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稷下学宫对重塑我国大学精神的启示

时间:2022-06-12 10:14:02  浏览次数:

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人对大学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是大学不同于别的机构的一种气质特征,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兴亡与发展。但是我国的大学正面临大学精神精神衰微的困境。稷下学宫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典范,其办学特色对改善我国大学功利化、市场化等现状和重塑我国大学精神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稷下学宫 大学精神 启示

引言

当今中国大学精神的衰微已成一个不争的事实,重塑大学精神已成为我国高校现在面临的共同问题。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 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所谓“稷下”是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市)的稷门(城西南门地区)。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而得名。它历史悠久,始创于公元前4世纪,历经六代,时间长达 150 年。【1】轴心时代中国的主流学术系统皆出于临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当时东方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也是东方在这一时期文明的代表,在世界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学精神面临失落危机之时,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对重塑我国大学精神和整个高等教育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1、提倡学术自由,崇尚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学术自由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容纳百家是稷下学宫学术自由的最重要表现,也是稷下学宫的办学方针。稷下学宫将儒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等各家各派云集在一起研究学问,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任何稷下先生的课,学无常师。自由辩论发展为稷下学宫的一种教学方式,相互争鸣与吸取是学术自由的另一种表现,稷下学宫定期举行讲演、讨论、 辩论之类的学术交流会。稷下学宫既允许个别游学,也允许集团游学,从而促进学术的交流与繁荣发展。

2、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稷下学宫发扬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非常优厚的待遇。齐国君主尊称稷下学者为“先生”,十分尊重学者们的意见和政治主张。物质待遇的优厚为稷下学宫的学术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稷下学宫虽是一所由官家举办的特殊形式的学校,但“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学者们的很高政治待遇。这在一定程度为稷下学宫的教师和学生专心学术和学术自由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我国大学精神失落的表现

近年来,大学精神是高等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学者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各不相同,也没有明确的定义。作为哲学层面的大学精神,一定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品质。它本质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实际上反映了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哲学思想,是对学校“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凝炼和升华。从历史的角度看,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特定群体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从一所大学的精神中可以看到学校的历史足迹与现实追求,感受到它与时俱进的精神脉搏。从文化的角度看,大学精神身价值追求、行为方式、行为准则的文化成果。正是“大学人”进行科学文化活动所产生的。【2】大学精神是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有着稳定而丰富的内涵。大学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3】概括起来,大学精神的失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术腐败严重。学术是一个神圣的概念,但因受量化的评价机制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庄严的学术殿堂面临着失衡甚至坍塌的危险。低水平重复和粗制滥造也成为我国整个学术水准滑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媒体报道的论文“抄袭门”事件等现象屡见不鲜,严重损坏了大学的声誉,直接影响我国科学发展和各领域学术水平的提高。

2、大学政治化。大学的独立自治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体现。但我国的大学按照政府部门的行政级别设置,大学行政官员的任命依照政府部门运作模式运转,大学成为具有政府职能的官僚机构,成为政府的附庸。大学行政管理混同于学术管理,以行政管理代替学术管理,行政管理权力过大,而学术管理则被淡化,这样的管理体制不利于调动教授的积极性和学术自由,而且助长了不良的官僚作风。

3、大学的市场化。尽管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为高校的前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学在商业经营的搏击中艰难地开辟生存和发展空间。片面强调大学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要求直面经济建设主战场,把大学当作经济发展的工具性存在,大学逐渐沦为经济的附庸。

4、大学人的功利化。随着大学市场化趋势,大学人功利主义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学校在专业设置、学生在选择专业时,以经济利益为直接导向,大学直接晋升为就业服务站;大部分大学教师和学者们抛弃做学问和追求真理的出发点,奔向SCI和课题项目,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重视度带来及其恶劣影响,导致整个社会的浮躁氛围,大学的人文精神已经极度衰微。

三、稷下学宫和柏拉图学园的对比研究对重塑我国大学精神的启示

鉴于大学精神在大学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大学精神失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重塑大学精神成为落在当代大学人身上不容推卸的责任。但对如何重塑却见仁见智。稷下学宫作为轴心时代东方的高等教育学府,它的办学特色为我们重塑大学精神留下启示:

1、改革大学管理体制,扩大办学自主权,以使大学的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得到充分体现。由于受我国浓厚的“官学”传统和高度集权化的管理体制影响,现代中国大学的整体概念与形象首先被定义为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上直接沿袭行政管理体制。2010年2月28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4】和6月6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5】都称要在高校内实施去行政化,这很好的说明行政化已经从根本上妨碍我国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与选拔制度,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的人才战略。稷下学宫官家兴办,私家主持的办学模式和“不治而议论”都有重大借鉴意义。独立精神和自由精神体现了大学精神的本质,大学自治是大学精神的社会净化功能和引导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保证。所以我国大学的管理体制改革应将改革的主导权从行政机构、行政官员转移到一线教师身上,这是推进去行政化改革的关键。或以成立大学评议会、教授会的形式,由教授决定教师任免、课程安排和专业设置等工作,并参与学校改革的决策与监督,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大学的发展,从而真正实现独立自主、学术自由。

2、增加大学的经费投入,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使得大学的批判和创新精神的作用得以发挥。学术自由和待遇优厚是稷下学宫最鲜明的特点,也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最大限度发挥独立性和创造精神的基本保障,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经费投入不足是突出问题。我国与西方国家不同,政府是大学经费的主要投入者,缺乏多元的资金来源机制,这使得大学严重依赖政府投入。这一点也加剧了大学对政治的依附性,也是市场化、功利化和学术腐败现象发生的原因。王冀生教授在其所著《大学之道》中指出,大学应担当教育责任,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大学从处于象牙塔之内到逐步走出象牙塔进而超越象牙塔,全面承担起服务社会又引领社会前进的责任是历史的必然,【6】大学应超脱于经济利益和政治之外,主导社会潮流,引领社会发展。但当今我国由于市场化政治化等诸多原因而出现的本末倒置使得大学的批评精神和创新精神难以得到发挥。回溯到战国时期,也正是惠及师生的优厚经济待遇才确保了他们能进行著书立说等学术活动, 另外,齐国统治者在征求和听取稷下先生的意见时采取的兼听而不盲从,议论不合不加罪的民主政策,不仅促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景象,而且使得稷下学宫智囊团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政府应增加对大学的投入,健全教育投资体制,实现经费渠道的多元化,使大学远离商业化的侵袭,其次政府和社会都应该努力营造一种民主的氛围,社会的民主进程是大学发挥其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也才能确保大学真正承担起引导社会变革与进步的职责,实现大学的使命。

3.提倡兼容并包、流动开放的人才机制,营造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稷下学宫都遵循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办学原则,都崇尚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当今我国的许多大学都争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但大部分拘泥于表面工程,如大肆进行校园扩建、高校合并之风盛行、盲目追求学科专业的齐全,而在梅贻琦校长所强调的“大学之大在于大师”之要上却流于形式。人们片面强调大学的技术工具性、实用功利性,大学形而上之“道”及人文精神、思辨理性沉沦,“道”“器”分裂对立,对大学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这种状况不仅挨不上“道”和人文精神的边,甚至也谈不上“器”和科学精神,大学精神沦落,大学使命失却。【7】雅斯贝尔斯在其《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称,大学把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的人聚集在一起。他指出大学的四项任务,即“研究和教学专业知识课程”、“教育与教养”、“生命的精神交往”和“学术”,并且区分了精神贵族与精神附庸,明确大学教育应培养敢冒险,静听内心细微的声音,并随着它的引导走自己的路的 “精神贵族”,而不是“精神附庸”。 【8】这些目标与任务的完成必须以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人文氛围为基本条件。稷下学宫兼容并包、来去自由的人才政策值得我们借鉴,也将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近亲繁殖” 问题。实行 “送出去,请进来”开放流动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人才流动,采取措施吸取国内外的优秀教师,博采众家所长才有可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百家争鸣也为雅斯贝尔斯强调的大学人的精神交往的任务和由讨论深入至辩论提供了条件。辩论是稷下学宫和柏拉图学园都采用的教学方式。余秋雨先生在《问学》篇中称对话和辩论要比独白更具感染力,或者说学术组团的这种辩论的方式,可能激发出个体对一个事物的多重面向的考虑,这比对事物的单层面向的考虑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从而促进学术的真正繁荣。最重要的是,由众家的辩论和交往实现大学人文精神的复兴,即以人为本,崇尚人格理想和道德,追求人自由为全面的发展,【9】保持雅斯贝尔斯所言的“知识良心”,改变大学人在市场化中出现的精神迷惘面貌,这样大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才能真正保持其高贵超然的道德品质和独兀超然的冷峻价值,引领社会的发展,由道器之分走向道器之合。

大学应该追求真理,探索学术,独兀不迁,坚持操守,捍卫价值。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和基石,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在我国大学精神面临衰微的危机之时,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为重塑大学精神提供不少启示。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大学来说,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大学都是这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脊梁骨。大学的精神不能虚脱。大学教师必须真正崇尚学术崇尚真理,对国家、民族包括整个人类要有非常强烈的责任。大学一虚脱,这些就都没了。【10】大学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与思索的高级力量,它态度自由中立、传授普遍知识、描绘理智疆域,但决不屈服于任何一方。但如何发挥大学精神应然的凝聚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作用,真正达到“道”与“器”、人文与科学、学术性和工具性、思辨理性和技术理性的整合,崇尚理性与追求功利的有机统一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深思与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唐耀华. 论大学精神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J].学术论坛, 2006, (10).

[3]刘宝存. 何为大学精神[J].高教探索, 2001, (3).

[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2/28/content_13069032.htm.

[5] http://wenku.baidu.com/view/fab4aa0a79563c1ec5da710a.html.

[6]王冀生.大学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7]张 传 燧. 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解读[J].高等教育研究,2005,(12).

[8]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9]余秋雨.《问学余秋雨——与北大学生谈中国文化》[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xzrbw/jiaoyu/gnjyxw/2010/0628/2266.html.

推荐访问:重塑 启示 精神 我国 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