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翼城县霍家涧村关岳庙碑记》谈起

时间:2022-06-15 10:49:02  浏览次数:

霍家涧,位于翼城县南梁镇,距离县城约35千米,山环水绕,重峦叠嶂,自然风光极其瑰丽,旧传为西汉名臣霍光故里。国家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之后,乡村旅游的发展此起彼伏,翼城县也筹资修建了从南梁镇蟠桃岭一直延伸到西闫镇毓凤楼的舜王坪旅游公路,以开发风光秀美的历山,霍家涧村作为沿线的一个休憩点,也从中受益。

公路路面宽阔,依着翔山山势走向而建,蜿蜒曲折,道路两旁漫山遍野的野花与柏树更是为这条旅游线路增色不少。待行车至西闫镇毓凤楼下百余米处,路南有条不易引人注目的小路,前行十米左右有块村牌“霍家涧”,方知到了目的地。驱车入内,道路仅容一车通行,两旁林荫环绕,行约千米,豁然开朗,一座颇具明清建筑特征的古村落顿时呈现在眼前。笔直的青石街道将整个村落分为南、北两部分,两侧都是错落有致的古典四合院,高大的门楣、古老的匾额、厚重的条石基座、端庄的方砖围墙,都在不经意的沧桑之中透露着家宅主人昔日的荣耀。据《翼城县志》记载:“霍家涧,旧名石坑,在明清时期为晋南通往晋东南的交通要道,此间户口稠密,商旅云集。民国时期为翼城县知事第三区政府的驻地。”不过,岁月茬苒,往昔繁华不再,曾经人烟茂盛的霍家涧,现在却寂静得很,村里除了几个上了年岁的老人家,基本上看不到年轻人的影子。

村落的尽头,有一口古井,旁邊是个水泊,有村中妇人在此洗衣。水泊的旁边就是村民口中的“霍氏家庙”。此庙占地约700平方米,庙门匾额楷书“振威武”三个大字,山门面阔一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五檩无廊,前檐下斗拱三攒。入庙门3米处有座高大的照壁,可惜壁画遗失。进入庙内,在中轴线上有舞楼、献殿、正殿,轴线两侧有山门、厨房、东西廊房、东西配殿、东西耳殿。舞楼坐南面北,面阔三间,进深五椽,悬山顶,六檩无前廊,檐下斗拱九攒。正殿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悬山顶,五檩无前廊。献殿与正殿勾连搭建,面阔三间,通进深六椽。正殿明次间匾额题曰“集大成”“忠汉室”“扶宗时”,大殿之内东西两侧皆有壁画,东侧为“三英战吕布”,西侧为“古城斩蔡阳”,随着岁月流逝,壁画斑驳脱落不少。献殿的东西山面嵌有碑刻六通。东西两侧的廊房为典型的清代上下二层建筑,一层可住宿、储物,二层可观戏并作为雅座,均为面阔五间,进深四椽,悬山顶,五檩无廊。据在庙中清理杂草的老人讲,这座庙俗称“三圣庙”,因为大殿中供着孔子、关帝和霍光,都是木质神像,并且都有专轿,逢着仙佛圣诞,三位圣人都会被十里八乡的村民抬着巡街,百姓们也会请戏班子唱戏酬神。后来,神像在“破四旧”的时候被烧掉了。《古翼城百论》记载“西汉大司马霍光出生石坑,显贵后徙家平阳,霍家涧是霍光故里”,对此我们很好奇。当问到这座庙是不是霍氏家庙时,这位老人只是说村里人大都姓霍,祖上流传村民是霍光的后人,这座庙也是霍氏一族捐建的,献殿东、西山面镶嵌在墙上的碑刻有详细记载。

这激发了我们的兴趣,近观之后发现这六通碑刻远较这座古庙的本体建筑保存完整得多。献殿东面墙上的三通碑刻记载了这座庙宇的由来,西面墙上的三通碑刻记载了当时捐资村民的姓名及捐纳钱粮的多少,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这座庙是一座“关岳庙”,始建于民国8年(1919年)。现将碑刻的文字内容整理如下:

冀城县霍家涧关帝庙碑记

自欧风东渐,一般士人咸知神权不可迷信,然欲激发合群思想,树立社会公德,则又舍神权无从着手,况处争竞剧烈时代,非以兵战,即以学战。欲兵战,非尚武不可;欲学战,非重文不可。

我国先代神圣武(首)推孔子,是以余村历传霍大户、霍七十二户公(共)同商议:在本村兑方创一关岳庙而祀之,孔子(祀)于其中,名曰庙而实则学校焉。以北殿为讲堂,以左右各殿为斋舍,其余厢房可用作校长室,社房可用作教员室,至巽房可用作厨室。地势虽不宏敞,而学校规模亦于是粗备矣。自后遇关岳神节则祀之,遇孔子诞辰亦祀之。祀之者,非因迷信而谄媚也。以民国以来,学校教文学,学校亦教武(术),即吾谓欲令学生习文习武,非祀文之圣人不可。学校也,庙也;庙也,学校也。学为是举者,其委曲求全之心亦可以极矣。是为序!

清邑庠生员养成所毕业现任国民学校教员功甫、霍士敏

清邑庠生员自治所毕业选举县议会议员兼任离区学董海帆、侯宪瀛

县立第一高等学校毕业现任国民学校教员子亮、李执明

中华民国八年岁次己未桂月中旬谷旦

通过《翼城县霍家涧关帝庙碑记》的内容,我们发现这座庙宇不单纯是霍家涧村民对宗教的一种寄托,对神灵的一种敬畏,更是对西学东渐思想的一种领悟,对国家时局的一种关注。碑文的开篇即明义“神权不可迷信”,但是可以用来“激发合群思想,树立社会公德”,然后讲到西方列强长期侵辱中华,为了自保,必须同西洋人展开兵战与学战。接着碑文记述了捐建这座庙宇的由来,“名曰庙而实则学校焉……地势虽不宏敞,而学校规模亦于是粗备矣”。通俗讲就是借着建庙宇的机会变相捐建了一座学校,既可以教学生文化,也可以教学生武术,习文练武,自强图存,报效国家。这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但是也包含着些许的无奈,即碑文末尾写到的“学校也,庙也;庙也,学校也。学为是举者,其委曲求全之心亦可以极矣”。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商人及传教士大量来华,并带来西方各种新式知识。随着鸦片战争的惨败,不少开明人士推行“洋务运动”,系统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大量的西方知识传入中国,影响非常广泛。《翼城县霍家涧关帝庙碑记》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了解完这座“关岳庙”建立的时代背景之后,再看正殿明次间三块匾额的题字“集大成”“忠汉室”“扶宗时”,就可以清晰明了地读懂其内涵了。“集大成”,孔子为万世师表,孟子称赞说“孔子之谓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霍家涧的村民们为了教导子弟学习文化知识,所以供奉孔子,以示尊师重道。“忠汉室”,关羽为汉末名将,一生效力蜀汉,忠义无双,号曰“武圣”,霍家涧的村民们教导子弟们在学校学文练武,强身健体,故祭祀关羽。“扶宗时”,指的是霍家涧的村民多为霍姓,都自称为霍光的后人。霍光效法殷商伊尹,行废立天子之事,从此后人合称为“伊霍”。因为有大功于天下,所以霍光死后谥“宣成”,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霍家涧的村民们无疑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可以在关岳庙中学习知识、勤练武艺、关注时局、成为栋梁,以图报效社会,共赴国难,重现祖上的辉煌。从这个角度说,霍家涧的“关岳庙”虽然不是霍氏家庙,却是一座霍氏家族精心捐建的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圣地。霍家涧虽然不一定是霍光故里,但是却是近代西学东渐影响山西乡村教育的一个缩影。

山西古称“表里山河”,自古民风淳朴,物产富饶,列强侵华之后,山西虽处内陆,但是无数仁人志士“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时人也在教育上向新时代看齐,比如在省会太原建立的山西大学堂就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三所现代化大学之一,而作为晋南小城的翼城,虽然闭塞贫瘠,但是先贤依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注时局艰难,学习西方教育,奋发救亡图存,翼城县霍家涧村关岳庙碑刻的内容无疑就是最好的证据。

推荐访问:翼城县 岳庙 碑记 谈起 霍家涧村关


[从《翼城县霍家涧村关岳庙碑记》谈起]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