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岭南古琴艺术的当代传承概述

时间:2022-06-10 09:35:02  浏览次数:

[摘要]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面对着现代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文化交流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如何传承与发展岭南古琴音乐,使之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勃勃生机,是摆在我们现代人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与历史使命。文章聚焦于当代岭南古琴艺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层面,通过对现状的了解,力图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促进其进一步弘扬和发展。

[关键词]古琴艺术;传承;岭南

一、岭南古琴艺术概述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属中国历史悠久的弹拨乐器。古琴因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自身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古代文化所推崇,地位非凡。2003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古琴艺术入选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由于受到不同地理环境、师承关系、传谱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岭南古琴艺术历经百年的传承与发展,自成体系。“岭南琴派”以其音乐具有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特点,体现出岭南地区特有的历史与文化特征,成为中国古琴流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2006年以来,岭南古琴艺术先后成功入选第一批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二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岭南古琴艺术的当代传承

文化传承的途径与方法众多,本文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岭南古琴艺术的当代传承。

(一)理论方面

有关岭南古琴音乐的古代、近代研究,已有一定数量的专著、论文、曲谱等出版,但关于其当代的理论研究还未有专门的统计研究。目前主要的论著统计如下:

1.著作方面

(1)1995年出版的《江门文史第29辑》《黄炳坤和他的古琴家》一文论述了黄炳坤及其古琴世家。

(2)1997年卢庆文的《粤韵论丛》介绍了岭南古琴派近代几位重要代表人物。

(3)2005年,由费邓洪,陈浚辉主编的《岭南琴韵世纪珍藏》,简介岭南古琴杨新伦大师并收录了《古冈遗谱》之杨新伦传谱的6首曲谱及音响。

(4)《2006北京国际古琴音乐文化周:暨纪念古琴大师吴景略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了《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一文,是谢导秀对恩师岭南古琴一代宗师杨新伦一生的从艺简介。

(5)《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2006-2008》,对岭南古琴的流传地域、历史渊源、岭南古琴大师、名琴、名曲做了简要介绍。

(6)2009年出版的《留住美丽》中的《大音希声》,记录了区君虹的学琴、弹琴、修琴之路。

(7)由巴蜀书社2010年出版的《宝树堂琴谱》,全书共分四卷,主要包括古琴技法练习、打谱移植、琴坛琐话、古冈遗谱等。

(8)《悟雪山房琴谱》主编宋婕、冯焕珍,本书是套装,共三册,收录广东冈州黄景星汇辑明代的《古冈遗谱》三十余曲及琴师何洛书传谱十余曲,共五十曲。

(9)由巴蜀书社2010年出版的《岭南琴学论集》,主要收录有关琴学思想、琴史琴人、谱曲琴器、文献资料方面的论文。

(10)2010年,范煜梅著的《琴与诗书同行》一书介绍了许海帆、谢导秀、莫尚德岭南派琴人。

(11)《中国珠江文化史(下)》收录了《陈子壮等南园十二子与岭南琴派》一文,介绍了陈子壮等南园十二子与岭南琴派的形成历史。

根据现有的资料统计,有关岭南古琴音乐的专著总体数量不多,内容主要集中在曲谱汇集、历史发展以及琴家的一般性介绍方面,而有关古琴的美学思想、技法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则较少涉及,研究方向比较单一、缺乏系统、深度的探讨。

2.论文方面

吕宏望1999年发表于《岭南文史》的《古风遗宋谱岭南续清吟——占琴岭南派溯源及现传人谢导秀先生》。

2003年刊载于《南方周末》的《古琴:用不着刻意推广》。

吕宏望2004年发表于《岭南文史》的《高旷奇古逸趣天成》——岭南派古琴艺术渊源和演奏风格。

许海帆2009年发表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的《<古冈遗谱>琴曲传承及流变探微》。

许海帆2009年发表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的《古琴雅乐不尽的精神源泉——纪念陈白沙先生辞世五百周年》。

2009年刊载于《东莞日报》的《可园是岭南古琴文化的重要园地》。

2010年星海音乐学院黎敏的硕士论文《都市背景中广州当代琴人群体的雅集组织形态、琴乐语言表达的个案研究》。

2011年刊载于《深圳特区报》的《岭南古琴步出“深闺”知音渐多》。

曾凡忠2011年发表于《东莞理工学院学报》的《以古琴打造岭南文化特色刍议》。

2012年,徐绍娜发表于《参花(文化视界)》的《古琴传承人:古琴既要有殿堂级经典,也要走群众路线》。

2013年吴春明、黎敏发表于《青春岁月》的《杨新伦与岭南古琴传承研究概述》。

论文数量十几篇,研究内容属宏观性的介绍与评论,有利于我们对岭南古琴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音乐本体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于古琴与其他艺术领域的交叉研究还未有涉及,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有待提高,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岭南古琴艺术受关注与重视的程度不够。

(二)实践方面

1.传承组织

从政府机构到民间组织、社团、琴馆(社),形成了从政府到民间、小学到大学阶段、业余与专业、学校与社区不同层次、比较完善的组织结构。

(1)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该中心于2007年2月13日在广州市文化馆正式挂牌成立。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主要负责执行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计划和工作规范。岭南古琴音乐入选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及开展的与之相关的音乐活动都由该机构直接负责。

(2)广东省古琴研究会。成立于1980年,由已故古琴大师杨新伦先生创办,现任会长为谢导秀先生。琴会自成立以来,致力于继承与弘扬中国琴文化,研究和发展岭南琴学,30多年来不仅在挖掘和整理岭南派琴曲、培养琴学新人方面,而且在打谱、斫制新琴等多个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于2008成立了广东古琴研究会广州分会,自成立之初就在普及、推广古琴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3)广州市岭南古琴艺术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名誉所长为谢导秀先生,所长、法定代表人为谢东笑。该所的主要任务是保护、挖掘、整理、研究、传承岭南古琴艺术;组织举办各种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推广、传播岭南古琴文化。

(4)大佛寺古琴班。开办于2003年6月,共开有“初级班、中级班、提高班”三个层次的班级。通过古琴班的学习,学员们不仅能够熟练弹奏许多古琴名曲,而且体验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5)中山大学澄心琴社。成立于2006年3月,是岭南高校第一古琴社团,由中山大学团委领导,并直属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学生社团。中山大学澄心琴社的成立,标志着古琴这门高雅的传统音乐艺术第一次以学生社团的形式进入了岭南的高等院校。

(6)钧天静池古琴馆。隶属于广州钧天静池古琴有限公司,是北京钧天坊广东授权“钧天坊”品牌古琴专营。其致力将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通过对古琴演奏的技法和心法的传授,融入包涵东方音乐美学、生活美学,乃至东方哲学思想内容的传播。

(7)七木琴社。成立于2008年4月。社长是广东古琴研究会副会长谢东笑先生。七木琴社是集创作、交流、传承于一身的古琴文化空间。

不同的机构或团体的共同宗旨是弘扬和发展岭南古琴音乐,但在具体操作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针对的受众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有所区别;涉及的领域也不尽相同,从演奏、创作、交流、传承到发展各有不同。

2.传承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薪火相传的保障和关键人物。本文列举了当代比较有影响、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

(1)杨新伦(1898~1990),男,字克定,号振玉斋主人,广东番禺人,我国著名的岭南派古琴艺术家、武术家。杨新伦在演奏方面历经多年的潜心研究,不但继承了岭南派古琴“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风格特点,还把古琴与其精通的武术精髓融会贯通,形成了其刚柔并济、气韵合一的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杨新伦在古琴音乐的搜集、整理、演奏、教学、传承等多方面作出了大量的贡献,无愧于当代岭南派古琴音乐的一代宗师。

(2)莫尚德(1912~1993),男,新会人,第一届广东古琴研究会副会长、著名琴家。莫老先生是医学专家,业余专治琴学。《广东古琴史话》汇集了他多年钻研积累的成果,文中介绍了古琴的发展历史以及广东古琴艺术的著名琴人、典籍、乐器、琴谱,系第一本广东地区的古琴史料,弥足珍贵。

(3)谢导秀(1940~),男,出生于广东省梅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古琴艺术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岭南古琴艺术的当代大师、岭南派第八代传人。谢导秀自幼受客家文化的影响,特别喜爱民间音乐形式及民族乐器。通过几十年来在琴坛上的艺术实践,谢导秀的琴艺渐臻化境,不但技巧纯熟,更将岭南派刚健、爽朗、明快的特点在其专业的演绎中得到充分体现。凭借几十年对岭南古琴艺术的追求与热爱,谢导秀在音乐教育、收集整理琴谱琴曲、演奏、对外交流等方面为岭南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实质性的积极贡献。

(4)关圣佑(1943~2011),男,原名关庆耀,香港作曲家,原籍广东顺德容奇镇人。于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广州音乐专科学校(现星海音乐学院)主修古琴、作曲,兼修钢琴。1962年在第一届羊城音乐花和岭南派古琴大师杨新伦及同学谢导秀合奏古琴名曲《渔樵问答》,赢得热烈掌声。1968年,关圣佑到香港定居,把岭南古琴艺术传播到了香港。

(5)区君虹(1945~),男,广州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岭南派)”广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现代岭南派琴家、斫琴家。区君虹的演奏风格以古拙无华、古澹幽远见称,致力古琴教学、修复、制作方面,为古琴艺术的薪火相传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6)吕宏望(1968~),男,广东丰顺人,自署南越琴士,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岭南派)”广州市级代表l生传承人,现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会员,广州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南越古琴社社长,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吕宏望汲各家所长,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其指法古典优雅,琴音中和敦厚。

(7)谢东笑,男,广东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岭南派)”广东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州市岭南古琴艺术研究所负责人、七木琴社社长。1993年进入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学习,自1998年跟随古琴艺术岭南派传承人谢导秀先生习琴,结合自身专业音乐素养,钻研古谱、博采众长,致力于古琴艺术的编创新曲、传播与传承,成为新一代岭南古琴传人中的领军人物。

以上几位当代传承人的年龄包括老中青不同阶段,保证了传承链的正常,有利于古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他们的学习背景既有业余琴家也有专业琴家,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演奏音乐;有人侧重于继承传统,有人致力于创新发展,为古琴艺术的传承开辟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四位政府认定的传承人都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开馆授徒,出版演奏专辑CD,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传承模式,使传统文化得以世代相传。有人专注于演奏,有人精通斫琴。

但在现代传承中,不足之处表现在传承人主要集中于演奏、斫琴等实践性较强的方面,较少有理论性的论著、论文出版,表现出重实践轻理论;从历时性角度来看,岭南派在历史上曾有大量的古谱、名家、名琴等的出现,在清代曾一度繁荣,影响深远,而现代的成果数量却不及繁荣时期;从共识性角度来看,随着科技的发展,专业教学的开展,其他古琴学派都能与时俱进地开展网络教学、专业性教学,而岭南派目前还未有相关成果,不利于其传播与传承。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岭南古琴音乐的当代传承现状进行梳理,为研究其当代发展提供资料,希望引起更多同行和琴坛的关注,共同推动岭南派古琴艺术的传承与进一步发展。

推荐访问:古琴 岭南 传承 概述 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