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略议跨文化的比喻思维方式

时间:2022-06-07 09:56:01  浏览次数:

摘 要: 思维先于语言出现,语言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为实现交际和生活需要,逐渐固定发展成为多音节的有规律的语言系统,在这语言系统的形成过程中,思维对其起了一定的指导和决定作用。比喻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方式中的关键,帮助理解各种语言文化现象。

关键词: 思维 语言 比喻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必须依赖于思维方式,当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时,会对所感知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评价、综合等心理加工,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来获取外界信息的意义。而语言是信息加工的重要载体。思维与语言有着内在联系。

二、思维与语言

(一)思维对语言起主导作用

1.思维是先于语言产生的。人类的有声语言并不是同人类一起产生出来的,也不是一下子就达到完全成熟的形态的。思维的起点和最初的思维一样,从劳动中来,因为劳动“不仅引起自然物的形式的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他的目的”,这一有目的、有意识的过程是全部思维产生的基础。初级的思维主要是对直接刺激的反射,通过相互间神态、手势、面部表情或无规律的叫喊的交流传达相应信息。古人类学研究表明,类人猿从学会直立行走以后,脑和声带就发达起来。出于劳动协作、猎取食物和防御危险的需要,它们就免不了互相联系与合作,由原来跟动物般简单的叫喊,逐渐发出了类似于孩童学语一样的“咿咿呀呀”等各种长短不一的声音。恩格斯指出:“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这种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由此可见,人类的语言是由于思维的需要而产生的。有声语言是在动物界的交际能力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物演变和文化选择逐步发生的。因此,也可以说,语言是随着思维的深入发展而得到诞生并随之发展。

2.思维对语言起主导作用,语言是思维内容的形式,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思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有序的不断发展着的体系中,不断地自己构成自己,也不断促成语言的发展和构成。陈志良先生在《思维的建构和反思》中认为,思维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行为思维阶段。是由动物行为转化而来的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行为中,相对于现代的概念思维,它只能称是一种潜在的思维,几乎可以等同于劳动行为本身。第二个阶段是行为思维向概念思维过度的阶段,这中间包括了我向思维、借喻思维、图腾、巫术、神话思维、潜概念思维。第三个阶段就是概念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中,我向思维和借喻思维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不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且这种作为其他思维方式的衍生基础的思维方向和思维方式也仍然影响着如今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语言系统。书中所谓的我向思维的根本特点是以“我”为重心,并从“我”推及他物直至整个世界。如中国的“天圆地方”直接导源于人,因为人的头是圆的,脚是方的。我向思维是由我及我周围的环境通过借喻法推及他物和整个世界。语言学家拉法格在研究抽象思维产生时,发现了这两者的重要性。他说:“借喻是抽象思维借以钻入人脑的主要方法之一。”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类总是从自身出发来考量世界和周围环境。如确定山的位置有“山脚”、“山腰”、“山头”,而不会用“山根”、“山叶”等。因此我向思维和借喻是先民认识世界的主要思维方式,也是现代生活中的基本思维方式,在大量的日常生活和文学艺术创作中存在。因此作为思维的表现形式的语言,也相应地通过各种范畴和相互间的联系体现出来。

(二)比喻思维

思维方式是按一定方法、结构和程序把思维诸要素结合起来的运行方式,若按创造技巧分类,还有夸张思维、思维等,但不置可否的是,比喻思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对于任意两个事物,我们都有可能发现它们之间共享了某些特征而有相似之处。如书本与砖头可以说是相似的,因为它们共享了“立方体”的特征。有了相似关系,就有了比喻形成的基础。先民们开始将自己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时,就渐渐地通过寻找相似关系认识世界和自身,出于我向思维的限制,他们总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但由于他们对世界认识仍很粗浅,所以会将他物与自身直接认同,如原始部落的初民会将天上的某颗星星认作生活中某个具体的人。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直接认同思维并不能算作比喻思维的萌芽,但正因为有了这种联系,比喻思维的星星之火才能繁生。但随着对世界认识的深入,这种直接认同会逐渐转变为“假设认同”,在语言上产生了各种比喻、拟人等修辞现象。语言学家拉法格举例说:“在原始的借喻里说;洞口、火舌,因为口表现为一个窟窿,而舌有长的形式。”对于语言学家拉法格提出的、陈志良先生采纳的“借喻思维”,在他们的著作中并没有得到精确的定义。粗略理解为在扩大和引申过程中,由“我”推及他物,我们认为,这和比喻思维的根据共享特征的相似而形成比喻联系其实是一样的。西方学者普遍采用了“隐喻思维”,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地将比喻和隐喻的关系下一个定论,但他们的研究成果也帮助说明了比喻思维的存在和重要性。认知心理学认为,隐喻表现为存在于人大脑中的隐喻概念体系,是隐喻思维的认知成果;它以人大脑内的智能体系为基础,利用已经掌握和贮存的信息对认知对象的本质及规律性进行概念化和一体化认识。由此可见,比喻思维的内部运作和与语言的互动制约联系。

随着比喻思维和我向思维的发展,渐渐形成了相似性原则、拟人化原则等,逐渐衍生发展出更为高级的思维和推理方式,形成了更精密的系统化的思维体系。人类的思维方式就是比喻化的。随着思维和语言发展成熟,通过其他各种思维推理方式,如类比、联想等,在任意两个事物中找到相似之处,就可以建立起一种“以此喻彼”的联系。《思想起源论》中谈到,在许多野蛮人的语言中没有表现硬、圆、热等抽象概念词,不说硬的,而说“像石头”;不说圆的,而说“像月亮”;不说热的,而说“像太阳”。渐渐地,等在长期劳动之后这些品质才会分离抽象化出来。人类在认识世界初期,都是使用具象化的比喻思维的方式来思考和交流。乔治·拉科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等学者以英语为例,从基本概念的思维法出发认为,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根本而言,具有比喻的性质。例子如下:

(1)Ideas are people.

He is the father of modern psychology.

Look at what his ideas have spawned.

Those ideas died of in the Middle Age.

His ideas will live on for ever.

Whose brainchild was that?

(2)Ideas are plants.

That’s a budding theory.

She has a fertile imagination.

Here’s an idea that I’d like to plant in your mind.

三、结语

因此比喻作为人类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形式,具有强大的词句生成功能,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衔接的关键作用。具备比喻意识不仅可以帮助认知表面文化现象,理解与母语相反或不可思议的文化现象,而且能理性分析取得对对方文化特征的认知,在充分认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融入语境,置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理解语境。

参考文献:

[1]拉法格.思想起源论(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

[2]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 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3]胡曙中.英汉修辞跨文化研究[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8.

[4]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陈志良.思维的建构与反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7]陈志良,桑业明.论虚拟思维方式[J].东岳论丛,2004.1.

推荐访问:比喻 思维方式 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