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机理及启示

时间:2022-06-07 16:00:03  浏览次数:

[摘要]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取代流通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内部比重最大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消费混合功能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均上升,反映了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方向。决定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深层因素有四个:人均收入、城市化、分工与交易费用。当前,消费性及生产消费混合功能性服务业是我国在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中的新的经济支撑,最。

[关键词]服务业 流通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 消费性服务业 后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F1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9-0062-10

服务业是包含较多分支(类)行业部门的庞大产业。深入研究服务业,必然涉及服务业内部结构及其演变。本文通过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及内在机理剖析,归结服务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拟指导中国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健康发展。

一、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涵义及相关文献综述

服务业内部结构是指服务业各分类(支)行业部门占服务业的比重,通常以各分类(支)行业部门增加值占整体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表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是指,由于不同发展阶段,服务业各分类行业部门比重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因此,不同时期服务业内部的主导行业有所不同,会发生更替。本文探讨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趋势,即这一时期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比重升降态势的不同导致占主导地位的分类行业发生更替,比重持续上升的分类行业代表这一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升级方向。

格鲁伯和沃克(Herbert G.Grubel and Michae A.Walker,1993)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代表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方向。格鲁伯和沃克通过对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服务业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后工业社会时期,生产性服务业较之其他服务行业部门更为重要,占服务业的份额最大,约为30%左右。OECD(2001)研究了1984-1998年间OECD国家服务业内部结构的变动。他们发现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内部变动最大的部门,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OECD国家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都有大幅上升;大多数国家的政府服务部门的比重也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及生产性服务业,且上升至一定程度后比重趋于稳定;而流通服务业的比重趋于停滞,在一些国家还出现了大幅度下滑。Goodman and Steadman(12002)认为,商务服务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OECD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它的需求超过对消费者服务的需求,导致商务服务业增速超过消费者服务业。刘志彪(2006)亦认为,发达国家近20年来经济结构与产业升级中最令人瞩目的戏剧性现象便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上述研究都阐述一共同特征,即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上升,成为服务业内部最为重要的分类服务业。本文将通过1970-2005年所收集到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大量服务行业数据检验上述研究结论,相对上述研究而言,本文所涉及的数据时间跨度更大、分类(支)行业更全面,并根据这些发达国家的实证分析结论探讨赋予中国的启示。

二、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

表1表明,1970-2005年期间,各分支服务行业部门比重呈现不同的变化态势:商业、运输仓储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明显下降,前者降低近7个百分点,后者降低2个百分点;金融保险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市场化教育医疗部门的比重明显上升,四行业部门分别约上升2、3、2、1个百分点;通讯业、文化娱乐业比重上升略升;旅馆酒店业、家庭服务业、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比重35年期间虽有升降的变化,但2005年较之1970年,三行业部门的比重变化不大,保持大致稳定。

要精炼概况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特征,需要将众多的服务分支部门进行归类,以便归结不同属性的分类服务行业部门比重变化趋势。服务业的归类法,主要有以下几种。Joachim Singelmann(1978)依据服务行业效用与市场化程度将服务业归为四类:流通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社会服务部门与个人服务业。流通服务业包括商业与交通仓储业;生产者服务业,亦称中间投入性服务、生产性服务,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会计、法律咨询等行业;社会服务部门是指公共管理与服务部门,包括公共教育医疗、政府行政管理等部门;个人服务业是指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的行业,包括家庭服务、旅馆饮食、娱乐休闲等行业。Herbert G.Grubel and Michae A.Walker(1988)依据服务对象及提供服务的主体将服务业主要归为三类:消费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政府服务部门。中国国家统计局(1985)依据不同效用。将服务业划分为四个层次:1、流通部门: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物质供销和仓储业;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金融保险业、信息咨询业、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等等;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等;4、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表2直观展示上述归类法。

按表2归类法,对表1的分支服务行业部门比重进行归类加总,得出表3。

表3分类服务行业的比重变化通过折线变化态势图(见图1)直观体现出来。

图1表明,不同分类服务行业部门呈现不同变化态势:流通服务业比重明显下降;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显著上升;消费性服务业与混合功能性服务业比重亦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及生产性服务业;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比重先略升后略降,2005年较之1970年。该部门的比重变化不大,保持大致稳定。

计量分析进一步地证实图1结论,详见表4。

表4表明:回归模型Ⅰ、Ⅱ、Ⅲ、Ⅳ拟合效果很理想:均通过显著程度为1%的t检验与F检验,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R2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just R2在0.85以上,不少都在0.9以上。这说明回归子流通、生产性、消费性、混合性这四类服务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均与回归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度相关。回归模型V虽通过t检验与F检验,但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R2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iust R2未达0.7、后两个系数不及0.5,这说明回归子政府公共部门的比重,与回归元服务业的比重具有一定关联度,但相关程度不高。

通过表4,可以得出以下三个基本观点。观点一: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度负相关;换言之,伴随服务业占GDP比重增大,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会反向减小。观点二: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消费混合功能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与服务

业占GDP的比重高度正相关;换言之,伴随服务业占GDP比重增大,三业占服务业比重均会同向增大。观点三: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占服务业的比重,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具有一定的关联度,表现为负相关。这至少表明,政府公共部门占服务业的比重不会随着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增大而增大。

通过服务业内部结构柱状图(图2)与饼状图(图3)进一步直观反映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构成的变化。

图2显示1970-2000年服务业内部构成变化。1970年,服务业内部比重最大的分类行业是流通服务业,比重接近服务业的30%,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1970-2000年期间,流通服务业比重逐渐下降,2000年约降至20%。其主导地位被生产性服务业替代。2000年,服务业内部比重最大的分类行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约占服务业的25%;这是因为,其比重变化态势与流通服务业相反,1970-2000年期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逐渐上升,由20%上升至25%,取代流通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内部的主导行业。1970-2000年,服务业内部的政府公共服务部门比重先升后降,这导致该部门比重2000年与1970年差不多,约占服务业的25%;混合功能性服务业约占服务业的20%,30年间比重呈上升态势;消费性服务业约占服务业的6-8%,30年间比重呈上升态势;混合功能性、消费性服务业的上升幅度均不及生产性服务业。

图3非常直观地显示2005年较之1970年的服务业内部的构成变化。1970年,比重最大的是流通服务业,2005年,这一行业比重明显缩小,取而代之的是生产性服务业,这一行业比重明显扩大,成为2005年比重最大的行业;2005年较之1970年,政府服务部门比重大致不变:消费性服务业、混合功能性服务业比重有所增大,但增大幅度不及生产性服务业。

通过图2与图3,可以得出以下三个基本观点。观点一:后工业化时期,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取代流通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内部比重最大的行业,即成为主导行业。观点二: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生产消费混合功能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均上升,代表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或升级方向。观点三:政府公共服务部门占服务业的比重总体变化不大,比重大致稳定。

此三观点与前文通过表4得出的三观点,内容是一致的。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内在机理分析

决定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深层因素有四个:人均收入、城市化、分工与交易费用。现分别分析这四个深层因素对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作用机理。

(一)人均收入水平及其作用机理

表5反映人均收入水平与服务业及其分类部门比重的关联度。

表5表明:整体服务业及其分类部门(公共部门除外)比重与人均收入水平具有较高的关联度——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R2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just R2较大。特别是整体服务业、流通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的比重,与人均GNP的关联度均在0.8以上。混合功能性服务业比重与人均GNP亦存在一定关联度,关联度约在0.6以上。政府部门比重与人均GNP的关联度很差,判定系数R: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just R2不及0.2。

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会导致流通服务部门比重下降。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增大趋势,工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则相对下降。这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之一。后工业化时期,工农业比重相对下降、工农业增速放缓,必然影响与工农业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密切相关的运输仓储业与商业,两业的增速会放缓。加之,这一时期工业产能相对需求经常会出现过剩,亦会负面影响与制造业、工业产品生产与融通紧密相关的流通服务业,批发零售商业与运输仓储两业增速会明显放缓,占服务业的比重趋于下降。

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会带动消费性服务部门发展,导致该部门比重上升。后工业化时期,人均收入提高较快,人们可以通过购买家电或雇佣市场化家庭服务替代自我家务劳作,闲暇时间由此增多。这一时期,人们消费需求层次已由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消费资料方向发展,能够愉悦身心、提高生活水准的较高收入弹性的消费性服务,如娱乐文化、旅游休闲等由此获得较快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趋于上升。

人均收入水平上升的过程,亦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社会分工深化及交易费用降低的过程。后三个因素直接作用于生产性服务业,导致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增大。所以,伴随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呈上升之势。

(二)城市化水平及其作用机理

表6反映城市化水平与服务业及其分类部门比重的关联度。

表6表明,整体服务业及其分类部门(公共部门除外)比重与城市化率具有较高的关联度——相关系数R、判定系数R2与调整后的判定系数Adiust R2约为0.8或在0.8之上。政府公共部门比重与城市化率亦有一定关联度,但不及其他分类服务部门。

城市化与生产性、消费性、流通服务业比重关联度较大,具体的作用机理如下。

城市化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特别是特大型城市具有良好的软硬基础设施条件。吸引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中集聚。此种集聚极大降低被服务企业的交易费用,优化企业的发展环境,由此带动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此外,特大型城市往往是区域甚至是全国经济中心,全球化使其成为跨国企业指挥与控制全球产业运作的节点和中心。大型跨国企业往往在这些城市设立其管理总部及投资运营业中心,亦带动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在此集中与集聚。总之。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发展的基地,随着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化率上升、城市化水平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愈趋上升。

城市化水平与消费性服务业发展存在密切关系。消费性服务业是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繁荣发展起来的,后工业化时期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消费性服务需求的实现。城市化水平与消费性服务发展之所以存在密切相关关系,前文所指的城市化水平提高过程中引致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人们闲暇时间增多是重要原因,此外,还有城市化从需求激发和供给创新两方面强力拉动消费性服务业发展。

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进程亦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的过程,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必增大,工农业比重相对减小,且服务业内部,新兴服务分支行业独立形成并逐步发展。因此,伴随城市化水平提高,与工农业生产流通密切相关、传统的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反而会下降。

(三)分工水平及其作用机理

社会分工形成,导致生产性服务业独立形成并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又称生产者服务(producer services),原先置于制造企业内部,随着社会分工水平与专业化程度提升,生产性服务开始从原先的制造企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服务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而原有的制造业企业

则专致于生产制造环节,至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包装、储运、市场营销推广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制造企业转向向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购买。20世纪80、90年代欧美制造企业普遍出现生产性服务外包(outsourcing),即制造企业向外购买生产性服务的趋势。还需提及的是,不仅制造企业选择服务外包,不少服务企业亦选择将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如采购、后勤等外包,生产性服务业由此获得蓬勃发展。服务业内部结构的重要演进规律由此形成:工业化后期与后工业社会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呈上升态势,替代流通服务业渐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

从作为经济发展主要线索的分工与专业化的角度分析,生产性服务专业化体现为分工与专业化的阶段性演进的产物:首先是部门专业化;其次是产品专业化、零部件专业化;再次是工艺专业化;最后是生产性服务专业化——外包的出现。生产性服务专业化(外包)——生产性服务业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分工深化的产物,其又反作用于社会分工,与分工专业化构成互动机制,从而提升生产力。然而,社会分工深化,亦会导致流通服务业比重下降。后工业化时期,随着社会分工深化,新兴的服务行业部门随之独立形成、发展壮大。服务业内部,体现为新兴的服务行业部门增长加速、比重逐步提升。此原因会导致流通服务业——商业、运输这两个最早形成、发展起来的传统服务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趋于下降。

(四)交易费用及其作用机理

交易费用降低亦导致后工业时期的企业选择生产性服务外包,生产性服务业由此独立形成并获得蓬勃发展。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考虑,企业选择生产性服务外包的原因在于,企业将服务外包生产的费用与向外购买的交易费用之和小于企业自我生产提供服务的费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社会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提升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外包的生产费用与交易费用及运作效率占据优势。首先。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企业可凭借服务于众多企业而生成规模效应进而有效控制费用。其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倚助其专业化优势,凭借其经验、知识、技术等一系列优势帮助服务外包企业在最短时间内根据形势变化调整管理操作流程,满足后者健全完善管理体系的需求。最后,快捷的信息通讯技术使得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企业与此服务提供企业沟通顺畅,交易费用大幅降低。概而言之,生产性服务以服务外包的形式成为后工业社会时期现代企业的重要中间投入,根源在于交易费用与专业化生产费用的降低可以使服务外包的企业较大程度节约成本,还能将非核心业务剥离从而专注于体现自身分工专业化优势的核心业务。提高自身竞争力。所以,后工业化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占服务业比重显著上升、替代流通服务业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交易费用亦可解释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发展态势。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认为企业是市场的替代,原因在于它能节约交易费用。可以借鉴科斯的思想,将政府亦理解为市场的替代。如果说企业替代市场是能节约微观交易费用,则政府替代市场则是能节约宏观交易费用。

需要提及的是。上述四个深层因素——人均收入、城市化、分工与交易费用之间互为关联、相互促进。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而经济发展的另一重要内容——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则通过城市化予以体现,分工深化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线索,经济发展进程亦是因制度革新、技术进步而导致交易费用不断降低的过程。上述四个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必然两两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以此推动工业化与后工业化时期经济持续发展。并共同作用于服务业内部各分类服务行业部门的发展。

下文将以图示法直观展示发达国家后工业化时期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机理,即各分类服务部门如何受四大深层因素作用呈现不同的比重演变态势。

篇幅所限,四因素传导的中间环节省略,详见Ⅱ、Ⅲ图的中间环节。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呈现如下一般趋势

1、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内部居于主导地位的行业不同。工业化过程中,属于流通服务业的商业、运输仓储业由于与工业生产流通密切相关,所以居于主导地位,此类服务行业占整体服务业比重居最大份额;而在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社会时期,与工农业生产与流通密切相关,传统的流通服务业比重增长放缓,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呈上升态势,成为服务业内部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表明这一阶段服务业结构的演进方向由流通服务业转为生产性服务业。换言之,流通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负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正相关。

2、受分工、交易费用、人均收入、城市化四大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与生产、消费混合功能性服务业三大分类服务行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均呈现上升态势,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上升幅度最为显著。换言之,上述分类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均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正相关。这些具有正相关关系的分类服务行业代表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进或升级的方向,涉及行业包括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房地产、通讯、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这一趋势顺应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经济发展的全面内涵即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以及人们身心素质与生活质量提升。

3、政府公共服务部门的绝对规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扩展,但受交易费用因素作用,该部门相对规模即占服务业的比重,会保持大致稳定。这是因为,如果政府部门规模盲目扩充,将会导致政府运作与管理费用之和超过其所节约宏观交易费用,从而增加经济、社会的负担。

(二)启示:上述结论赋予我国如下启示

1、遵循流通服务业发展规律,不同发展阶段,对流通服务业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工业化初期与中期,鉴于流通服务业与工农业尤其是工业生产、流通密切相关,应积极推动流通服务业发展。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时期,随着工业化进程渐趋结束,工业产能相对需求经常过剩,遵循流通服务业此阶段增速放缓、比重下降的发展规律,政府部门在此阶段不应将流通服务业——商业与运输仓储业作为发展重点而盲目引资扩张,否则最终会导致资源浪费、供过于求的局面发生。

2、遵循服务业内部结构演进趋势,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时期,应积极推动代表服务业内部结构演进(升级)方向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位于区域经济中心大城市的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大城市软硬件设施齐全的优势,采取优惠举措吸引生产性服务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如涉及信息资讯、软件测试、法律咨询等内容的商务服务业在此聚集,亦可吸引跨国公司在大都市建立投资运作中心与管理总部。通过大城市集聚的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制造业协同发展,亦可推动本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消费性服务业及生产消费混合功能性服务业亦代表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方向。顺应这一趋势,应积极扶持娱乐文化、家庭服务、部分可市场化的教育医疗、通讯等消费性及混合功能性服务部门发展。此举亦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可持续地发展。当前,积极发展体育休闲、动漫娱乐、文化创意等消费性及混合功能性服务业,可使我国在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持续期间寻找到新的经济支撑点,

增加消费、拓展内需,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发展。

4、鉴于城市化、分工与交易费用是决定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深层因素,有必要通过一系列制度加以改进。如适度放松户籍制度、消除行政性垄断、扩大对内与对外开放度、提高行政服务的效率等举措提升城市化与市场化水平,深化社会分工水平,降低交易费用。此举可推进生产性、消费性、生产消费混合功能性服务业加速发展,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

5、鉴于交易费用理论决定政府部门绝对规模不能盲目扩张、相对规模需适度。所以,政府公共管理服务部门应控制自身的发展规模,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效率。同时,还应解决好越位与缺位的问题。一方面消解阻碍市场化的制度掣肘,解决好政府的“越位”问题,促进市场化水平、分工水平提高,交易费用降低;另一方面,化大力气解决市场机制不能自发解决的公共品供给问题,如老少边穷及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与公共医疗的供给,解决好政府的“缺位”问题。

[参考文献]

[1]H.G.格鲁伯,M.A.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3.

[2]OECD,Employment in the Service Economy:A Reassessment[R],OECD Publishers,2001.

[3]Goodman and Steadman,Services:Business Demand Rivals Consumer Demand in Driving Growth[J],Monthly LaborReview,2002,(4).

[4]刘志彪,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与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叨,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5).

[5]则志彪,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叨,中国经济问题,2006,(1).

[6]Singelmann,Joachim,From Agriculture to Services: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Employment[M],Sage Publiea-tions,Inc.,1978.

[7]Herbert G,Grubel,Michael A,Walker,Service and the Changing Economic Structure[A],in Herbert Giersch(ed.)Services in World Economic Growth Symposium[C],institut fur wdltwirtsehaft an der univemimt kiel,1988。

[8]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

[9]高传胜,刘志彪,生产者服务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和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5,(8)。

[10]Kenneth L Deavers,Outsoureing:A Corporate Competitiveness Strategy,not a Search for Low Wages[J],Journal ofLabor Research,1997。

[11]王爱学,赵定涛,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一个新视角:国家宏观交易费用论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2),

[12]程大中,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结构及影响[J],经济研究,2008,(1)。

责任编辑:黄振荣

推荐访问:机理 工业化 发达国家 演变 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