被称为“祭树”或“拜树”,起源于仡佬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古树(大树)崇拜。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仡佬族,在农历正月十四日中午,各家备好米酒、猪肉、鲜鱼、糯米饭等供品,带着红纸鞭炮,以亲友关系相约上山拜树。有些地区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捧着牛心和新米饭祭拜寨旁的神树“菩萨树”,祈祝丰年。染色剪纸《生命树》的作品就是建立在仡佬族对树这一自然元素尊重的理解之上创作的。

4.毛南族文化

毛南族也是广西土著民族之一,它是由先秦时“百越”的一支隋朝时的“僚人”而来。“肥套”即毛南族的还愿仪式,是毛南族最古老的风俗之一,至今仍在毛南族地区盛行。在毛南语里,“肥”就是举办的意思,“套”则专指还愿仪式,与“道场”之意相近。“肥套”最具价值的地方,是隐含在其中的教谕内涵和贯穿始终的“傩戏”。师公们戴着诸神的面具,用唱词配合舞蹈动作,带有浓厚的教谕色彩。“肥套”的内容丰富,主要传授了一些人与自然相处的经验。

《面面相觑》这件小型泥塑作品就是以毛南族肥套面具为创意灵感,不同色彩和不同表情的面具造型,表现了人间百态的喜怒哀乐。同时每一个面具可以单独取下观赏,又可自由组合进行陈列。该学生作品获得了2014年“桂林特色旅游纪念品”比赛的院校组最高奖“创意奖”。

总之,笔者通过为期两年的民族教改课题的探索,发现少数民族文化在设计类课程中的渗透开发尤其显得有意义,面对汉族和不同少数民族的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介绍和设计上深入的思考,它不仅可以满足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对地区特色知识了解的的实际需求,而且,对于传承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普及既能够鼓励和倡导学生在学习和了解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保护本土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又能在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目标的同时,实践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这与装饰艺术的精神是非常一致的,用原研哉先生的话能很好的解释: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是对感觉的敏感而细微的处理。

参考文献:

[1]王莉,几何抽象图形在装饰教学中的创新实践,装饰,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办,2011, 第120页

[2]王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现代教育科学,吉林:吉林教育科学院承办, 2008, 第85页

[3]吕屏,传统民艺的文化再生产——靖西旧州壮族绣球的传承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9,第15页

[4]关纪新,中国少数民族大观,民族文学编辑部,2008,514页

作者简介:

王莉(1979.11-),女,硕士,副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推荐访问:民间艺术 装饰设计 课程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