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媒体催生电视探索新闻叙事新方式

时间:2022-06-10 08:28:01  浏览次数:

摘 要 移动互聯网的发展和“多屏时代”的到来,让电视媒体同时面临新媒体的冲击和转型发展的良机,必将直接推动电视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变革。文章对新媒体语境下电视新闻的叙事方式进行研究,揭示了电视新闻叙事应具备的特质,以期更好地适应受众需求,提升宣传效果。

关键词 新闻叙事;多屏时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4-0087-02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受众提供了更趋个性化、多样化的选择,电视的开机率不断下降,而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收看节目的人数却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7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披露,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人。这意味着,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电视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已不可避免的进入“多屏

时代”。“网络技术让受众在看电视和其他休闲娱乐活动中,轻松实现多任务自由切换,此时最为稀缺的,反而是受众的注意力。”[1]如今,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皆可看新闻,相比较而言,电脑和手机还赋予了受众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空间有选择性的收看或分享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这样的变化将直接推动电视新闻叙事方式的转型,促使电视媒体放下“身段”,摒弃“说教”,以平等的视角和服务的心态来做新闻。笔者认为,当下电视新闻的叙事方式应具备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引人入胜等特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

1 短小精悍

互联网将受众的阅读习惯变得碎片化,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令受众每时每刻都在浮光掠影般的接受大量信息,因此,长篇大论已经很难再吸引受众的注意力。2017年,短视频行业的全面爆发,恰好佐证了这一观点。来自美国德州大学的研究学者发现,短视频中稍长的视频内容保持在2.08分钟是最为合适的,而今日头条金秒奖视频大赛得出的结论是4分钟最佳。由此可以看出,2到4分钟的短视频是受众最喜爱、最乐于接受的主流时长。因此,电视新闻特别是消息类,必须去粗取精,舍弃冗余的解说与画面,以现场感强、新闻价值高的短新闻取胜。具体来说,解说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画面要生动传神、富含信息量。同时,电视新闻应避免“看图说话”的窠臼,力求做到声画结合、互为补充,解说词侧重于叙述事件核心,画面侧重于表现事件细节,二者各有侧重,将新闻的精华高度浓缩,使其准确、生动而有力度,更有利于传播。今年7月5日,新组建的国家税务总局淮安市税务局挂牌成立,标志着淮安税务征管体制改革迎来重要节点。电视短消息《国家税务总局淮安市税务局正式挂牌成立》时长仅52秒,开头选取了一个极富现场感的揭牌画面,并用寥寥数语高度凝练了原江苏省淮安市国家税务局、淮安地方税务局合并成立的背景、意义以及未来将给百姓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是一则电视短消息佳作。当然,除了消息,电视新闻还包括专题、评论等诸多体裁,时长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还是依据新闻的选题和内容来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最终目的是给受众更好的观看体验。

2 以小见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类移动终端的普及,受众从新闻信息的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传播者、参与者,其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笔者在实践中发现,与动辄重大主题、宏大叙事相比,受众往往更加关注那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小事,更加青睐“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这就要求电视记者既要有大局思维、全局观念,也要紧扣能够反映时代脉搏,折射新闻本质的小侧面、小切口,以点带面,用“小事件”来反映“大主题”,使受众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电视新闻“以小见大”的核心,就是要结合新闻的背景,选取特定的细节,挖掘最精彩的事实,使报道主题更加鲜明,立意更加深远。“众所周知,电视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转瞬即逝,电视新闻只有在一个有限的时段中,集中表现一个典型情节,将事件的细节表现透彻,才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2]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为纪念这一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淮安市广播电视台(集团)推出了全媒新闻行动《风气潮涌改革路》,深度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淮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发生的巨大变化。报道《改革开放40年淮安工业经济创造286倍增长奇迹》从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入手,这张照片拍摄于1998年清江电机建厂40周年,照片的主人公名叫颜庭学,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清江电机厂工作,从基层班组长到车间主任、高级工程师,36年来,颜庭学见证了企业伴随着改革开放一路发展壮大的轨迹。这则报道用个体的故事反映企业的成长,用企业的成长折射出淮安工业经济创造286倍增长奇迹的生动历程,将原本宏大的主题诠释的更加具体、真实、贴切,可以说是电视新闻“以小见大”的典型代表。

3 开门见山

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大量信息爆炸式的呈现,使得相当一部分受众群体在看新闻时抱着随意、仓促的心态,注意力很难集中。“有调查显示,只有65%的观众会看完视频的前3秒后选择继续观看到10秒,而会坚持看到30秒的观众比例仅为45%。”[3]由此可见,电视新闻的导语何其重要,如果在导语部分没能达到吸引人的效果,那么受众的注意力将很快转移。因此,电视新闻的导语写作应遵循“开门见山”的原则,一开始就直接切入正题,以最重要、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开场,第一时间牢牢吸引受众的注意力。电视专题报道《百位老人的孝心儿子》讲述了党的十九大代表、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的故事。导语这样写道:“从风华正茂到年过花甲,盱眙县桂五镇敬老院院长李银江扎根丘陵山区30多年,他用这一生最美好的光阴建起了一座敬老院,给了百位孤寡老人一个温暖的家。李银江既是敬老院的当家人,也是老人们共同的孝心儿子。”这条导语提炼了“扎根丘陵山区30多年”和“百位孤寡老人”两个关键数字,用简洁的新闻语言概括了报道的核心,唤起了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受众带着探究的心理继续看下去。同时,考虑到总有部分受众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看不完整条新闻,也应该将最重要、最新鲜、最引人关注的事件放在前面。比如,前文所说的报道《百位老人的孝心儿子》就以当天敬老院里举办的一场寿宴为由头,李银江带着妻子向孤寡老人磕头拜寿,老人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这样动人的画面流淌着汩汩温情,极富吸引力和感染力,一下子就打动了受众的心。

4 引人入胜

自1978年中国电视事业起步开始,电视媒体一路高歌猛进,迅速发展成为主流媒体,电视新闻长期以权威、正统、严肃的形象示人,即使是一些民生新闻,也不难发现说教的成分,对受众而言,存在着明显的距离感。“社会化媒体平台多对多的传播特征,使得传播的中心被打破,权威也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不要说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网络原住民,即使是长期收看电视新闻后才开始接触新媒体的网络移民,对于电视新闻的高高在上和硬梆梆的风格,也再难坦然接受了。”[4]笔者认为,新闻是做给人看的,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人的际遇,人的生活,人的故事,一条好新闻,理应是一则引人入胜的好故事。电视短消息《两岸亲情割不断 来淮寻亲喜相逢》就是如此,台湾客商王汝滨来淮安考察项目,一次偶然的聊天,让她在淮安意外的寻回了自己的“根”。王汝滨提到,自己的父亲原本是淮阴县湖滨乡人,父亲将他们三姊妹的名字起作淮、湖、濱,寄托着对家乡的思念。然而,淮安并没有湖滨乡这个地名,故事在这里留下了一个悬念,紧接着柳暗花明、峰回路转,记者几经查证发现,淮阴县湖滨乡就是现在淮阴区三树镇的前身,于是追随王汝滨寻亲的脚步跟踪采访,见证了她与亲人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重逢。故事的最后,王汝滨决定女承父愿,回乡创业,报道也在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条颇具戏剧性的新闻彰显了两岸割不断的血脉亲情,展现了游子对淮安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它借鉴了电视剧的叙事手法,为报道增添了故事性、可看性,以“共情”达成“沟通”,体现了电视新闻从“硬”到“软”的转变。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多屏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电视新闻的传播渠道将更趋多样化,可以预见,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电视新闻的发展根基和主流地位仍然不可动摇,并将长期存在。如今,电视新闻在叙事方式上的转型已经初见成效,如何将转型向纵深推进,更好地发挥内容生产优势,将是电视工作者在新媒体语境下面临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唐忠敏.能动力、注意力、黏着力——移动互联时代电视受众考察的三个关键点[J].视听界,2018(5).

[2]伊文臣.解读电视新闻特写的魅力——以央视的一则新闻特写《当水成为礼物》为例[J].今传媒,2013(8):83-84.

[3]胡岑岑.新媒体语境下我国主流电视新闻样态的革新路径[J].中国出版,2018(6):51-54.

作者简介:王文军,淮安市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总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为广电传媒。

推荐访问:叙事 催生 探索 方式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