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贯彻十八大精神,促进“三农”发展

时间:2022-06-04 15:42:01  浏览次数:

一、按“四化同步”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要求。

近年来,我国在快速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同时,也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2011年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已提高到53.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提高到54.5%,同时良种普及率、灌溉面积和高效节水比例等指标近年来也提高较多。但是,在一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地区差距。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人均耕地比较多的地区(如黑龙江、吉林等省份)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二是工农差距。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在生产工具、组织方式、生产效率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滞后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三是国际差距。我国与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相比,在科技贡献率、机械化水平、良种选育、组织化程度、人才素质、水肥利用率、单产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有些方面的差距还比较大。辩证地看,差距也是潜力,今后我们要采取综合措施缩小差距,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将工业化、信息化技术更多更好地融于农业设施设备和经营管理,促进农业设施化、机械化和科学技术集成化进一步提高;要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好经验更好地总结,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要使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互动;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按“四化结合”要求,努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在综合分析我国农业资源、农产品供求关系以及农业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农业经营战略方向提出的总体要求。农业经营实行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四化”结合,既借鉴了工业生产的理念和组织方式,又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农情。实际上,很多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已经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四化”结合,今后应该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四化”中的集约化是总的要求。集约与粗放相对,集约泛指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加强分工与协作,提高资金和资源使用效率。集约农业是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总产量。近年来我国农业已经在走集约发展的路子,2011年我国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5.8%。

集约农业在一些人均耕地多的国家并不一定具有必要性,但对于我国这样人均耕地少、经济发展快的国家尤其必要。因为我国18多亿亩耕地,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约40%,一方面,今后人口增长和食物结构升级,需要增加农产品供给;另一方面,考虑到保护生态和城镇化、工业化还需适当增加用地等因素,耕地面积难以再增加,能保住耕地红线就不容易了。按照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必须不断加大单位面积的投入强度和提高利用效率,改变粗放经营模式,实行集约经营,通过逐步提高单产来提高总产量,保障农产品供给。

集约农业必然要求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生产经营。我国农村由于人均经营规模小,如果单靠务农,大量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兼业化”现象比较普遍。“世上无难事,就怕心不专”,兼而不专的问题,势必影响现代农业发展。要实现农业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就要按照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通过土地流转,提高组织化水平,实行适度规模经营。要鼓励和支持农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建立和完善“四化”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效益和农产品标准化水平、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由之路。

三、按“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十八大报告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实行城乡一体化战略,才能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进程中,更好地促进“三农”发展。

辩证地、历史地看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对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起到了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半个多世纪来,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土地红利、人口红利等方式,农业、农村和农民对工业化和城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另一方面,二元结构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也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今后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既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又要解决好不同情况和不同时期被征地农民的利益问题,防止利益分配不公平造成互相攀比和影响社会稳定。

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三农”,难点在条件差的农村和收入低的农民。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就必须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大力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今后要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尽早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按“强农惠农富农”要求完善和落实有关政策,促进“三农”重要问题的解决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实行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十八大报告中又对此做了重申,提出“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今后一定时期内,要按“强农惠农富农”要求完善落实有关政策,促进以下重要问题的解决。

一是农产品供给问题。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关系极大。从当前情况看,一方面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和其他大宗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另一方面进口大豆、植物油等农产品量不断增大,相当于6亿多亩播种面积。“菜篮子”产品,由于在生产、流通、销售多环节存在一些问题,价格波动幅度大的问题一直困扰生产者和消费者。今后,我们会面临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产品流通、保障农产品供给和质量安全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难以做到一劳永逸,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出台和落实调控政策,把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更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赢、宏观供求平衡与微观利益主体的双赢。

二是农民收入问题。近两年出现了农民人均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的可喜迹象,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2011年为3.13∶1,而且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很大。由于“马太效应”,收入越高的农民增收越容易,越穷的农民脱贫致富越难,有些地区还存在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按照2300元的贫困标准,到2011年全国农村还有1.28亿贫困人口,占农村户籍人口的13.4%。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低收入农民的收入问题是“木桶的短板”,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因此,解决农民增收特别是对贫困人口“输血”和增强“造血”功能的问题,要多措并举加大“雪里送炭”的力度。

三是城乡结构问题。一方面,城乡二元差距大的问题,需要通过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社区,缩小城乡差距,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另一方面,近年来城市人口“新二元”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城镇常住但没有城镇户籍市民身份的约1.6亿农民工,为城镇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个群体在多方面的待遇与户籍市民存在较大差距,需要给予更积极的政策、更公平的待遇。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新二元”结构的矛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在体制机制和资金投入等方面,进一步出台政策措施并大力推进落实工作。

五、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三农”与生态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森林、草原、河湖、海域等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三农”工作要与生态建设更好地融合,生态保护与建设要更好地考虑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需要。今后要更多地发展生态型经济和经济型生态,使经济与生态在更广领域、更深程度更好地结合和融合。

节约资源既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也是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策。要大力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规划编审、项目实施、计划安排等工作中,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节水、节肥、节地、节粮、节能等节本增效行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促进“三农”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对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要按照规划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等方面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切实巩固好建设成果,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和可持续性,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问题的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的面积,提高质量,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在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上,下更大的气力。源头防治与末段治理相结合,以源头防治为主,切实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同时,在水利、农业、林业等方面强化综合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未雨绸缪,提高适应能力。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修水利历来是安邦兴国的大事。要进一步加快水利建设,通过加固水库和堤防、建设水资源骨干工程和配套工程、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增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等措施,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城乡防洪能力和抗旱排涝能力。努力使水利工程体系和管理系统为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提供更好的保障。

要在渔船和渔政船建造、渔港建设、海洋资源调查等方面,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把海洋渔业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起来,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为建设海洋强国而努力。

推荐访问:三农 贯彻 精神 发展 十八大


[贯彻十八大精神,促进“三农”发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