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05—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6-07 17:14:01  浏览次数:

摘要:2005-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水平进一步提升,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在第三产内部,传统服务业就业增长趋缓,而新型服务业就业增长迅猛。在未来,引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劳动力将更快地向第三产业聚集,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水平将逐步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关键词:第三产业;就业;快速增长

中图分类号:F249.21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1-000-02

一、2005-2014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增长概况

(一)我国三次产业就业增长的总体概况

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从2005年到2014年,我國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44.8%下降到29.5%,十年内下降了15.3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3.8%上升到29.9%,十年内上升了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31.4%上升到40.6%,十年内上升了9.2个百分点。在2011年,第三产业就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第一大产业。从总量上看,2005-2014年,我国就业人员总数从74647万人增长到77253万人,增加了2606万人,增长3.48%。但在三次产业内部,各个产业的增长情况却大相径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从33442万人减为22790万人,减少了10652万人,下降了31.85%,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从17766万人增长到23099万人,增加了5333万人,增长30.02%,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23439万人增长到31364万人,增加了7925万人,增长33.81%。第三产业不仅容纳了大量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从业人员,而且还吸纳了大量新增劳动力,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

(二)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

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用各产业就业人数变动的百分比与该产业产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值表示,它表明该产业产值的变动对该产业就业人数变动的影响程度。2005年至2014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7.55%,但就业人数却下降了31.85%,由此计算的第一产业就业弹性为负值-0.19。这表明从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已经达到饱和,就业人数开始减少,农村出现许多剩余劳动力,并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15.12%,就业人数增长了30.02%,其就业弹性为0.14。,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97.87%,就业人数增长了33.81%,其就业弹性为 0.1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均为正数,表明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对就业都具有促进作用。单从就业增长幅度和增加值增长幅度来看,第三产业就业都快于第二产业,只是由于增加值增长幅度更大,才导致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略低于第二产业,但从总体上看,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还是明显地强于第二产业。

二、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变化情况

(一)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增长情况

根据《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5》公布的数据,从2005-2014年,我国城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6011.1万人增长到8828.7万人,增长46.9%。第三产业内部所有行业的就业也都保持了增长,但增长速度有快有慢,其中就业增长幅度在50%以上几个子行业是:房地产业(增长174.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58.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05.7%),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业(79.2%)、批发零售业(63.4%)、住宿和餐饮业(59.7%)、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59.3%)和金融业(57.6%)。就业增长幅度在50%以下的几个子行业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49.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40.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39.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28.9%),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8.8%)和教育业(16.5%)。

(二)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就业构成变动情况

从2005到2014年,我国城镇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中就业比重增加的行业有:房地产业(由2.4%增长到4.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由2.2%增长到3.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由3.6%增长到5.1%),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业(由3.8%增长到4.6%),批发零售业(由9.0%增长到10.1%),住宿和餐饮业(由3.0%增长到3.3%),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由8.5%增长到9.2%),金融业(由6.0%增长到6.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由3.0%增长到3.1%)。就业比重下降的行业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由10.2%降到9.8%),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由0.9%下降到0.85%),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由20.6%降到18.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由2.0%降到1.6%)和教育业(由24.7%降到19.6%)。

三、对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的判断及前景预测

(一)对我国第三产业整体就业水平的判断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自21世纪以来快速增长,并于2011年超过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而成为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2014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达到40.6%,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仍属于偏低水平。2008年,OECD国家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为60%-80%。其中,美国为78.6%、英国为76.9%、日本为68.4%、澳大利亚为75.1%,这一数据远高于我国。即使在城镇,2014年我国城镇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也仅为48.3%。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有20%-40%的差距。

(二)前景预测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第三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2014年8月,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重点产业科技竞争力与发展潜力研究课题组发布的报告显示,在未来6年,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即从2014年的47.8%增加到2020年的54%,考虑价格因素,第三产业的潜力在20万亿元左右。在工业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就能够支撑中国经济在近中期持续增长。

按照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同步增长的关系,可以预测,在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将以大约每年1%的幅度提升,到2020年达到47%左右,到2030年达到60%左右。根据刘钧、徐文娟在“2010—2030年我国劳动力供求的预测和管理”一文提出的静态低方案预计,在2020年,我国就业总量将达到82307万人,在2030年达到86472万人。按此计算,在2020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将达到38684万人,比2014年增加7320万人,到2030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将达到51883万人,比2014年增加20519万人。

在第三产业内部,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邮政快递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金融业这些新兴的服务业将保持快速增长,其就业比重将进一步提升。而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体育服务业等将是未来第三产业发展的亮点,其就业人数将会大幅增加。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业这些传统服务业增速将会趋缓,其就业比重将稳中有降。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就业弹性小,其就业相对较饱和,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将逐渐减弱。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规模持续扩 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国家统计局网站,2016,3,7。

[2]刘钧,徐文娟.2010-2030年我国劳动力供求的预测和管理.求是学刊,2011,7。

[3]中国统计年鉴,2015.

[4]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2015.

作者简介:周训清,男,广州海航学院航运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财政金融。

推荐访问:实证 增长 就业 我国 产业


[2005—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