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浙江陶瓷烧造史简析

时间:2022-06-14 11:49:02  浏览次数:

摘 要:陶瓷的发明是我国古人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就已经认识到粘土经过火烧可以制成可盛放东西的容器,于是就开始烧制陶器。由于陶器取材比较容易,烧造工艺也不复杂,因此流行很快,几乎遍布整个古人生活区域。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在制陶技术的进步之下,瓷器也相继进入历史,在经历了商周原始瓷的发展到东汉时已经有真正瓷器的出现。这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关键词:浙江陶瓷 烧造史 发展因素

纵观整个中国陶瓷史,不难看出浙江省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浙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其境内山峦起伏、湖泊纵横,蕴含丰富的瓷石、高岭土等烧瓷的主要原料。

一、浙江烧瓷简史(新石器时代早期——明中期)

浙江烧瓷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到明中期,其陶瓷业的发展在全国都有着重要地位。

在浙江北部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平原曾出土过河姆渡文化时期的陶器。这些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均为手制。而在良渚地区则发现了铜石并用时期的陶器,以轮制为主,兼有手制与模制,不难看出在烧制工艺上比前时期有所进步。

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先民逐渐发现用当地所产瓷石、高岭土作原料,在高温烧成下,可以提高陶坯的机械强度,并且在胎表面施釉,不仅可以增添色彩、而且便于洗涤。这一发现促成了原始瓷的出现。

在浙江的绍兴、萧山、诸暨、德清、吴兴等县市发现了商至周代生产原始瓷的窑址。这些窑址范围大、堆积层厚、产量相当大,其中多处是呈长条形,由下自上的龙窑遗址。同时在这些地方也发现了秦汉原始瓷窑。从慈溪上林湖发现的汉代窑址可以清楚看到由原始瓷向瓷器演进的整个过程。位于上林湖两岸的黄婆岙、横塘山窑出土的瓷器,胎质细腻,烧成温度适中,在口、肩等局部上釉,属于原始瓷窑;而吴石岭西麓窑址烧制的青瓷罍与罐,瓷胎致密、呈浅灰色,清釉釉层均匀,釉色青翠,已进入原始瓷窑与瓷窑的交替阶段;湖西岸的周家岙和桃园山窑,出土瓷器品种增多,釉层均匀,釉色淡雅,胎釉结合紧密,已可称得上是真正的瓷窑。

六朝时期,浙江制瓷业发展迅速。当时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南山窑区都是窑场林立,随后各自发展成为庞大的瓷窑体系,瓷器手工业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部门。当时北及德清,南至永嘉都有制瓷作坊尤其是钱塘江南岸绍兴、宁波一代较集中。

而在唐代,上述各窑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中唐以后匣钵的创用,更使越窑成为一代名窑,促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的新发展。

宋金时期,继越窑而起在江南又有一定影响的是龙泉窑。龙泉窑的早期产品在器形、装饰及釉色与越窑、瓯窑和婺州窑有类似之处,可以看出龙泉与上述瓷窑的渊源关系,反映了浙江地区青瓷的时代风格与地区特色。北宋中期以后越窑、瓯窑趋于没落,龙泉窑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南宋以后龙泉窑得到迅速发展,青瓷质量显著提高,烧成功粉青、梅子青等青翠娇艳的釉色。

明代中期以后浙江制瓷业开始衰落,全国的制瓷中心转移至江西景德镇。

尽管明中期以后,浙江制瓷业的发展速度开始缓慢,但曾经辉煌的制瓷工艺依然在民间流行并发展。对现代龙泉青瓷“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绿时”的工艺、色泽的赞美正是这种积淀所呈现出来的,并不是偶然。

二、瓷窑发展因素简析

从浙江省陶瓷发展的脉络,我们不难看出瓷窑发展需要几大因素。

首先,原料的重要性。在烧制陶器过程中,先民逐渐发现用瓷石、高岭土作原料可以提高坯体的机械强度,使胎壁烧结坚硬、不渗水。浙江地区蕴含丰富的瓷石、高岭土矿藏。在湖州、绍兴、诸暨、温州、永嘉、云和等地都发现了高岭土资源;在宁波、吴兴、萧山、湖州、云和又都发现了很多石英矿。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很多窑址便是在这些地区发现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我们看到瓷窑基本都建在富含高岭土、石英矿藏的高地上。目的是就地取材,节省原料运输成本,而且对百姓生活也无影响。若是按需扩大瓷窑规模也甚是方便。浙江上林湖越窑窑址就位于慈溪鸣鹤镇西栲栳山麓,距慈溪市区约10公里。湖畔群山环抱,山势峻峭,密布着上百座古窑遗址。而龙泉窑所在的龙泉境内也是山岭连绵、森林茂密。

再有,瓷窑一般都沿河发展。我们不难看出上林湖一带(越窑)、瓯江(瓯窑)一带、东苕溪流域、曹娥江(良渚陶)、东阳江流域(婺州窑)均有瓷窑群分布,窑与窑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个瓷窑体系。可见这些江河湖泊是陶瓷运输的主要途径。在陆路交通落后的古代,水路运输要显得方便且快捷得多。

最后,政治因素也是促成瓷窑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从越窑的发展即可看出政治因素对窑场的影响之大。越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它创烧于东汉,其窑址主要分布在今天浙江省的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五代时期,成为“贡瓷”。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命令越窑所烧造供奉之器,庶民不得使用,称为“秘色瓷”,“秘色瓷”是当时越窑青瓷中色泽最佳者。由于贡瓷数量庞大,远远超越了越窑的生产能力,贡瓷由杭州湾地带生产条件较好的一些瓷窑分担,有绍兴、鄞县、宁波、上虞等窑,此外还有台州湾地区的林海和黄岩窑。吴越降宋后,贡瓷停止烧造,越窑产量锐减,渐次走向衰弱。随着南宋建都临安即今杭州,全国经济政治中心也南移,部分窑工为躲避战乱亦南下,向浙江南部迁移,促进了浙江南部瓷窑的发展。位于浙江南部、西南部的龙泉窑、瓯窑、婺州窑、在南宋时达到鼎盛。

朝廷的外交政策也影响了瓷窑的发展。唐至元时,朝廷都鼓励对外贸易,浙江省地处海滨,因而所生产的瓷器远销海外。但到明代的海禁政策对浙江地区的瓷窑生产是一大打击,瓷器销售量大幅减少,很多窑场难以为继,只得倒闭。对外贸易只能靠陆路,于是乎就向西发展,景德镇由此得到发展。浙江省的陶瓷烧造也在经历了这一度的辉煌后开始衰退。

浙江陶瓷烧造历史悠久,希望政府加大对陶瓷制造业的支持,对境内古窑址实施保护,积极发扬中国的瓷文化。

推荐访问:浙江 陶瓷 烧造史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