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裕文档网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防治慢性疾病的优势与评价思路

时间:2022-04-15 10:42:52  浏览次数:

zoޛ)j馟i--
'ǚ总结、提升,在用药、用火、用针和手法等方面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致病环境、体质基础和生活习惯,具有较高的地域适应性和针对性,体现了《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提出的“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的治疗理念。对于具有地域性发病特征的慢病及其早期症状,当地的民间医技拥有较高的诊疗参考价值和开发空间。

2.2 简便廉验

简便廉验是中医治疗的优势,这一点在民间医技中体现尤为显著。民间医技通常操作简便,多数可在门诊上进行,无需收治入院;取材方便,有些操作如针刀、整脊、粗针等几乎不产生任何材料损耗;成本较低,费用低廉[9];某些成熟的手法和技术甚至能达到“随手而瘥”的水平,对西医不明病因的单一症状多有效验,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将操作规范、确有疗效的民间医技引入一部分慢病防治体系,有助于优化我国的慢病管理模式,增强中医诊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10],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慢病服务水平,有效降低慢病的社会负担。然而,目前民间医技的评价、开发现状却不容乐观,需厘清存在的关键问题。

3 民间医技推动慢病防治的关键问题

民间医技防治慢病的评价和应用尚存一定困难。一项针对民间医技的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受调查医师对民间医技的发展持谨慎态度,大部分人表示不会在临床实践中经常使用民间医技[11],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间医技的疗效共识度仍不高,缺乏宣传和推广。近年来,上海、北京相继成立了有关民间医技的机构和平台,开展收集、保护和评价民间医技的相关工作[12],并已取得许多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医疗力量的发展和民间医技文化的传播。与民间手工艺、民间艺术相似,与当今医疗环境、市场、开发模式的不适应限制埋没了民间医技的现代价值和发展空间[13-14]。合理、充分开发民间医技,调动技术从业者积极性,引导民间医技助力于慢病防治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认清现状,紧扣连接民间医技与慢病防治的关键节点,创新思路,协作攻关。目前,民间医技、药存在精华与糟粕混杂的局面[15],筛选与开发民间医技、优化中医药慢病防治的关键问题在于形成规范的、可重复的操作方法,并提供确切的疗效证据。

民間医技常用于治疗迁延日久、反复难愈且有一定痛苦度的疾病或症状,安全有效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主要保障,而以口碑、经验总结为主形成的疗效证据缺乏论证力。引入临床评价方法学,结合民间医技自身特点,规范且不失灵活地设计临床研究,产生高质量的疗效证据是民间医技防治慢病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民间医技文化传播,促进民间医技优化慢病防治模式的起点和抓手。标准的操作规程需要前期研究提炼与磨合,且是开展临床研究的前提。

4 民间医技防治慢病的评价思路

围绕民间医技防治慢病的关键问题和临床研究的一般规律,初步设计民间医技的评价思路。见图1。该思路主要将民间医技的开发划分为前期研究与临床研究2个阶段,前期研究用于筛选有价值的民间医技,并发掘其评价线索;临床研究阶段则采用实证方法进行民间医技有效性、安全性的系统化评价,为实现民间医技在临床慢病诊疗中的有效推广奠定基础。

4.1 前期研究

4.1.1 临床报道 病例的个案或系列报道是目前民间医技最常见的传播形式。在民间医技早期的理论与疗效发掘研究阶段,典型的个案或系列报道能为论证研究的开展提供实践依据,并引起相关医师、患者的兴趣与关注。规范发表的临床报道也是初步判断民间医技疗效、形成民间医技规范操作方法的重要依据。

4.1.2 文献调查 综合整理现有临床报道,结合可获得的古文献、医籍,挖掘流传时间相对较久的民间医技与慢病及其前驱症状的相关度,厘清民间医技的有效性、安全性线索,确定未来实证研究的必要性、临床目标与设计思路,丰富民间医技防治慢病的研究内涵和研究基础。针对前期研究较丰富的民间医技,也可采用Meta分析方法合成效应,初步论证疗效。

4.1.3 专家论证 在临床报道、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需依靠专家论证方法整合前期已有信息,形成开展民间医技实证研究的合理判断、实践基础和设计思路。一是论证技术的安全性,有问卷调查指出,安全性是民间医技评价首要关注的问题[16]。在需要长期观察随访的慢病治疗评价研究中,临床专家需结合现有的前期研究和实地临床考察,对技术的安全性作出谨慎判断,并在后续研究中动态跟踪评价。二是规范临床操作,需临床专家、研究方法学设计者会同民间医技的传承者、从业者共同商讨、验证,形成切实可行、规范且可重复的操作流程[17]。三是充分讨论民间医技的作用特点,并以此为核心,探讨实证研究设计思路。

4.2 临床评价

4.2.1 叙事医学设计理念

叙事医学起源于医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其倡导提升医生的叙事和倾听能力,以促进患者与医生、医生与医生之间达成有效沟通,使医生能充分、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并产生合理的治疗方案[18]。将叙事医学理念引入民间医技的慢病疗效评价有重要意义。

与冷漠的医嘱和护理执行模式不同,大部分民间医技实施需要医生肢体接触清醒的患者,通过操作、语言感知患者的主观感受,并在治疗中进行反馈。该过程将获得大量源于真实世界的语言信息,需要医生具备相应的沟通和理解能力,实现疗效信息的收集、转化和量化,完成主观感受、肢体功能、生命质量等民间医技优势指标的有效测量,进而发掘民间医技治疗的细节特征、优势。因此,培训医生有关叙事、倾听的研究能力是有效评价民间医技临床疗效的重要步骤。具体的研究设计则应注重疗效信息的收集方式,如采用访谈方法,需提前形成将访谈记录转化为定量信息的规则和方案;指标的设计也应兼顾全面,在公认指标的基础上突出民间医技在改善功能症状、减少发作方面的优势。鉴于叙事的包容性,还可以考虑获取经济性评价信息。

4.2.2 大规模临床试验 群体的治疗效应仍是反映民间医技干预疗效的最佳方式。由于民间医技的操作特点,试验设计可不拘于随机、双盲、安慰对照等经典实施方法,而应结合评价目的,面向实际,合理设计盲法和对照。步入正轨的民间医技的评价工作可尝试分批组织试验,由多个民间医技临床试验形成系列临床试验,提高民间医技疗效研究的效率,并促进规范化设计、实施方法的推进。需结合各试验之间的特征异同,详列方案,协调系列试验的项目管理、质量控制、数据管理及财务管理等工作。

4.2.3 个体化病例报告的建立 群体化研究偏于观察短期疗效和症状的改善,不适宜研究慢病经长期随访的真实获益。然而,民间医技助力慢病防治、减少慢病社会负担的切入点重在“防”,即截断、消除前驱症状,降低前驱高危人群的慢病转化率,这是倡导民间医技在慢病早期介入干预的目的所在。此类硬终点指标的评价则需建立个体化患者报告,形成慢病档案,在治疗后或持续治疗中展开长期随访,收集患者在真实世界的获益情况,提供民间医技防治慢病的个体化证据。

5 结语

受固有观念、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的影响[19],民间医技的评价与应用发展仍处于量的积累阶段,距离产生证据和优化慢病防治模式的质变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此外,民间医技的评价、开发重在优选一批操作规范、切实有效的慢病防治手段推广应用于临床,优化各中医卫生机构的治疗手段,提高我国人民健康水平,而不仅仅停留在过于严谨的科学研究阶段[20]。因此,在认清民间医技评价与应用的关键问题和研究目的基础上,需灵活运用临床研究规律与设计、测量方法学,产生适合民间医技和慢病自身特点的、有实际价值的临床证据。

參考文献

[1]蔡秋杰,党海霞,图雅,等.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慢性病防控策略中的优势[C].“新成果·新进展·新突破”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三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论文集,2013.

[2]王桂新,苏晓馨,文鸣.城市外来人口居住条件对其健康影响之考察——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2011,35(2):60-72.

[3]易韬,戚莉,吴焕淦.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的几点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4):1194-1196.

[4]郝丽娜,胡镜清,刘保延,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管理现状和中医药的应用优势[J].天津中医药,2013,30(2):90-9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EB/OL].http:///zhuzhan/wsbmgz/201304/b8de7b7415ca4996b3567e5a09e43300.shtml,2017-03-22.

[6]刘茉,王亚东,王贵齐,等.基于慢病管理的结直肠癌筛查模式初探[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9(5):524-527.

[7]杨颖华,David Zakus,张天晔,等.加拿大卫生改革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3):51-57.

[8]王政军.美国预防老年慢性病启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0):5936-5938.

[9]陈仁寿,曹宜.民间医药长期存在的因素及评价依据探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2):4-5.

[10]郑锦.中医医院核心技术与中医临床特色诊疗项目[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3):72-74.

[11]龚鹏,关鑫,魏江磊,等.中医民间诊疗技术挖掘整理保护状况——基于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2,33(13):69-71.

[12]魏敏.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整理研究启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6):978.

[13]诸葛铠.适者生存: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蜕变与再生[J].装饰,2003,46(4):4-5.

[14]崔惠华.为传统民间工艺寻求保护和发展空间[J].中国博物馆,2004,21(1):71-74.

[15]曹宜,张启春,陈仁寿.民间医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3):422-424.

[16]黄兰英,余小萍,关鑫,等.民间诊疗技术评估要素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1(21):29-31.

[17]任小巧,葛常祝,何丽云,等.中医特色临床诊疗技术评价研究的特点及内容[J].现代中医临床,2011,18(6):15-17.

[18]Charon R.Narrative Medicine:A Model for Empathy,Reflection,Profession,and Trust[J].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001,286(15):1897-1902.

[19]邓来送,朱保华,邓莉.民间验方在中医临床中的作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3,10(2):80-82.

[20]王永炎,盖国忠,张志强.基于转化医学的中医药社区慢病防治策略[J].现代中医临床,2012,19(1):1-4.

(2017-05-10收稿 责任编辑:徐颖)

推荐访问:诊疗 防治 思路 中医 民间


[民间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防治慢性疾病的优势与评价思路]相关文章