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五、名家名作

时间:2022-06-01 12:21:01  浏览次数:

1.王羲之与《兰亭集序》

王羲之(约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官至右军将军,故人称“王右军”。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少年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他博采众长,观摩学习,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备受世人推崇。

《兰亭集序》一共有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成一个具有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且赋予它们不同的秉性、精神、风仪。王羲之的智慧,不仅表现在不同的字有不同的结构上,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其他的重字还有“事”“为”“以”“所”“欣”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兰亭集序》书法本身的艺术魅力:点画注重提按顿挫,精到而多变,同一点画,写法多样,无法而有法,能寓刚健于优美之中。结构生动而多姿,同一字形,绝不重复。章法疏密有致,自然天成。总览全篇,行笔不激不厉,挥洒自如,收放有度,点画从容而神气内敛。自始至终流露着一种从容不迫,潇洒俊逸的气度,给人以高雅、清新、华美、蕴藉的艺术感受,从形质到神韵均成为后人学习行书的典范。《兰亭集序》书文并美,表现了晋人特有的超然玄远的深情与风采,这种深情与风采为晋人所独有,为后人称慕与景仰。

2.颜真卿与《多宝塔碑》

颜真卿 (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出身名门,是著名学者颜师古的五世孙。颜真卿为人笃实耿直,向以义烈闻名于官场,曾为四朝元老,宦海浮沉,不以为意,后奉命招抚谋反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为李所杀。

颜真卿的书法源自家学,但其得以变革的启迪者,却是“草圣”张旭。他能兼取百家,自如取舍,留下的大量书帖足可见其功力。史学家范文澜在著述中每提到唐书,都会说“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颜的楷书反映出一种盛世风貌,气宇轩昂;而他的行草,也获得了宋代米芾的心仪,因为那些书帖往往是在极度悲愤的心境中走笔疾书的,读者可从文本中领略个中滋味。情溶于艺,艺才生魂。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全称是《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752)四月二十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执笔,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于西安碑林。《多宝塔碑》是颜真卿44岁时所写,接“二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之余风,而又与唐人写经有相似之处。整篇结构严密,点画圆整,秀丽刚劲,虽尚未形成刚劲雄强、沉雄浑厚、大气磅礴的颜楷风格,但此碑已奠定了颜真卿书风的基本格调,它是留传下来的颜书中最早的楷书作品,结构平稳端正,严谨庄重,是唐代“尚法”的代表碑刻之一,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

3.柳公权与《玄秘塔碑》

柳公权(778—865),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并研读欧阳询、颜真卿的笔法,然后自成一家。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遒健。和颜体相比较,柳字则稍清瘦,故有“颜筋柳骨”之称。穆宗曾经询问柳公权用笔的方法,公权回答说:“用笔主要是在心,心正就笔正。”穆公被他的回答所感动,说您这是借书法用笔来劝谏我啊。他学习王羲之、颜真卿,又有自己的新意,使他的字避免了横细竖粗的态势,而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后世学书者不少以柳字为楷模。

《玄秘塔碑》全称为《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裴休撰文,柳公权书并篆额。《玄秘塔碑》立于唐会昌元年 (841)十二月,碑在陕西西安碑林。《玄秘塔碑》是柳公权64岁时所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特点主要是内敛外拓,运笔健劲舒展,干净利落,四面周到,有自己独特的面目。书体端正瘦长,笔力挺拔矫健,行间气脉流贯,顾盼神飞,全碑无一懈笔。有以方取势,引筋入骨之赞。《玄秘塔碑》一直备受推崇,书法巨匠启功先生还曾临摹此贴。

4.欧阳询与《仲尼梦奠帖》

欧阳询(557—641),唐朝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他可以写多种字体,尤其擅长写楷书和行书。他最先开始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并且吸收汉代的隶书和魏晋以来的楷书,别创新意,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自成“欧体”,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欧阳询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家”,与颜真卿、柳公权、赵孟合称“楷书四大家”。欧阳询存世书迹很多,有《仲尼梦奠帖》《卜商帖》《张翰帖》等,碑刻有《皇甫诞碑》《房彦谦碑》等。

《仲尼梦奠帖》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书法笔力苍劲古茂,被称为“世之欧行第一书也”。此帖用墨淡而不浓,而且是秃笔疾书,转折自如,无一笔不妥,无一笔凝滞,上下脉络映带清晰,结构稳重沉实,运笔从容,气韵流畅,体方而笔圆,妩媚而刚劲,为欧阳询晚年所书,清劲绝尘,诚属稀世之珍。

【拓展阅读】

“草圣”张旭

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称为天下的“三绝”。

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地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受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在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认识到这个姿态像个什么字;她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她那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

张旭书法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能把喜怒、哀乐、忧悲、怨恨、激动、平静等情感,在点画中表达出来,使大自然的情状与人的主观情态融为一体,任性恣情,出神入化,创造出独特的草书艺术形象。张旭的狂草,达到了书法自由张扬的极限。汉字的原始功能是笔录,是写文,是誊写,这些其实都不是书法,加上艺术,才是书法。书法大踏步地表现出个性和自由,是从张旭开始的。张旭的狂草一横行,书法的辨读功能便淡化了,书法开始接近山水画的泼墨写意,成为真正的视觉艺术。

郑板桥学书法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郑板桥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体(身体),我有我的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而写别人的体?”晚上睡觉时,郑板桥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创新,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从此,他取各书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受人喜爱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郑板桥的书法作品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此后,郑板桥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书法家。

著名艺术家齐白石在教育学生时曾说过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郑板桥学书法的故事揭示了同样的道理: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善于创新,才能成为一代大师,简单地模仿别人只能得其皮毛而不能得其精髓。郑板桥学书法的故事给予人们这样的启示:突破前人之窠臼,自辟蹊径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中考链接】

一、综合性学习。

1.(2012陕西卷)请参加以“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1)【汉字书写】根据“行”的字例分析,在下面的字架格中书写“语”字。

字例分析:

①左二右三为黄金比例。

②两横两竖两撇之间间均平行、等距

③笔画横平竖直,字形方正、秀美

(2)【书家故事】阅读根据文段提供的有关信息,补写下面的句子。

①有位道士养了好多美丽的鹅,王羲之看后非常喜欢,想全部买走。道士说,“只要你为我写《道德经》,我就把所有的鹅赠送给你。”羲之欣然提笔,得鹅高兴而归。王羲之就是这样的任性率真啊!

②集市中,王羲之见一老妇人卖竹扇,买的人很少,他就在每一把扇子上题写了五个字。然后对老妇人说:“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的书法,每把扇子可要价一百钱。”果然,人们竞相购买。他的书法就是这样被世人珍重。

求鹅写经, ;

,其字为世所重。

(3)【名作欣赏】欣赏颜体书法,结合相关评价,简要归纳颜体书法的特点。

相关评价:金刚怒目,壮士挥拳。

特点:

(4)【文化传承】关于开展书法教育问题,个别学生认为这样做会增加课业负担。如果你要说服他,你该怎么说?

2.(2012江苏南京卷)学校开展“墨韵·书香”的语文学习活动,林桐、汪淳和你完成了下面的任务。

(1) 感受书法魅力,推敲欣赏感言。

楷书 行书 草书

下面是林桐所写感言中的一段,他对画线处不够满意,你帮他改为

楷书,行书,草书是最常见的书法字体,它们给人别样的审美感受。打个比方,楷书如人端正站立,行书如人悠然行走,草书如人刚劲大气。三种字体各具情态,令人赏心悦目。

(2)利用下列材料,开展主题研究。

汪淳将研究的主题定为“临摹的方法”,挑选了材料《起笔与收笔》和《从“形似”到“神似”》。你将研究的主题定为“

” ,挑选了材料《 》 《 》。

(3)邀请名家指导,商定讲座安排。

下面是你与书法家魏先生的一段对话,请根据情景补全。

你:魏先生,您好!下周是我校的“书法活动周”,我们诚挚邀请您下周二给我们开一个讲座。

魏:哎呀,很不巧,下周二我另有活动,能换个时间吗?

你: 。

魏:太好了!那我们下周五下午在你们学校的报告厅见!

二、(2013江苏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碑与帖

蒋 勋

碑与帖是汉字书法上两个常用的字。“碑”指刀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帖”指毛笔写在纸帛上的文字。魏晋以后,书法界普遍认为“碑”与“帖”分别代表重拙朴厚和潇洒飘逸两种截然不同的书法风格。

魏晋之后南北朝形成了对峙局面,书法论述也一般习惯把“碑”与北朝连在一起,称为“北碑”。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主的“帖”,自然就被认为是流行于南朝文人间的“南帖”。比如北朝著名的《张猛龙碑》,苍劲古朴,而“南帖”名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灵动洒脱,两者大有径庭。

“碑”还原到原始意义,是指石碑上用刀刻出来的文字。这些石碑文字,最初虽然也用毛笔书写,但是一旦交到刻工手上,负责石刻的工匠难免会有刀刻技法的介入,这就改变了原来毛笔书写的线条美感。《张猛龙碑》字体端方,笔画厚重,许多线条的风格就不是毛笔容易表现的,那是石匠在刀刻的过程中融入了刀法的利落、明快、刚硬。因此,“碑”与“帖”书风的差别,或许并不只是北朝与南朝的问题。

一九六五年在南京出土的《王兴之夫妇墓志》《王闽之墓志》石刻,刻于东晋咸康到永和年间,永和九年正是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那年。王兴之、王闽之也是王氏家族中的精英文人,但是从墓志石碑的字体来看,却与王羲之书风完全不同。碑文字体方正,拙朴刚健,点捺用笔都明显看出了刻工的刀法,不像“南帖”,却更接近“北碑”。

笔、墨、纸、砚成为“文房四宝”,如果在汉代,是不大可能的,因为汉代始终以竹简书写为主,纸的使用微乎其微。魏晋则是竹简书写过渡到纸帛书写的重要时期,王羲之正是纸帛书写到了成熟阶段的代表人物。用“纸”“帛”一类纤细材质书写,增加了汉字线条“行走”“流动”“速度”的表现力。汉字在以纸帛书写的晋代文人手中流动飞扬婉转,或“行”或“草”,潇洒飘逸,创造了汉字崭新的行草美学。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运笔的转折,既丰富又精炼,既飘忽又有力,充分体现了“帖”潇洒俊逸的书法风格。

“碑”是石刻,“帖”是纸帛,从另一个角度看,书法史上“碑”与“帖”的书风问题,或许可以有新的理解。

(选自《汉字书法之美》,有删改)

1.从全文来看,作者所提出的“新的理解”指什么?

2.结合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第二段加点词语“大有径庭”的含义是什么?

(2)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

3.下面两幅书法作品,你更欣赏哪一幅?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笔画的角度说说原因。

《张猛龙碑》(局部) 《兰亭集序》(局部)

推荐访问:名作 名家


[五、名家名作]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