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消失的父亲——浅析《山河故人》中父亲形象

时间:2022-06-09 15:35:03  浏览次数:

【摘要】:父亲的权威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特有的家庭权威,有着神圣不可侵犯性。电影《山河故人》中对于父亲的描述却把这种传统文化置于没落和衰亡的危险境地。电影中通过父子的意识转变表现出现实社会“精神父亲”和“个体父亲”的双重坍塌,这也是当代中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的缩影,其结果就是信仰缺失,人处于文化无根的漂泊状态。本文试图通过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对于“父亲”这一意向进行解读,展现中国当代社会在面对从而展现导演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为中国当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建固提供借鉴。

【关键词】:父亲;文化;精神;隐喻

一、现实父亲在电影中体现

贾樟柯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大量作品从关注普通人生活的角度切入,用烙印式的视觉符号呈现个体生存的价值的“有异味的形式”。《山河故人》秉承了贾樟柯的一贯风格,通过意向符号的使用表现大时代变迁下人物情感的变化、还原不同时空社会面貌,从而剖析其中投射出的文化内涵。《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导演与国际电影接轨的一次尝试,他用三个时间段讲述了同一批人不同的人生际遇,由此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和文化态度。在电影中,他一贯喜欢运用符号隐喻的手法提出他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比如,山河系列的黄河、波涛等,故人系列的dollar、车站等,以及众多的时代烙印。

张晋生是顺应时代潮流并能抓住机会“鱼跃龙门”的一个群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部分人触到商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很多年后,他们发了财,过上了年轻时向往的日子,就像电影中的张晋生,旅居澳大利亚,别墅海滩、蓝天白云;但是作为父亲,他和儿子语言不通,连基本的交流都需要谷歌翻译。当他想要像中国传统社会一样行驶父亲权利的时候,却发现这个从小在国外长大的儿子,没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完全成为了陌生人。父亲的概念在儿子的意识里基本是模糊的,他甚至说自己是无父无母的试管婴儿,文化的缺失导致了父亲的坍塌,这也是电影里一个隐含的寓意。

另一个父亲角色是梁子,他与张晋生完全相反,老实本分,平凡的过着安静的日子,不管时代怎么变,都一贯遵循勤劳持家的处世哲学;他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典型形象,是中国儒家文化教育出来的守卫者。但是,这样的形象、这样的父亲,在大消费时代中西文化冲击下的当代,很显然变成了时代的落后者,成为现代社会的牺牲品。

二、文化父亲和现实父亲的坍塌

作为追求物质满足的张晋生的儿子dollor,他的生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悲剧性。从小父母离异,跟着父亲远离家乡,在上海接受着开放的西式教育,随后移居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虽然物质富足,但是精神上的需求远远不能满足。幼年时期就缺少母爱,没有文化滋养,在澳大利亚成为了一个无根的游荡者,和父亲没有任何言语上的沟通,爱上了比他大三十多的中文老师。这种生活状态让dollor 的人生带上了悲剧特色。他某种意义上是被父亲强行带入这样的生活轨迹。

在dollor的生活里,首先缺少的就是文化之根。幼年移居海外,接受西式教育,不会母语,没有感受任何的家庭温暖;这样的生活让dollor精神上产生漂泊感。故事发生于20年后的世界,那个时候借助改革开放大潮致富的一批人成为了物质上的佼佼者,他们的子女也因此接受了所谓的更好教育;但是,那些出生于中国,长在海外的子女们,潜意识里并没有把海外当成自己的家,却又回不到出生的地方,这种极大地落差就形成了意识里的文化无根性,也使精神上的父亲丧失。

再次,肇嘉在《父性》中讲到,孩子在幼年时期对于父亲会产生崇拜心理,但是,一旦父亲的某些做法让孩子想要逃离,那么父亲就陷入“父亲的悖论”之中,也就是说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也会慢慢丧失。dollor就是典型,父亲给予他的只是物质上的丰腴,他从小生活在一个缺少父爱和母爱的环境里,对于父亲的形象完全没有崇拜感,因此,他从不与父亲进行交流;也因此,虽然和父亲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他却不会讲母语。作为心理分析师的肇嘉在讲到父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的时候讲过,父亲的意向不是生来具有的,还是在有了孩子以后的相处中慢慢形成的。换句话说,孩子生活中需要的是社会学父亲而不是生物学父亲;而在dollor 的潜意识里,张晋生只是他的生物学父亲。

由此,生活在远离家乡的dollor,既没有传统文的滋养,也缺少父亲的培养。在他的潜意识里,文化父亲和现实父亲是根本不存在的。

三、父亲形象的现实隐喻

中国至改革开放受经济大潮冲击以来,更多的人借助经济大潮成为时代弄潮儿,缺少传统文化的滋养,信仰缺失,精神坍塌,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文化无根状态。“父亲”形象不仅仅代表了个体学院关系的亲子关系,更是一种精神上的隐喻,代表了精神和文化的寄托。电影中的张晋生便是如此,物质的丰腴永远填补不了精神的匮乏;虽然他移居澳大利亚,过着他年轻时梦想的生活,但是文化不同、语言不通的障碍并没有使他感到幸福,反而使他失去了父亲的权威,成为异乡的“流浪者”。传统文化慢慢被消解,人类的精神世界已经走向了穷途末路,张晋生想要通过寻根的方式试图完成精神上的自我救赎,但是这种救赎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维系个体生存的传统文化在慢慢被全球文化所取代,个体的独特性在慢慢被消磨。传统文化作为人精神世界的“父亲”在慢慢失去他原本的地位,作为个体的父亲也在自由平等的观念里渐渐被颠覆;而失去了精神信仰的个体,就会游离于时代之外,成为精神上的行尸走肉。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新旧体制的交替和对外开放加大的背景下,经济结构、社会阶层、伦理观念道德准则的巨大变化,都在促使传统文化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人们对于原有文化的信仰,导致中国人们处于一种信仰缺失、文化无根的状态,从而也使个体生命游离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并且更为危险的是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这种文化无根、信仰缺失所带来的后果。

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特定的文化符号,这是一个群体性的文化缺失。在电影中表现“文化父亲”在大时代背景下慢慢走向衰弱,人们正处于文化无根的危险境遇,从而使整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没落和信仰的缺失,是他通过自己独特的电影语言对于中国当代的一个思考。

参考文献:

[1]贾樟柯.贾想(1996-2008)贾樟柯電影手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钟大丰,潘若简,庄宇新.电影理论:新的诠释与话语[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3]陈旭光.苏涛.经典华语片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许鞍华,陈可辛.一个人的电影[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5]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刘宇清.中国电影的历史审思与当下观察[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7][意]鲁格·肇嘉.父性[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8][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9]《山河故人》三人谈[J].当代电影,2015(11).

推荐访问:父亲 浅析 山河 故人 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